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359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装置,它的驱动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装置配置在升降井道内。驱动装置具有驱动绳轮。吊挂轿厢和平衡重的主绳索缠绕在驱动绳轮上。此外,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的旋转轴成水平地配置。缠绕着主绳索的惰轮设置在驱动装置的附近。借助于把主绳索缠绕在惰轮上,来增大主绳索缠绕在驱动绳轮上的接触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把驱动轿厢升降的驱动装置配置在升降井道内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1-19219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现有的、把曳引机配置在升降井道内下方的电梯装置。在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上,缠绕着吊挂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该主绳索从驱动绳轮垂直地向上方延伸,主绳索缠绕在驱动绳轮上的接触角大约足180度。可是,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由于主绳索的驱动绳轮的接触角大约是180度,有摩擦力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用直径大的驱动绳轮,导致曳引机的体积增大,设计布局要受到限制。此外,还必须把主绳轮的绳索槽设计成咬入量很大的底切型槽,不但成本增加,而且也缩短了主绳索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驱动装置小型化,并且主绳索寿命长的电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布置在升降井道内且具有驱动绳轮;缠绕在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轿厢和对重,其由主绳索吊挂在升降通道内,由驱动装置的驱动力驱动其升降;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的旋转轴配置成水平;缠绕着主绳索的惰轮设置在驱动装置的附近;借助于把主绳索缠绕在惰轮上,来增大主绳索的缠绕在驱动绳轮上的接触角。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3是图1中的驱动绳轮的绳索槽的断面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图6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10是图9中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无机房电梯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电梯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图中,在升降井道内设有一对轿厢导轨2a、2b和一对对重导轨3a、3b。轿厢4由轿厢导轨2a、2b导向,从而在升降井道1内升降。对重5由对重导轨3a、3b导向,也在升降井道1内升降。当对重5与轿厢4处于同样高度位置时,对重5布置成与轿厢4的侧面4a相对(对重侧面落下式)。在轿厢4的下部装有一对轿厢吊挂绳轮6a、6b。在对重5的上部装有对重吊挂绳轮7。支承部件(安装梁)8固定在对重导轨3a的背面。在支承部件8与对重导轨3a之间设有加强用的斜构件9。在对重导轨3a与斜构件9和支承部件8之间设有防振部件10a、10b。即,支承部件8通过防振部件10a、10b固定在对重导轨3a上。作为防振部件10a、10b,例如可以使用橡胶板之类的弹性体。在支承部件8下面安装有驱动轿厢4和对重5升降的驱动装置(曳引机)11。驱动装置11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12,和由驱动装置主体12驱动旋转的驱动绳轮13。作为驱动装置11,使用轴向尺寸比驱动绳轮13和驱动装置主体10的外径尺寸(与轴向尺寸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小的薄型曳引机。此外,驱动装置11布置在这样的位置上比停止在最下面一层停置层时的轿厢4的地板高、而比停止在最上面的停置层时的轿厢4的天花板低。具体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在轿厢4停止在最下面一层停置层时,驱动装置11配置成与轿厢4的侧面4a相对。还有,驱动装置11配置成与驱动绳轮13的旋转轴水平,而且与轿厢4的电梯门开口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还有,在垂直投影面上,驱动装置11在轿厢4的侧面4a与升降井道壁1a之间,并配置成与升降井道壁1a和侧面4a平行。而且,驱动装置主体12配置在轿厢4侧,而驱动绳轮13配置在升降井道壁1a侧。此外,在垂直投影而上,驱动装置11的一部分,配置成比轿厢导轨2b的背面更向轿厢4侧突出,而该轿厢导轨2b相对于轿厢4位于驱动装置11的同一侧。在驱动绳轮13上,缠绕着吊挂着轿厢4和对重5的多根(图2中只示出了一根)主绳索14。在驱动装置11的附近,设有缠绕着主绳索14的惰轮15。具体的说,惰轮15安装在支承部件8的、与升降井道壁1a相对的侧面上,该支承部件8为惰轮15与驱动装置11共同的支承部件。借助于把主绳索14缠绕在惰轮15上,将主绳索14缠绕在驱动绳轮13上的接触角增加到了230~280度。惰轮15的旋转轴与驱动绳轮13的旋转轴平行。此外,惰轮15的直径小于驱动绳轮13的直径。还有,在垂直投影面上,惰轮15布置成与驱动绳轮13重合。在升降井道1内的上部(顶部),配置了上部支承梁16。上部支承梁16固定在轿厢导轨2b和平衡重导轨3a、3b上。在上部支承梁16上装有轿厢侧反绳轮17和对重侧反绳轮18。在垂直投影面上,轿厢侧反绳轮17配置成斜着横切驱动装置主体12。即,在垂直投影面上,轿厢侧反绳轮17的一部分与驱动装置11重合。另外在垂直投影面上,对重侧反绳轮18配置在吊挂对重的绳轮7与驱动绳轮13之间。此外,在上部支承梁16上设有对重侧绳索紧固部分19。在轿厢导轨3a的上端部,固定着绳索固定梁20。而在绳索固定梁20上设有轿厢侧绳索紧固部分21。主绳索14具有连接在轿厢侧绳索紧固部分21上的第一端部14a,以及连接在对重侧绳索紧固部分19上的第二端部14b。此外,主绳索14从第一端部14a开始依次缠绕在下列各个绳轮上轿厢吊挂绳轮6a、6b,轿厢侧反绳轮17,驱动绳轮13,惰轮15;对重侧反绳轮18,和吊挂对重的绳轮7。轿厢4和对重5通过主绳轮14,以2∶1的绕绳方式吊挂在升降井道1内。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对支承部件8、上部支承梁16和绳索固定梁20的表示。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借助惰轮15增大了主绳索14缠绕在驱动绳轮13上的接触角,所以能在抑制驱动绳轮直径增大的同时增大曳引力。这样,就能达到使驱动装置11小型化的目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设计布局的自由度。此外,为了确保较大的曳引力,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把设置在驱动绳轮13的绳索槽13a底部的底切型槽13b的宽度做得窄一些。此外,如果能获得足够的曳引力的话,也可以省掉底切型槽13b。因此,增大了绳索槽13a的底面与主绳索14的接触面积,就能把主绳索14与驱动绳轮13的接触压力减小到容许值以内。这样,就能延长主绳索14的寿命。更有,由于利用惰轮15把主绳索14绕在驱动绳轮13上的接触角增大到230~280度,从而能确保最优的曳引力。还有,由于在轿厢停在最下面的停置层时,驱动装置11的位置布置在比轿厢4的地板高的位置上,所以,即使万一升降通道1的底坑(底部)被水淹了,也能防止驱动装置11进水。此外,由于驱动装置11和惰轮15由共同的支承部件8支撑,所以,在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简化结构的同时,还能使得惰轮15相对于驱动绳轮13的位置易于调节(定中心)。此外,借助于增大接触角,主绳索14作用在驱动绳轮13和惰轮15上的张力在支承部件8上能被吸收,能防止把这种负载施加在对重导轨3a上。更有,由于把驱动装置11安装在支承部件8的下面,把惰轮15安装在支承部件8的侧面,所以能以很高的效率把驱动装置11和惰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配置在升降井道内且具有驱动绳轮;缠绕在上述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轿厢和对重,其由上述主绳索吊挂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并由上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驱动而升降;其中,上述驱动装置的上述 驱动绳轮的旋转轴配置成水平;缠绕着上述主绳索的惰轮设置在上述驱动装置的附近;借助于把上述主绳索缠绕在上述惰轮上,来增大上述主绳索的缠绕在上述驱动绳轮上的接触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口修喜光井厚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