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230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6:30
一种线束(9),包括高压导电路径(15)和容纳并且保护高压导电路径(15)的外装部件(16)。线束(9)伸长并经过车辆地板(11)。外装部件(16)具有弯曲布设部(21-23)和直线布设部(24、25)。长的直线布设部(25)具有一对位移修正部(31),其能够使三个直管部中的中间的直管部、即第三直管部(30)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导电路径和外装部件的线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线束将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中的装置电连接,并且以高电压驱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线束包括多个高压导电路径和用于保护高压导电路径的金属外装部件。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4-171952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在现有技术中,线束的外装部件是硬的。为此,如果当线束的长的直线部固定到车辆时,在设置于外装部件上的多个线夹与设置于车辆中的多个双头螺栓之间产生位置位移,则线束的装接和固定变得困难,结果,不利地影响可操作性,这是个问题。具体地,当存在至少三个固定点,并且在中间固定点处产生位置位移时,前述装接和固定操作变得困难,并且从而不利地影响可操作性,这是个问题。鉴于以上问题作出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该线束能够以极好的可操作性装接并固定到车辆。问题解决方案为实现该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束具有如下(1)至(4)的特征。(1)在包括导电路径和具有覆盖导电路径的管状的外装部件的线束中,外装部件包括弯曲布设部、和具有直线状的直线布设部,并且直线布设部包括:第一直管部;第二直管部;第三直管部,该第三直管部安置在所述第一直管部与所述第二直管部之间;以及位移修正部,该位移修正部使得所述第三直管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直管部和所述第二直管部在所述直线布设部的垂直轴向上移位。(2)在(1)中所述的线束中,固定部设置在第一直管部、第二直管部和第三直管部的每个中,并且在布设目的地处被固定至固定目标。(3)在(1)或(2)中所述的线束中,由于位移修正部引起的第三直管部相对于第一直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的移位量被设定在直线布设部的宽度尺寸的范围内。(4)在(1)至(3)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线束中,外装部件形成具有经过车辆地板而骑跨车辆地板的前部和后部的长度,并且直线布设部安置并且形成为至少符合车辆地板的位置。根据具有这些特征的本专利技术,能够修正在直线布设部的一部分中产生的位置位移。当在直线布设部中存在至少三个固定点,并且在中间固定点处产生位置位移时,能够凭借位移修正部的移位来吸收位置位移。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修正在直线布设部的一部分中产生的位置位移。当在直线布设部中存在多个固定点时,其位置偏移的固定点的位置位移被位移修正部的移位吸收,并且从而能够以极好的可操作性将线束装接并固定到车辆。另外,能够确保吸收固定点的位置位移所需的充分的移位量。【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线束的布设状态的视图。图2是示出线束装接并且固定到车辆的状态的视图。图3是示出线束的构造的视图。图4是示出位移修正部的操作的视图。参考标记列表1:混合动力车辆2:发动机3:电机单元4:逆变器单元5:电池6:发动机舱7:车辆后部8、9:线束10:中间部11:车辆地板12:接线盒13:后端14:前端15:高压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6:外装部件17:屏蔽连接器18:罩部19:线夹(固定部)20:索环21、22、23:弯曲布设部24、25:直线布设部26:柔性管部27:直管部28:第一直管部29:第二直管部30:第三直管部31:位移修正部32:固定目标33:凹部34:凸部35:装接部36:移动限制部37:装接和分离部38:管装接部39:固定部40:螺栓插孔41:双头螺栓42:端部【具体实施方式】后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线束。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中的线束的布设状态的视图。图2是示出线束装接并且固定到车辆的状态的视图,图3是示出线束的构造的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位移修正部的操作的视图。线束包括一个或多个导电路径,以及容纳和保护导电路径的外装部件。线束具有长的长度,以沿着车辆地板通过。外装部件包括弯曲布设部和直线布设部。直线布设部包括使直管部移位的位移修正部,并且在固定点处的位置位移由位移修正部吸收。在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应用到待布设在混合动力车辆(可以是电动车辆或典型汽车)中的线束。在图1中,混合动力车辆1包括两个动力源,即,发动机2和电机单元3,并且由来自这些动力源的动力联合驱动。电功率从电池(电池组)5经由逆变器单元4供应到电机单元3。在实施例中,发动机2、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安装在前轮附近的发动机舱6中。电池5安装在后轮附近的车辆后部7中(可以安装在位于发动机舱6的后侧上的车辆内部中)。电机单元3经由高压线束8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电池5经由高压线束9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线束9的中间部10布设在车辆地板11上。线束9沿着车辆地板11布设同时大致平行于该车辆地板11。车辆地板11是已知体和所谓的面板部件,并且通孔形成在车辆地板11的预定位置处。线束9水密地插入到通孔内。线束9经由设置在电池5中的接线盒12连接到电池5。线束9的后端13通过已知方法电连接到接线盒12。线束9的前端14通过已知方法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电机单元3既充当电动机又充当发电机。逆变器单元4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机单元3是包括屏蔽壳的电机组件。逆变器单元4是包括屏蔽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5是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并且组建成模块。诸如电容器这样的电力存储装置也可用作电池5。只要电池5能够使用在混合动力车辆1或电动车辆5,则电池5不限于特定类型的电池。在图2和3中,线束9包括:一个或多个高压导电路径(导电路径)15 ;外装部件16,其容纳并且保护高压导电路径15 ;屏蔽连接器17,其设置在高压导电路径15的端部处;罩部18,其设置成骑跨屏蔽连接器17与外装部件16 ;多个线夹(固定部)19,其装接到外装部件16的外表面;以及索环20,其装接到外装部件16的外表面。线束9可以具有如下构造:其中,低压导电路径容纳连同高压导电路径15容纳在外装部件16中并且由外装部件16保护。高压导电路径15是高压导电路径,并且包括两个高压电路(未具体示出),以及覆盖该两个高压电路的屏蔽部件。两个高压电路形成为具有电连接所需的长度。两个高压电路形成为具有长的长度,以便线束9将逆变器单元4与电池5 (接线盒12)电连接在一起(见图1)。高压电路的实例包括已知的高压电线、屏蔽电线和其上设置了绝缘体的汇流条。高压电路不限于特定类型的高压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线或者带有绝缘体的汇流条。另一实例是具有正电路和负电路同轴地设置的构造的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或者是具有三个以上的电路同轴地设置的构造的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外装部件16是由树脂制成的、覆盖高压导电路径15的管。外装部件16具有使得高压导电路径15能够插入并且容纳到其中所需要的长度,以及保护高压导电路径15所需的厚度。外装部件16形成为具有经由车辆地板11而骑跨车辆地板11的前部和后部的长度。外装部件16的材料不限于树脂,并且可以是金属。外装部件16包括:弯曲布设部21、22和23,其作为以弯曲的形式布设的部分;以及直线布设部24和25,其作为直线地布设的部分,并且例如,外装部件形成为具有示出的形状。弯曲布设部21至23中的每个均以能够曲折的柔性管部26形成。外装部件16由树脂模制,使得当柔性管部26不曲折时,弯曲布设部21至23以及直线布设部24和25成为直线状的。外装部件16具有大致矩形截面、大致圆形截面、大致长圆截面、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管状的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覆盖所述导电路径,其中,所述外装部件包括弯曲布设部和具有直线状的直线布设部,并且其中,所述直线布设部包括:第一直管部;第二直管部;第三直管部,该第三直管部安置在所述第一直管部与所述第二直管部之间;以及位移修正部,该位移修正部使得所述第三直管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直管部和所述第二直管部在所述直线布设部的垂直轴向上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尾伸一足立英臣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