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交通工具领域,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其折叠车把。折叠车把,包括支撑座、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支撑座的顶部呈长条状,第一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支撑座的左端,第二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支撑座的右端;折叠车把还包括用于将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锁定于支撑座上、以及解锁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的座杆夹,座杆夹安装于支撑座上。将第一横杆枢接在支撑座的左端,将第二横杆枢接在支撑座的右端,通过座杆夹将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锁定于支撑座上,以形成展开的车把,方便使用;而座杆夹解锁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时,则可以将第一横杆折叠在支撑座的左端,将第二横杆折叠在支撑座的右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车把及使用该折叠车把的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双轮车等小型车辆,由于使用和携带方便,特别是一些车架可折叠的车辆,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现有的折叠车辆,一般是将车架上连接两个车轮的横梁进行折叠,以及将支撑车把的前杆进行折叠。然而沿垂直于车辆的上长度方向上,车把的长度最长,会导致车辆占用较大的横向空间。但一般车辆的车把则无法进行折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车把,旨在解决现有车把无法进行折叠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车把,包括支撑座、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左端,所述第二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右端;所述折叠车把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锁定于所述支撑座上以使所述第一横杆的轴向及所述第二横杆的轴向与所述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及解锁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以使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第二横杆能够分别折叠于所述支撑座的两端的座杆夹,所述座杆夹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进一步地,所述座杆夹包括抵压杆、连接杆、拉扣和连接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抵压杆的中部相连,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的中部相连,所述拉扣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偏心轮和用于转动两个所述偏心轮的手柄,两个所述偏心轮安装于所述手柄的一端,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偏心轮枢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配合所述抵压杆夹持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的夹持块,所述夹持块的一侧部与所述支撑座的顶部相连,所述夹持块的另一侧部与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之间具有配合容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容置口,所述夹持块的另一侧部上开设有供所述连接杆穿过的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开设有配合容置所述抵压杆的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所述夹持块的另一侧部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设有用于配合伸入所述容置口中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设有用于配合伸入所述容置口中的第二凸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的底面设有用于配合定位所述抵压杆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凸块的底面设有用于配合定位所述抵压杆的第二定位槽。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块的另一侧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拉扣的开槽,所述开槽具有用于抵持所述偏心轮的抵持底面,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抵持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顶面呈平面状,所述第一横杆呈圆杆状,所述第二横杆呈圆杆状;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的下部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具有与所述支撑座的顶面左端配合的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底面呈平面状,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的下部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具有与所述支撑座的顶面右端配合的第二底面,所述第二底面呈平面状。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的左端面呈以所述第一横杆与该支撑座枢接的枢轴为中轴线的圆弧状,所述支撑座的右端面呈以所述第二横杆与该支撑座枢接的枢轴为中轴线的圆弧状,所述第一缺口具有与所述支撑座的左端面配合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缺口具有与所述支撑座的右端面配合的第二侧面。本技术将第一横杆枢接在支撑座的左端,将第二横杆枢接在支撑座的右端,通过座杆夹将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锁定于所述支撑座上,使第一横杆的轴向及第二横杆的轴向与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形成展开的车把,方便使用;而座杆夹解锁第一横杆的右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时,则可以将第一横杆折叠在支撑座的左端,将第二横杆折叠在支撑座的右端,以减小该车把站用空间。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包括车把和支撑所述车把的前杆,所述车把为如上所述的折叠车把,所述折叠车把的支撑座与所述前杆相连。本技术的车架使用了上述折叠车把,从而要存放时,可以将车把进行折叠,以站用更小的空间,方便存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折叠车把的第一横杆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折叠车把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折叠车把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把100,包括支撑座10、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2和座杆夹30。支撑座10的顶部呈长条状,第一横杆21的中部枢接于支撑座10的左端,第二横杆22的中部枢接于支撑座10的右端。当转动第一横杆21与第二横杆22,使第一横杆21的轴向及第二横杆22的轴向与支撑座10的长度方向一致时,可以使用座杆夹30锁定住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以使该折叠车把100展开,方便使用;而若要折叠时,使座杆夹30解锁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则可以转动第一横杆21和第二横杆22,使第一横杆21折叠在支撑座10的左端,第二横杆22折叠在支撑座10的右端,以便存放。将第一横杆21枢接在支撑座10的左端,将第二横杆22枢接在支撑座10的右端,通过座杆夹30将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锁定于所述支撑座10上,使第一横杆21的轴向及第二横杆22的轴向与支撑座10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形成展开的车把,方便使用;而座杆夹30解锁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时,则可以将第一横杆21折叠在支撑座10的左端,将第二横杆22折叠在支撑座10的右端,以减小该车把站用空间。本实施例中,使用一套座杆夹30同时夹持住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两套座杆夹30分别夹持住第一横杆21的右端和第二横杆22的左端。请参阅图1、图3和图4,进一步地,座杆夹30包括抵压杆31、连接杆32、拉扣33和连接轴34 ;拉扣33包括两个偏心轮331和手柄332,两个偏心轮331平行且间隔设置,并且两个偏心轮331安装于手柄332的一端,从而可以通过手柄332来转动两个偏心轮331 ;连接杆32的一端与抵压杆31的中部相连,连接杆32的另一端与连接轴34的中部相连,连接轴3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偏心轮331枢接。当第一横杆21的轴向及第二横杆22的轴向与支撑座10的长度方向一致时,通过手柄332转动偏心轮331,从而拉动连接杆32,进而拉动抵压杆31移动,以使抵压杆31将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抵压在支撑座10上,以将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第二横杆22的左端锁定住。在其它实施例中,抵压杆31也可以使用板体。进一步地,连接杆3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321,抵压杆31上开设有与外螺纹321配合的内螺纹孔(图中未标出)。在连接杆32的一端设置外螺纹321,将抵压杆31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城连接杆32上,可以调节抵压杆31在连接杆32上的位置,以便调节抵压杆31锁定第一横杆21的右端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车把,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左端,所述第二横杆的中部枢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右端;所述折叠车把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锁定于所述支撑座上以使所述第一横杆的轴向及所述第二横杆的轴向与所述支撑座的长度方向一致、以及解锁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及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以使所述第一横杆与所述第二横杆能够分别折叠于所述支撑座的两端的座杆夹,所述座杆夹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明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一哥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