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IGBT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477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IGBT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路,主要是在传统的电路基础上,根据IGBT的大阈值电压的特性,栅极寄生电容较大,一般有几千PF甚至上万PF,需要较大电流充电,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保证IGBT栅极电压快速的充到阈值电压点,但是同时可以保证IGBT在t1到t3时间不会产生较大的dVge/dt和dic/dt,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IGBT的可靠性,同时加快IGBT的开启速度;因此实现了根据IGBT的本身的特性可以有效的防止di/dt和dV/dt过大,防止开启的峰值电流,关断的峰值电压过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具体的说设及一种用于IGBT驱动忍片的驱动电 路。
技术介绍
IGBT栅驱动集成电路是HVIC(高压集成电路)的典型电路之一,由于其高可靠性, 面积小,效果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与工业设备、航空、航天、武器系统等方面。 HVIC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IGBT的驱动,但是不合理的驱动会产生高dvMt和di/化,高 dv/化,di/化开关驱动IGBT是最危险的开关类型。同时合理的结合IGBT器件的本身特性 可W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所W怎样根据IGBT器件本身特性设计一个合理的驱动电路成 为当今IGBT驱动电路的一个热口领域。 一种比较传统的IGBT驱动电路如图1,包括两个IGBT器件Ql和Q2,两个续流二 极管Dl和D2,两路驱动链实现对IGBT的驱动,此电路基本可W实现驱动IGBT的功能,但是 此电路没有结合IGBT器件的本身特性,合理的设计驱动电路,可能导致相对较高的dvMt、 diMt,会影响IGBT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现有IGBT驱动电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用于IGBT 驱动忍片的驱动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IGBT驱动忍片的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HV为负的特高压电源, PGND为功率地,包括第一PLDMOS管PU第二PLDMOS管P2、第SPLDMOS管P3、第四PLDMOS 管P4,第一PMOS管MPl、第二PMOS管MP2、第一NMOS管MNl、第二NMOS管MN2、第一电阻Rl、 第二电阻R2、第=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屯电阻R7、第八电阻 R8、第一栅阻电阻RgU第二栅阻电阻Rg2、第S栅阻电阻Rg3、第四栅阻电阻Rg4、第一IGBT 管Q1、第二IGBT管Q2、电容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齐纳二极管Zl和第二 齐纳二极管Z2 ;第四PLDMOS管P4的源极通过第八电阻R8后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控制信 号Al,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丽1的漏极;第四PLDMOS管P4与第八电阻R8的连接点接第 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接第S控制信号A3,其源极接电源;第S PLDMOS管P3的栅极接第二控制信号A2,其源极通过第屯电阻R7后接电源,其漏极通过第 一栅阻电阻Rgl后接第一NMOS管丽1的栅极;第二PLDMOS管P2的栅极接第四控制信号 BI,其源极通过第六电阻R6后接电源,其漏极通过第=电阻R3后接-HV;第二PLDMOS管P2 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接第一PMOS管MPl的漏极;第一PMOS管MPl的栅极接第六 控制信号B3,其源极接电源;第一PLDMOS管Pl的源极通过第五电阻R5后接电源,其栅极接 第五控制信号B2,其漏极接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N极;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P积接-HV; 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并联;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通过 第四栅阻电阻Rg4后接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接第二PLDMOS管P2漏极与第S电阻R3的连接点,其源极接-HV;第二NMOS管丽2的漏极通过第S栅阻电阻 Rg3后接第二IGBT管Q2的基极;第二IGBT管Q2的集电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其发 射极接-HV;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HV;第二电阻R2与电容C并联,其一端的连接点接第; PLDMOS管P3的漏极和第一齐纳二极管Zl的N极,其另一端连接点接第一齐纳二极管Zl的 P极;第四PLD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一电阻Rl后接第一NMOS管MNl的源极;第四PLDMOS 管P4的漏极通过第二栅阻电阻Rg2后接第一IGBT管Ql的基极;第一IGBT管Ql的集电极 接PGND,其发射极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接PGND;第一齐纳二极 管Zl的P积、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一IGBT管Ql的发射极,第 二IGBT管Q2的集电极、第一NMOS管丽1的源极和第二电阻R2及电容C的连接点为输出 JLjJU 乂而。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W有效的根据IGBT的本身的特性可W有效的防止di/化 和dV/化过大,防止开启的峰值电流,关断的峰值电压过大,同时可W-定程度上减小开关 时间。【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IGBT驱动的示意图; 阳009]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等效原理图; 图4为IGBT的开关特性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Ql关闭,Q2开启的等效原理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Ql开启,Q2关闭的等效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IGBT驱动忍片的驱动电路,如图2所示,其中-HV为负的特高 压电源,PGND为功率地,包括第一PLDMOS管PU第二PLDMOS管P2、第SPLDMOS管P3、第四 PLDMOS管P4、第一PMOS管MPl、第二PMOS管MP2、第一NMOS管MNl、第二NMOS管MN2、第一 电阻RU第二电阻R2、第=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屯电阻R7、第 八电阻R8、第一栅阻电阻RgU第二栅阻电阻Rg2、第S栅阻电阻Rg3、第四栅阻电阻Rg4、第 一IGBT管Q1、第二IGBT管Q2、电容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齐纳二极管Zl 和第二齐纳二极管Z2 ;第四PLDMOS管P4的源极通过第八电阻R8后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 控制信号Al,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丽1的漏极;第四PLDMOS管P4与第八电阻R8的连接 点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接第S控制信号A3,其源极接电源; 第SPLDMOS管P3的栅极接第二控制信号A2,其源极通过第屯电阻R7后接电源,其漏极通 过第一栅阻电阻Rgl后接第一NMOS管丽1的栅极;第二PLDMOS管P2的栅极接第四控制 信号BI,其源极通过第六电阻R6后接电源,其漏极通过第=电阻R3后接-HV;第二PLDMOS 管P2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接第一PMOS管MPl的漏极;第一PMOS管MPl的栅极 接第六控制信号B3,其源极接电源;第一PLDMOS管Pl的源极通过第五电阻R5后接电源, 其栅极接第五控制信号B2,其漏极接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N极;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P 积接-HV;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并联;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的连 接点通过第四栅阻电阻Rg4后接第二NMOS管丽2的漏极;第二NMOS管丽2的栅极接第二 PLDMOS管P2漏极与第S电阻R3的连接点,其源极接-HV;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通过第S 栅阻电阻Rg3后接第二IGBT管Q2的基极;第二IGBT管Q2的集电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 极,其发射极接-HV;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HV;第二电阻R2与电容C并联,其一端的连接 点接第=PLDMOS管P3的漏极和第一齐纳二极管Zl的N极,其另一端连接点接第一齐纳二 极管Zl的P极;第四PLD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一电阻Rl后接第一NMOS管丽1的源极; 第四PLD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二栅阻电阻Rg2后接第一IGBT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0/CN105141113.html" title="一种用于IGBT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原文来自X技术">用于IGBT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IGBT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LDMOS管P1、第二PLDMOS管P2、第三PLDMOS管P3、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栅阻电阻Rg1、第二栅阻电阻Rg2、第三栅阻电阻Rg3、第四栅阻电阻Rg4、第一IGBT管Q1、第二IGBT管Q2、电容C、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齐纳二极管Z1和第二齐纳二极管Z2;第四PLDMOS管P4的源极通过第八电阻R8后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一控制信号,其漏极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第一PLDMOS管P4与第八电阻R8的连接点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接第三控制信号,其源极接电源;第三PLDMOS管P3的栅极接第二控制信号,其源极通过第七电阻R7后接电源,其漏极通过第一栅阻电阻Rg1后接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二PLDMOS管P2的栅极接第四控制信号,其源极通过第六电阻R6后接电源,其漏极通过第三电阻R3后接负的特高压电源;第二PLDMOS管P2的源极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接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接第六控制信号,其源极接电源;第一PLDMOS管P1的源极通过第五电阻R5后接电源,其栅极接第五控制信号,其漏极接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N极;第二齐纳二极管Z2的P积接负的特高压电源;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并联;第二齐纳二极管Z2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通过第四栅阻电阻Rg4后接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接第二PLDMOS管P2漏极与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其源极接负的特高压电源;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通过第三栅阻电阻Rg3后接第二IGBT管Q2的基极;第二IGBT管Q2的集电极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其发射极接负的特高压电源;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接负的特高压电源;第二电阻R2与电容C并联,其一端的连接点接第三PLDMOS管P3的漏极和第一齐纳二极管Z1的N极,其另一端连接点接第一齐纳二极管Z1的P极;第四PLD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一电阻R1后接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第四PLD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二栅阻电阻Rg2后接第一IGBT管Q1的基极;第一IGBT管Q1的集电极接功率地,其发射极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接功率地;第一齐纳二极管Z1的P积、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一IGBT管Q1的发射极,第二IGBT管Q2的集电极、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和第二电阻R2及电容C的连接点为输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鑫袁超王彦龙鲁信秋王卓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