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8076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4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中,所述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1)的后缘的双缝襟翼(2)以及副翼(3),所述双缝襟翼(2)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所述副翼(3)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飞机机翼的后缘设置的双缝襟翼和副翼的组合,可以解决高增升与滚转控制之间的矛盾,满足飞机起降的特性要求。其两级式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可到达在迎角10°升力系数增加0.3;且双缝襟翼和副翼的布局可提供一定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还可以配合差动平尾保证飞机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增加飞机升力的结构部件,尤其是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 目.0
技术介绍
飞机起降要求飞机气动布局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升力,诸如后缘襟翼之类的飞机增升装置是增升的主要部件。单缝后缘襟翼与简单副翼形状相似,放下单缝后缘襟翼,相当于改变了机切面形状,使机翼更加弯曲,其增升效果有限,高速飞机较少采用。双缝后缘襟翼是在单缝后缘襟翼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有两个缝,在襟翼之前还有一小块翼面,因此放下时与机翼后缘构成两个缝。放下双缝襟翼,一方面襟翼前缘和机翼后缘之间形成缝隙,下表面高压气流,通过缝隙高速流向上表面后缘,使上翼面附面层中空气流速加大,延缓了气流的分离,提高最大升力系数。另一方面,放下双缝襟翼,使机翼更加弯曲,也有提高升力的作用。所以双缝襟翼的增升效果比较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以获得较好的增升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中,所述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的后缘的双缝襟翼以及副翼,所述双缝襟翼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一侧,所述副翼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一侧。优选地,所述双缝襟翼包括一个第一级襟翼和一个第二级襟翼,所述第一级襟翼邻近所述机翼的后缘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级襟翼和所述机翼的后缘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级襟翼的玄长等于所述第二级襟翼的玄长的一半。优选地,所述第一级襟翼和所述第二级襟翼之间的最大开缝缝隙为40mm?50mm。优选地,所述第二级襟翼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的最大向下偏转夹角为25度。优选地,所述第二级襟翼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的最大向上偏转夹角为O度。本技术通过在飞机机翼的后缘设置的双缝襟翼和副翼的组合,可以解决高增升与滚转控制之间的矛盾,满足飞机起降的特性要求。其两级式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可到达在迎角10°升力系数增加0.3 ;且双缝襟翼和副翼的布局可提供一定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还可以配合差动平尾保证飞机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的要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应用于飞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结构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用以获得较好的增升效果,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应用于飞机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本技术的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I的后缘的双缝襟翼2以及副翼3,所述双缝襟翼2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4 一侧,所述副翼3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4 一侧。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双缝襟翼2包括一个第一级襟翼21和一个第二级襟翼22,所述第一级襟翼21邻近所述机翼I的后缘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和所述机翼I的后缘之间。本技术的双缝襟翼由一级和二级两段组成,参见图2,第二级襟翼在偏转的同时可以向后退出,从而可以增加襟翼的弦长和面积;通过第一级襟翼的偏转,保证了双缝襟翼偏转后翼型表面变化平缓;再加上气流经过机翼与双缝襟翼的第一级襟翼、第一级襟翼与第二级襟翼之间缝隙的加速后流过第二级襟翼,减缓了第二级襟翼的气流分离,这就允许第二级襟翼使用更大的偏度来提高升力。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结构改进中,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玄长等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的玄长的一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级襟翼21和所述第二级襟翼22之间的最大开缝缝隙为40mm?50mmο上述改进结构的增升装置在操作过程中,第二襟翼22在放下状态,所述第二级襟翼22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最大向下偏转夹角可以为25度。另外,在第二襟翼22收起状态,所述第二级襟翼22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最大向上偏转夹角为O度,也就是在收起状态,第二襟翼22相对第一襟翼21没有夹角。本技术通过在飞机机翼的后缘设置双缝襟翼和副翼的组合,可以解决高增升与滚转控制之间的矛盾,满足飞机起降的特性要求。其两级式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可到达在迎角10°升力系数增加0.3 ;且双缝襟翼和副翼的布局可提供一定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还可以配合差动平尾保证飞机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虽然本技术是按照多个实施例的方式进行描述的,但是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中如此叙述仅仅是为了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并将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方案看作是可以相互组合成不同实施例的方式来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主权项】1.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1)的后缘的双缝襟翼(2)以及副翼(3),所述双缝襟翼(2)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4) 一侦牝所述副翼(3)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4) 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缝襟翼(2)包括一个第一级襟翼(21)和一个第二级襟翼(22),所述第一级襟翼(21)邻近所述机翼(1)的后缘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和所述机翼(1)的后缘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玄长等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的玄长的一半。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襟翼(21)和所述第二级襟翼(22)之间的最大开缝缝隙为40mm?50mm。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最大向下偏转夹角为25度。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襟翼(22)相对所述第一级襟翼(21)的最大向上偏转夹角为0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中,所述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1)的后缘的双缝襟翼(2)以及副翼(3),所述双缝襟翼(2)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所述副翼(3)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本技术通过在飞机机翼的后缘设置的双缝襟翼和副翼的组合,可以解决高增升与滚转控制之间的矛盾,满足飞机起降的特性要求。其两级式开缝襟翼的增升效果可到达在迎角10°升力系数增加0.3;且双缝襟翼和副翼的布局可提供一定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还可以配合差动平尾保证飞机的横向操纵控制能力的要求。【IPC分类】B64C9/06, B64C9/20【公开号】CN205059998【申请号】CN201520844268【专利技术人】宗宁, 邓立冬, 崔青, 聂鹏飞, 孙元昊, 李俊华, 王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飞机的增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升装置包括位于飞机的机翼(1)的后缘的双缝襟翼(2)以及副翼(3),所述双缝襟翼(2)设置在邻近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所述副翼(3)设置在远离所述飞机的机身(4)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宁邓立冬崔青聂鹏飞孙元昊李俊华王丹王卫明张家齐唐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