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砂抽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9028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砂抽油泵,包括:防砂泵本体,设置在其上端的泵上沉砂机构,以及设置在其下端的泵下沉砂机构;所述泵上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的沉砂外筒,以及罩设在所述沉砂内管上端的密封件,所述沉砂外筒的下端通过双扣接头与所述沉砂内管相连接,并与所述沉砂内管之间形成上沉砂空腔;所述防砂泵本体,包括泵筒,套设在所述泵筒外的外筒,设置在所述泵筒内的柱塞总成,以及连接在所述泵筒下端的阀总成;所述泵下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封堵件,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围的筛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防砂抽油泵,能够有效降低卡泵风险,延长检泵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含砂油井举升的采油装备,特别涉及一种防砂抽油栗。
技术介绍
油田现场部分区块储层岩石成熟度低、胶结疏松、粘土含量高。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受注水、蒸汽冲刷,加之地层压力降低,上述储层岩石骨架容易发生坍塌。此时,作为胶结物的粘土以地层砂、细粉砂及泥浆的形式随原油采出。目前,对于地层砂、细粉砂及泥浆同出的高含砂油井在生产中具有出砂严重、栗效低等特点。为了解决上述高含砂油井出砂严重、栗效低的问题,目前通常采用沉砂型防砂抽油栗进行作业。所述防砂抽油栗能够将进入栗筒的砂粒,在重力作用下与油液分离后,沉积在沉砂尾管中。然而对于出砂速度快的井,如果单纯地进行沉积,所述沉砂尾管容易被沉满堵死。此时,需要对所述抽油栗进行停抽,检栗,将沉砂尾管中的砂粒取出,再投入使用。总的来说,现有的防砂抽油栗检栗周期较短,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益。此外,在生产条件下,随着柱塞的往复运动,将高含砂油吸入抽油栗时,油液中高速移动的砂粒会对抽油栗的阀球阀座、柱塞、栗筒等关键部件进行反复冲击。一但有砂粒卡在阀球和阀座的连接处,在长期反复的高速砂粒冲击下会对阀球和阀座密封接触的位置进行腐蚀并将其刺漏,从而导致阀球、阀座处密封不严,进而栗效变低,甚至不出油,最终会造成油井产量大减。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卡栗风险低,检栗周期长的防砂抽油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砂抽油栗,能够有效降低卡栗风险,延长检栗周期。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砂抽油栗,包括:防砂栗本体,设置在其上端的栗上沉砂机构,以及设置在其下端的栗上沉砂机构;所述栗上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的沉砂外筒,以及罩设在所述沉砂内管上端的密封件,所述沉砂外筒的下端通过双扣接头与所述沉砂内管相连接,并与所述沉砂内管之间形成上沉砂空腔;所述防砂栗本体,包括栗筒,套设在所述栗筒外的外筒,设置在所述栗筒内的柱塞总成,以及连接在所述栗筒下端的阀总成;所述栗下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封堵件,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围的筛管。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柱塞总成包括柱塞以及连接在所述柱塞上端的抽油杆,所述柱塞的外表面依次设置有第一刮砂槽、第一挡砂件。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柱塞的上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刮砂槽、第一挡砂件,其下端设置有第二挡砂件、第二刮砂槽。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柱塞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挡砂件、第二挡砂件之间,设置有储砂槽。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刮砂槽、第二刮砂槽为所述柱塞两端外表面形成的螺旋刮砂槽。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砂件、第二挡砂件为套设在所述柱塞外表面的弹性挡砂环,其能密封所述柱塞与所述栗筒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油杆穿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内,并与所述沉砂内管之间形成有环形开口,所述密封件能将所述环形开口封闭。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设置有用于穿设所述抽油杆的穿设口,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抽油杆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阀总成包括:游动阀、固定阀、分流接头,所述分流接头设置有侧进油孔,所述侧进油孔一端与所述筛管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阀相连通;所述分流接头不与所述侧进油孔相连通的位置设置有沉砂通道,所述沉砂通道一端与所述栗筒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沉砂内管相连通。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筛管为整根割缝筛管,其割缝宽度为0.25毫米。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本技术所述防砂抽油栗首先通过设置筛管实现了一次挡砂功能,可有效减少地层砂进入防砂抽油栗,造成卡栗。其次通过在防砂栗本体上设置栗上沉砂机构,特别是在所述沉砂内管上设置密封件,实现对含砂油液的二次挡砂功能。具体的,通过所述密封件将砂粒引入上沉砂空间内,收集在产量较低或油井间关的情况下沉积的泥浆及细粉砂,避免泥质细粉砂下行堆积在抽油栗栗筒上端造成卡栗。再次通过在防砂栗本体下设置栗下沉砂机构,收集沉积进入栗筒的细粉砂。由于经过一次挡砂和二次挡砂,油井出细粉砂量一般较小,最后进入所述栗下沉砂机构相应的量也较少,因此可大幅延长检栗周期。此外,通过在柱塞上设置有刮砂槽、挡砂件、储砂槽,可避免细粉砂泥浆沉积在柱塞及栗筒之间的间隙内造成柱塞磨损或卡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防砂抽油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防砂抽油栗A-A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技术提供一种防砂抽油栗,能够有效降低卡栗风险,延长检栗周期。本技术中所述的上或下位置是针对防砂抽油栗在进入井下后的使用状态而言的,确切地说,所述防砂抽油栗的上接头位置为上,丝堵位置为下。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防砂抽油栗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防砂抽油栗包括:防砂栗本体5,设置在其上端的栗上沉砂机构2,以及设置在其下端的栗上沉砂机构3。所述栗上沉砂机构2,包括沉砂内管22,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22外的沉砂外筒21,以及罩设在所述沉砂内管22上端的密封件23。所述沉砂外筒21整体上呈中空的筒体,所述中空部分为贯通孔。所述沉砂外筒21的上端连接有上接头1,其下端通过双扣接头24与所述沉砂内管22相连接。所述沉砂内管22整体上呈中空的管状,所述中空部分为贯通孔。所述沉砂内管22的上端罩设有所述密封件23,其下端与所述双扣接头24连接。所述沉砂内管22、沉砂外筒21之间形成上沉砂空腔20。所述防砂栗本体5,包括栗筒52,套设在所述栗筒52外的外筒51,设置在所述栗筒52内的柱塞5A总成,以及连接在所述栗筒52下端的阀总成6。其中,所述外筒51整体上可呈中空的筒体,所述中空部分为贯通孔。所述外筒51的上端可通过接箍41与所述双扣接头24连接,其下端与所述阀总成6连接。所述栗筒52整体上可呈中空的筒体,所述中空部分为贯通孔。所述栗筒52的下端与所述阀总成6连通。所述外筒51与所述栗筒52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所述外筒51与所述栗筒52之间可设置扶正器,用于对栗筒52进行扶正。所述扶正器的个数可为一个以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沿着栗筒52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其中,所述柱塞总成5A包括柱塞50以及连接在所述柱塞50上端的抽油杆(图中未不)。所述柱塞50的外表面依次设置有第一刮砂槽53、第一挡砂件54。所述第一刮砂槽53可为所述柱塞50的外表面形成的螺旋刮砂槽,用于刮除卡在柱塞50与栗筒52之间的砂粒,防止卡栗。所述第一挡砂件54可外套设在所述柱塞50外表面的弹性挡砂环,其能密封所述柱塞50与所述栗筒52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防砂砂粒在重力作用下,卡在所述柱塞50与栗筒52之间,造成卡栗。此外,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柱塞50的上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刮砂槽53、第一挡砂件54,其下端设置有第二挡砂件56、第二刮砂槽57。所述第一刮砂槽53、第二刮砂槽57为所述柱塞50两端外表面形成的螺旋刮砂槽。上下两个刮砂槽叠加使用,能够更好地用于刮除卡在柱塞50与栗筒52之间的砂粒,防止卡栗。所述第一挡砂件54、第二挡砂件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砂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防砂泵本体,设置在其上端的泵上沉砂机构,以及设置在其下端的泵下沉砂机构;所述泵上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的沉砂外筒,以及罩设在所述沉砂内管上端的密封件,所述沉砂外筒的下端通过双扣接头与所述沉砂内管相连接,并与所述沉砂内管之间形成上沉砂空腔;所述防砂泵本体,包括泵筒,套设在所述泵筒外的外筒,设置在所述泵筒内的柱塞总成,以及连接在所述泵筒下端的阀总成;所述泵下沉砂机构,包括沉砂内管、封堵件,套设在所述沉砂内管外围的筛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波徐猛董林马威李超孙晔佟婧钰吴迪关振忠洪永康顾蕾田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