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6944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传送器包括外壳(2),以可回转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壳内部的环状的传送带(9)。该传送带包括安装于该带两侧外缘处的一对滚子链(11)。滚子链包括多个滚子(13)。外壳包括底部分割体(14),固定于底部分割体(14)上的顶部分割体(15)。底部分割体包括经冲压加工的一对侧框架(17,18)。各侧框架包括用于支承上述滚子(13)的底侧支承部(20)和顶侧支承部(22)。即,外壳的一部分构成滚子支承部(20,22)。可使传送装置在制造时的作业步骤减少,容易制造,制造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碎屑传送器等的传送装置。支承轨由与外壳不同的部件构成。由此,部件数量增加,并且必须要求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支承轨固定于外壳上的作业。这样,便使碎屑传送器制造时的作业步骤次数增加,该传送器的制造较麻烦,并且使制造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易地,并且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制造的传送装置。按照本专利技术,支承部件成整体设置于外壳上。即,外壳的一部分构成支承部件。由此,与由与外壳不同的部件构成支承部件的场合相比较,部件数量减少,并且勿需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支承部件固定于外壳上的作业。这样,便使传送装置在制造时的作业步骤次数减少,容易制造传送装置,并且制造成本较低。如附图说明图1~图5所示,碎屑传送器1包括长条座状的外壳2,环状的传送带9,该传送带9以可回转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壳2内部。依从图1的左侧开始的顺序,该外壳2包括反转部4,投入部3,弯曲部5,倾斜部6和排出部7。该投入部3沿水平方向延伸。该反转部4与投入部3的前端(图1中的左侧端部)连接。弯曲部5与投入部3的基端(图1中的右侧端部)连接,沿斜上方向弯曲。倾斜部6按照朝向斜上方向延伸的方式,与弯曲部5连接。该排出部7按照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连接于倾斜部6的顶端。在该反转部4,投入部3,弯曲部5和倾斜部6和排出部7中,相邻的部分相互以焊接方式固定。比如,投入部3具有2500mm的长度L1,从投入部3的底端到排出部7的底端的高度H1为950mm,碎屑传送器1具有330mm的宽度W1。在反转部4内部,一对从动链轮8b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一对驱动链轮8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排出部7的内部。上述传送带9挂于两个链轮8a和8b之间。如图2,图3和图6所示,传送带9包括环状的带主体10,该带主体10按照将多块带状的托板10a连接的方式构成;一对滚子链11,该对滚子链11安装于带主体10的两侧外缘上。各托板10a沿与传送带9的回转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即该带9的宽度方向延伸。在传送带9的回转方向邻接嵌合的两块托板10a通过轴12铰接。滚子链11包括多个滚子13。夹持带主体10而相对的两个滚子13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相对带主体10的两侧突出的轴12的两个端部。两个滚子链11与链轮8a和8b啮合。下面对投入部3,弯曲部5和倾斜部6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如图6~8所示,各部分3,5,6包括底部分割部14和顶部分割部15。该底部分割部14包括底板16,固定于底板16的两侧上的一对侧框架17,18。各侧框架17,18按照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弯曲的方式形成。作为该弯曲的结果,各侧框架17,18包括基部19;底侧支承部20,该底侧支承部20从基部19的顶端,朝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延伸;侧部21,该侧部21从底侧支承部20的外端朝向上方延伸;顶侧支承部22,该顶侧支承部22从侧部21的顶端朝向内侧延伸。上述底板16的两侧朝向上方弯曲,基部19以焊接方式固定于该弯曲的部分。滚子链11的下半部分设置于由相对应的侧框架17,18围绕的空间内。该滚子链11的下半部分中的滚子13支承于底侧支承部20上。但是,在图7所示的弯曲部5中,滚子链11的下半部分中的滚子13还与顶侧支承部22的底面相接触。顶部分割体15包括固定于底部分割体14的侧框架17,18上的一对侧框架23,24。各侧框架23,24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如图7和8所示,弯曲部5和倾斜部6中的侧框架23,24包括伸出部27;侧壁28,该侧壁28从该伸出部27朝向上方延伸。在两个侧壁28的顶端之间,按照覆盖顶部分割体15的顶部的方式,安装有盖25。如图6所示,投入部3中的侧框架23,24呈从弯曲部5和倾斜部6中的侧框架23,24中,缺少侧壁28的形状。于是,使投入部3中的顶部分割体15的顶部开口。如图6~图8所示,在伸出部27的底端,呈弯曲状形成有接触部26,该接触部26以焊接方式固定于与底部分割体14中的相对应的顶侧支承部22上。滚子链11的上半部分设置于由顶侧支承部22与伸出部27包围的空间内。滚子链11的上半部分中的滚子13支承于作为顶侧支承部22的顶面的支承面P上。但是,在图7所示的弯曲部5中,滚子链11的上半部分中的滚子13还与伸出部27的内面相接触。下面对排出部7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如图9所示,排出部7包括底板29,以焊接方式固定于底部29的两侧的一对侧框架30,31。各侧框架30,31按照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各侧框架30,31包括伸出部30a,31a。滚子链11设置于由伸出部30a,31a围绕的空间内。顶侧支承板32和底侧支承板33以焊接方式固定于伸出部30a,31a的内侧面。按照顶侧支承板32与上述倾斜部6中的顶侧支承部22保持连续的方式,顶侧支承板32与底侧支承部22中的相对端部以焊接方式固定。同样,按照底侧支承板32与倾斜部6中的底侧支承部20保持连续的方式,底侧支承板33与底侧支承部20中的相对端部以焊接方式固定。滚子链11中的滚子13支承于支承板32,33上。下面对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碎屑传送器1的作用进行描述。比如,从工作机械(图中未示出)排出的切削屑通过投入部3的顶部开口,投入到传送带9上。如果随着图中未示出的马达的驱动,驱动链轮8a旋转,则其旋转力传递给传送带9的链轮11。于是,在滚子链11中的相应滚子13在上下的两个支承部20,22和两个支承板32,33上实现滚动的同时,传送带9实现回转。随着该传送带9的回转,从投入部3投入的切削屑传送到排出部7。工业应用性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描述。用于支承设置于传送带9的两侧的滚子链11的支承部20,22与外壳2成整体设置。即,经冲压加工的外壳2的一部分构成滚子支承部20,22。由此,与由与外壳2不同的部件构成支承部20,22的场合相比较,部件数量减少,并且勿需通过焊接等方式将支承部20,22固定于外壳2上的作业。该情况使碎屑传送器1制造时的作业步骤次数减少,容易制造该传送器1,并且制造成本较低。投入部3,弯曲部5和倾斜部6分别为划分为底部分割部14和顶部分割部15。在装配两个分割体14,15时,首先,将顶部分割部15设置于底部分割体14中的顶侧支承部22的支承面P上。在该状态,两个分割体14,15通过焊接连接。由此,操作人员不必支承顶部分割体15,可以很容易地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焊接作业。设置底部分割体14的支承面P,以便支承滚子链11中的滚子13。由于将这样的支承面同时用作用于支承顶部分割体15的部分,故外壳2的结构简单。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为比如,下述的变换实例。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外壳2中设置有投入部3,但是也可省略该投入部3。图10~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碎屑传送器1中,外壳2包括反转部4,弯曲部5,倾斜部6和排出部7,不包括投入部。也可适当改变投入部3的长度L1,投入部3的底端到排出部7的底端的高度H1,碎屑传送器1的宽度W1。比如,在图15~图1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碎屑传送器1中,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碎屑传送器1相比较,投入部3的长度L1与倾斜部6的长度的比例较大。在图15~图19所示的碎屑传送器1中,比如,投入部3具有6000mm的长度L1,从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在外壳(2)的内部,以可回转的方式设置有用于传送被传送物的环状的传送带(9),在该外壳(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支承传送带(9)的支承部件(20,22),该传送带(9)沿该支承部件(20,22)实现回转;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件(20,22)成整体形成于外壳(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行雄
申请(专利权)人:榎本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