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530035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8 01:20
用于热交换器(1)的导热鳍片(3)包括:板状的基座部(4);管状的卡圈部(5),以相对于基座部(4)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7),具有连结卡圈部(5)的根底与基座部(4)的倾斜面(7a);以及外倾部(6),从卡圈部(5)的前端朝向卡圈部(5)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用于热交换器(1)的其他导热鳍片(3)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3)的倾斜面(7a)形成面接触,其中,后退部(7)的倾斜面(7a)与卡圈部(5)的根底相连结,连结后退部(7)的倾斜面(7a)与卡圈部(5)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卡圈部(5)的根底到达超过与基座部(4)的处于外倾部(6)侧的相反一侧的面(4a)抵接的基准面S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热鳍片、使用导热鳍片的热交换器、以及通过使用导热鳍片来进行热交换而构成冷冻循环的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热泵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中,鳍片管型热交换器得到广泛使用。鳍片管型热交换器采用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上安装导热鳍片,以使导热面积变大的结构。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鳍片管型热交换器100的结构的图。该热交换器100具备堆叠的多个导热鳍片120以及贯穿导热鳍片120的导热管110。并且,导热鳍片120具备以相对于板状的基座部121竖立的状态设置的管状(剖面形状固定)的卡圈部123。从卡圈部123的根底及前端开始,根底部122及外倾部124弯曲并朝向卡圈部123的径向外侧扩大。导热鳍片120的间距(各基座部121间的间隔)通过下述方式规定,即:相邻的导热鳍片120中的其中一个导热鳍片120的外倾部124与另一个导热鳍片120的根底部122附近的基座部121相接。并且,为了使上述导热管110紧贴各导热鳍片120,通常要进行导热管110的扩管。具体而言,向层叠的导热鳍片120的卡圈部123内插入外径比卡圈部123的内径小的导热管110。然后,进行导热管110的扩管,从而使导热管110与各导热鳍片120紧贴。此外,在扩管时,导热管110会沿管轴方向收缩。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导热鳍片120中,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导热鳍片120的变形,设置有台阶部125,提高了导热鳍片120的强度。该导热鳍片120中,根底部122和外倾部124弯曲并扩大,因此会在相邻的导热鳍片120的卡圈部123之间形成相对较大的间隙130。若存在此种间隙130,则导热管110与卡圈部123的接触面积变小,热难以从导热管110传向导热鳍片120。为了解决该问题,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向间隙130中填充硅酮树脂等填充剂以提高导热性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197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693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若向上述间隙130内填充填充剂,则在热交换器100废弃时,存在难以将材料分类的问题。具体而言,作为产生的废料,除了金属性的导热管110及导热鳍片120以外,还有异种材料即填充剂。由此导致再生性恶化,环境负荷增大。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增加导热管与导热鳍片的接触面积而不会使再生性恶化、而且能够高效地进行排热的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导热鳍片采用下述结构,即,导热鳍片,用于热交换器,包括:板状的基座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于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卡圈部的根底与基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部,从卡圈部的前端朝向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用于热交换器的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其中,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根底相连结,连结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卡圈部的根底到达超过与基座部的处于外倾部侧的相反一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采用下述结构,即,热交换器,包括堆叠而成的多个导热鳍片;以及贯穿多个导热鳍片的导热管,各导热鳍片包括:板状的基座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于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卡圈部的根底与基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部,从卡圈部的前端朝向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的后退部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其中,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根底相连结,连结后退部的倾斜面与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卡圈部的根底到达超过与基座部的跟外倾部侧为相反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冷冻循环装置采用下述结构,即,冷冻循环装置,以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中循环的方式构成冷冻循环,冷凝器与蒸发器中的至少一者具备上述热交换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增加导热管与导热鳍片的接触面积而不会使再生性恶化,而且能够高效地进行排热。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放大立体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说明导热鳍片的各部的尺寸的图。图5是表示导热鳍片间的空气流动的数值分析结果的图。图6是表示风速为0的区域的产生与槽的深度D、槽的宽度ΔD/2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外倾部的倾斜角度比后退部的倾斜角度小的导热鳍片的一例的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立体剖视图。图9是对导热鳍片的各部的尺寸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表示使用热交换器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以往的鳍片管型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该热交换器1具备:堆叠的多个矩形板状的导热鳍片3、配置在导热鳍片3两侧的一对侧板20、呈串状贯穿导热鳍片3及侧板20的多个U字状的导热管2。这样的热交换器1被称作鳍片管型。各导热管2的形状例如为圆筒状。并且,各导热管2的直线部以规定的间隔沿各导热鳍片3的长度方向排列。另外,上述直线部的两端从侧板20突出。并且,各导热管2的直线部中,相邻的直线部的端部通过弯管21连结。例如,作为导热管2,能够使用带内面槽的铜管。图2是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1的放大立体剖视图。图2所示的矩形板状的导热鳍片3例如是对较薄的铝板压制而成形。具体而言,各导热鳍片3具备:沿导热管2的周围展开的基座部4、以及以相对于基座部4竖立的状态设置的管状的卡圈部5。而且,各导热鳍片3具备外倾部6及后退部7。外倾部6从卡圈部5的前端朝向卡圈部5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后退部7具有连结卡圈部5的根部与基座部4的倾斜面。并且,外倾部6在与其他导热鳍片3相组合时,与其他导热鳍片3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从与后退部7连结的卡圈部5的根部朝向与外倾部6连结的卡圈部5的端部的方向设为上方向,将与此相反的方向设为下方向。在组装热交换器1时,以卡圈部5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式将各导热鳍片3层叠,并向卡圈部5的内侧插入外径比卡圈部5的内径小的导热管2。然后,通过对该导热管2扩管,从而使导热管2的外周面紧贴卡圈部5的内周面。由此,在流经导热管2内的流体与流经导热鳍片3间的流体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流经导热管2内的流体,例如是在热泵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中使用的R410A制冷剂。另外,流经导热鳍片3间的流体例如是空气等流体。接下来,参照图11所示的以往的鳍片管型热交换器100的结构,详细说明导热现象。如图11的虚线箭头B所示,流经导热管110内的流体的热传递到导热管110的外周面,从该外周面传递到卡圈部123的内周面,再从卡圈部123传递到基座部121。然后,热从卡圈部123的外周面及基座部121的上下面传递到流经导热鳍片120间的流体。一般而言,热从导热管110的外周面传递到卡圈部123内周面时的接触热导由以下的(式1)来定义。……(式1)此处,各参数的定义如下。K:接触热导(W/m2·K)δ1: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导热鳍片、热交换器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保护点】
用于热交换器的导热鳍片,包括:板状的基座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所述卡圈部的根底与所述基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部,从所述卡圈部的前端朝向所述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与该其他导热鳍片的倾斜面形成面接触,其中,所述后退部的倾斜面与所述卡圈部的根底相连结,连结该后退部的倾斜面与该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所述卡圈部的根底到达超过与所述基座部的处于所述外倾部侧的相反一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4.09 JP 2013-0812031.用于热交换器的导热鳍片,包括:板状的基座部;管状的卡圈部,以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竖立的状态设置;后退部,具有连结所述卡圈部的根底与所述基座部的倾斜面;以及外倾部,从所述卡圈部的前端朝向所述卡圈部的径向外侧遍及整周而展开,当与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其他导热鳍片相组合时,相邻的所述导热鳍片中,其中一个导热鳍片的后退部进入由另一个导热鳍片的外倾部所形成的空间内,并与该另一个导热鳍片的外倾部形成面接触,其中,所述后退部的倾斜面与所述卡圈部的根底相连结,连结该后退部的倾斜面与该卡圈部的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所述卡圈部的根底到达超过与所述基座部的处于所述外倾部侧的相反一侧的面抵接的基准面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鳍片,对于通过所述连结部分呈弯折成锐角的状态而形成的槽的深度D,在设该槽的最外周直径与所述卡圈部的最外周直径之差为ΔD时,0<D≤ΔD/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鳍片,所述外倾部相对于所述卡圈部的管轴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所述后退部相对于所述卡圈部的管轴方向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或者比该后退部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鳍片,还包括:台阶部,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后退部之间,从所述基座部朝所述外倾部侧突出。5.热交换器,包括:堆叠而成的多个导热鳍片;以及贯穿所述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贤宣长井雅章增田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