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输送装置及其运转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4561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依靠螺杆(2)的旋转输送支承在壳体(1)上的被输送物的螺旋式输送装置,以不需要多余的动力、防止螺旋叶片的磨损及输送效率的恶化为目的。作为其方案是对使上述螺杆(2)旋转的电动机(3)等的负载或与其相当的值进行测定,当该值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上时,通过使螺杆轴(2a)上升来扩大螺旋叶片(2b)前端与壳体(1)底部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移动炉床用排出装置等的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技术。
技术介绍
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装置)是一种利用螺杆的旋转来输送并供给导入壳体内的被输送物的装置。可是,若用螺旋输送机输送附着性高的粉粒体等被输送物,则该粉粒体有时会堆积附着在壳体底部,形成牢固的粘固物。这样一来,或者是螺旋叶片的前端与该粘固物接触而磨损,或者是转矩增大、降低输送效率,随之而来的往往是造成支承螺杆的轴承座等支承台破损而无法输送。作为消除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方案,现有的螺旋输送机是在使上述螺杆轴旋转的同时使其升降,削掉堆积附着的粉粒体,从而,防止形成牢固的粘固物。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从移动炉床式还原炉排出还原铁所使用的螺旋式排出装置中,对应于在移动炉床上形成的粘固物的厚度而使螺杆上升,从而,防止螺杆的磨损,同时维持排出效率且使操作稳定。不过,在如上所述将螺杆轴的旋转动作和升降动作进行组合的螺旋输送机中,螺杆下降时用螺旋叶片的前端将附着在壳体底面的粉粒体压缩,反而可能会促进粘固。另外,在如上所述对应于在移动炉床上形成的粘固物的厚度使螺旋式排出装置上升的方法中,必须根据混入还原炉内的粉的量推测其粘固物的厚度,因而存在无法进行与实际运转状态相适应的控制的可能性。即,上述粘固物的形成状况,不仅与混入还原炉内的粉的量有关,而且还随着原料性质形状和还原炉的操作条件而有很大不同,因而,有可能在实际的粘固物的厚度和推测厚度之间产生偏差,当实际的粘固物的厚度小于推测厚度时,致使螺旋排出装置进行不必要的上升而需要多余的动力,另一方面,当实际的粘固物厚度大于推测厚度时,有可能施加给螺杆的负载增大、螺旋叶片的磨损和输送效率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不需要多余的动力、能够防止螺旋叶片的磨损及输送效率的恶化,作为其方案,采用以下构成。即,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是对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方法,上述螺旋式输送装置包括被输送物支承机构,其具有至少从下方支承被输送物的支承部;螺杆,其具有螺杆轴及设置在该螺杆轴周围的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靠近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而配置;和驱动机构,其通过使上述螺杆的螺旋叶片旋转而使上述被输送物沿与上述螺杆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并且,在靠近上述支承部配置的螺杆上方确保了螺杆上升用空间,该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对上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或相当于该负载的值进行测定,当上述负载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上时,使上述螺杆轴向上述螺杆上升用空间上升,以扩大上述螺旋叶片前端与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的间隙。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螺旋式输送装置,包括被输送物支承机构,其具有至少从下方支承被输送物的支承部;螺杆,其具有螺杆轴及设置在该螺杆轴周围的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靠近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而配置;和驱动机构,其通过使上述螺杆的螺旋叶片旋转而使上述被输送物沿与上述螺杆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并且,在靠近上述支承部配置的螺杆上方确保了螺杆上升用空间,上述螺旋式输送装置还包括负载测定机构,其测定上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控制机构,其在上述负载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上时输出规定信号;螺杆上升机构,其接收上述规定信号而使上述螺杆的螺杆轴上升,由此扩大该螺杆的螺旋叶片前端与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的间隙。在此,作为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优选包括一壳体,该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上述螺杆,在该壳体中,与上述被输送物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断面被构成为具有从下方及侧方包围该被输送物的底部,且在其上方确保了上述螺杆上升用空间的形状,或者包括在与被输送物的输送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且大致水平方向移动的平面状构件。还有,上述的所谓“壳体的底部”,意味着与被输送物接触的部分的表面或可与螺旋叶片接触的部分的表面,不一定只指最低位置的部分。特别是,对于从其下方或侧方包围被输送物的形状的底部,不仅是指最低位置的部分还指其上侧的规定部位。另外,在上述螺旋式输送装置设置在具有移动炉床的移动炉床炉内的情况下,可以靠近上述移动炉床的上表面配置上述螺杆,该移动炉床的上表面构成上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在此,所谓“移动炉床的上表面”是指由耐火物等形成的炉床本身的表面,在炉床上载置有被加热处理物时和存在堆积物时,螺旋叶片可以与它们接触。本专利技术中,上述驱动机构为电动机时,例如可以测定该电动机的转矩或电流值作为相当于其负载的值。另外,对于该螺杆轴的上升,例如将上述螺杆轴在其两端进行支承时,既可以只使该螺杆轴的一端上升或使每一端逐个交替上升而进行,也可以使两端同时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输送装置的概略的图,(a)是主视图,(b)是X-X线剖视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螺旋输送装置的概略的图,(a)是纵剖视图,(b)是X-X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螺旋排出装置的概略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电动机的转矩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螺旋输送装置的概略说明图。该螺旋输送装置,如图1(a)所示,包括作为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壳体1、在螺杆轴2a周围安装有螺旋叶片2b的螺杆2、作为旋转驱动螺杆轴2a的驱动机构的电动机3、测定作为电动机3的负载的转矩的转矩测定器4、控制装置5和螺旋升降机7、7′,控制装置5作为当用该转矩测定器4测定出的转矩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时输出规定信号的控制机构,螺旋升降机7、7′作为根据从该控制装置5输出的信号上升螺杆轴2a的螺旋上升机构,在上述壳体1内侧设置有上述螺杆2。如图1(b)所示,壳体1采用的结构是与被输送物A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断面形成有底且上方开放的形状(图例中为U字状),以其断面半圆状的底部1a从其下方及侧方包围被输送物A的状态支承被输送物A,同时在其上部确保可使螺杆2上升的空间。螺杆2设置在上述壳体1内,在靠近螺旋叶片2b下端这样的位置配置在该壳体1的底部1a。并且,该螺杆2的螺杆轴2a依靠上述电动机3的工作而被旋转驱动,从而,上述螺旋叶片2b与上述螺杆轴2a一体旋转,使上述底部1a上的被输送物A沿平行于螺杆轴2a的方向移动。在上述螺杆轴2a两端分别安装有轴承座6、6′,上述螺旋升降机7、7′夹在这些轴承座6、6′和螺旋输送装置的基台9之间。即,利用这些螺旋升降机7、7′经由上述轴承座6、6′可旋转地支持上述螺杆轴2a的两端。各螺旋升降机7、7′的主体在上下方向可伸缩地构成,该主体分别由电动机8、8′伸缩驱动,以使上述螺杆轴2a与上述轴承座6、6′一起升降。上述控制装置5对应于由上述转矩测定器4检测出的电动机3的负载,向上述电动机8、8′输出规定的信号,从而,进行上述螺旋升降机7、7′的驱动控制、即螺杆轴2a的升降控制。接下来,参照图2的流程图,对该实施方式的螺旋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流程进行说明。(1)在螺旋输送装置运转前,在控制装置5中预先设定关于电动机3的转矩T的转矩上限值Tmax和螺杆轴2a的上升量Δh。(2)在螺旋输送装置运转中,利用转矩测定器4测定电动机3的转矩T。还有,该转矩的测定,既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每隔一定时间间歇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是对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进行控制的方法,所述螺旋式输送装置包括:被输送物支承机构,其具有至少从下方支承被输送物的支承部;螺杆,其具有螺杆轴及设置在该螺杆轴周围的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靠近所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而配置;和驱动机构,其通过使所述螺杆的螺旋叶片旋转而使所述被输送物沿与所述螺杆轴平行的方向移动,并且,在靠近所述支承部配置的螺杆上方确保了螺杆上升用空间,该螺旋式输送装置的运转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驱动机构的负载或相当于该负载的值进行测定,当所述负载达到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上时,使所述螺杆轴向所述螺杆上升用空间上升,以扩大所述螺旋叶片前端与所述被输送物支承机构的支承部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铁本理彦桥本澄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