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其设置在试验平台上,包括试验电机、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装配座、轴向推力施加机构、主轴承冷却系统,主传动组装配在所述装配座上,所述试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设置在主传动组的主轴叶轮安装端并与主传动组的主轴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试验平台连接,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对应主传动组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设置并与所述装配座固定连接,所述主轴承冷却系统罩设在主传动组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准确模拟主传动组的实际运行状态,使试验结果更加可靠,有效保证试验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流式风机的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主要是模拟悬挂式主传动组实际运行状态下运转情况,以验证主传动组在实际运行状态下的可靠性。
技术介绍
目前,叶轮与主轴承组悬挂在静子内筒上的结构在大型轴流式风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主传动组在实际运行状态下的可靠性通常要通过试验来进行验证。传统的验证方法是加工一件与叶轮质量相同的圆盘经动平衡校正后装于主传动组,利用风机自备的大功率电机进行试运转验证。这种验证方法只是验证传动组在相同的径向载荷下的运转情 况,不能检验其在实际的运行状态下的运转情况。实际上轴流风机的主传动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承受两种力一是叶轮本身的质量所产生的垂直向下的重力,二是叶轮工作时产生的轴向后推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验方式并不能检验出主传动组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的运转情况,导致影响主传动组的试验质量,最终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更准确地模拟实际运行状态、提高试验质量并降低试验成本的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其设置在试验平台上,其特殊之处是,其包括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上的试验电机,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上的装配座,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上的主轴承冷却系统,主传动组装配在所述装配座上,所述试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设置在主传动组的主轴叶轮安装端并与主传动组的主轴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与所述试验平台连接,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对应主传动组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设置并与所述装配座固定连接,所述主轴承冷却系统罩设在主传动组的外部。本技术是通过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在主传动组的叶轮安装处施加垂直地面的径向拉力,同时通过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在主传动组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处施加轴向后推力,加力的同时要保证主轴的正常转动,以此来达到准确模拟主传动组的实际运行状态,保证试验质量。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包括径向拉力轴承装置和径向拉紧装置,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包括与所述联轴器连接并与主传动组的主轴叶轮安装端连接的轴承内套、设置在所述轴承内套上的轴承组件,所述径向拉紧装置为两个,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的轴承组件的两侧,至少一个所述的径向拉紧装置包括第一拉力架、第二拉力架、连接在第一拉力架和第二拉力架之间的拉紧螺栓、一端与第二拉力架连接的拉力表,所述第一拉力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的轴承组件连接,所述拉力表的另一端与所述试验平台连接。径向拉紧装置提供径向拉力,并将拉力传递给径向拉力轴承装置,从而将径向拉力传递给主传动组的主轴叶轮安装段。径向拉紧装置可通过调整拉紧螺栓来调整拉力的大小。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包括后推力固定座、千斤顶、轴向力传动装置,所述后推力固定座包括与所述装配座连接的装配座连接盘、千斤顶固定盘、设置在装配座连接盘和千斤顶固定盘之间的支撑管,所述千斤顶固定盘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千斤顶通过所述螺纹孔与千斤顶固定盘连接,所述轴向力传动装置设置在千斤顶和主传动组的主轴端部之间,其包括推力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推力轴承座内的推力轴承和与所述推力轴承配合的轴向推力盘,所述轴向推力盘与主传动组的主轴端部接触。千斤顶施加轴向后推力于轴向力传动装置上并通过轴向力传动装置传递给主传动组的主轴,主传动组的主轴通过摩擦力带动轴向力传动装置的轴向推力盘进行转动。为了提高冷却效果,所述主轴承冷却系统包括内冷风罩、外冷风罩、冷却 风机,所述内冷风罩设在主传动组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装配座连接,所述外冷风罩罩设在所述装配座的另一侧并通过风管与冷却风机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所述装配座上设有通风孔。冷却风机提供的冷却风可通过该通风孔进入另一侧的内冷风罩,对主传动组进行有效冷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和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分别在主传动组的叶轮安装处施加径向拉力和在主传动组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处施加轴向后推力,以提供近似叶轮实际运行时主传动组所承受的径向和轴向载荷,达到准确模拟主传动组的实际运行状态的目的,使试验结果更加可靠,有效保证试验质量;利用本技术进行试验还可以降低试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A-A向示意图;图3是图I中的径向拉力轴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左视图;图5是图I中的径向拉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I中的装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左视图;图8是图I中的后推力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左视图;图10是图I中的轴向力传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联轴器,2、径向拉力轴承装置,3、内冷风罩,4、外冷风罩,5、后推力固定座,6、千斤顶,7、风管,8、试验电机,9、主传动组,10、装配座,11、轴向力传动装置,12、冷却风机,13、试验平台,14、径向拉紧装置,15、拉力表,16、轴承外壳,17、轴承内套,18、深沟球轴承,19、第一拉力架,20、拉紧螺栓,21、第二拉力架,22、定位止口,23、主传动组装配板,24、底板,25、加强筋板,26、支撑管,27、千斤顶固定盘,28、装配座连接盘,29、轴向推力盘,30、推力轴承,31、推力轴承座,32、通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10所示,一种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包括试验平台13、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试验电机8、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装配座10、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主轴承冷却系统。试验电机8的输出轴与联轴器I连接。装配座10为钢板焊接结构,其包括底板24及固定在底板24上的主传动组装配板23,主传动组装配板23通过加强筋板25进行加强。主传动组装配板23上设有定位止口 22,主传动组9通过定位止口 22定位并通过螺栓装配在装配座10上。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设置在主传动组9的主轴叶轮安装段并与主传动组9的主轴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包括径向拉力轴承装置2和径向拉紧装置14。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2包括轴承内套17和设置在所述轴承内套17上的轴承组件,其中,轴承内套17 —端与联轴 器I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主传动组9的主轴安装叶轮端连接,所述的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外壳16、深沟球轴承18。所述径向拉紧装置14为两个,分别对称连接在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2的轴承组件的两侧。至少一个所述的径向拉紧装置14包括第一拉力架19、第二拉力架21、连接在第一拉力架19和第二拉力架21之间的拉紧螺栓20、一端与第二拉力架21连接的拉力表15,其中,第一拉力架19的另一端与所述径向拉力轴承装置2的轴承组件连接,所述拉力表15的另一端与所述试验平台13连接。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对应主传动组9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设置并与所述装配座1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两个径向拉紧装置14中的一个采用上述的结构,而另一个没有设置拉力表15。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包括后推力固定座5、千斤顶6、轴向力传动装置11。所述后推力固定座5包括与所述装配座10连接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挂式主传动组运转模拟试验装置,其设置在试验平台(13)上,其特征是:其包括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试验电机(8),径向拉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装配座(10),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固定于所述试验平台(13)上的主轴承冷却系统,主传动组(9)装配在所述装配座(10)上,所述试验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与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设置在主传动组(9)的主轴叶轮安装端并与主传动组(9)的主轴连接,所述径向拉力施加机构与所述试验平台(13)连接,所述轴向推力施加机构对应主传动组(9)的主轴另一端的轴端设置并与所述装配座(10)固定连接,所述主轴承冷却系统罩设在主传动组(9)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勇,刘忠鹏,王成玉,王常伟,吕向东,董艺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铭润电站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