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铜粉体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5445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甲基氯硅烷化工合成预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它包括硅粉储料罐,铜粉储料罐,掺混机,硅粉储料罐通过第一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铜粉储料罐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第一输送管路和第二输送管路上分别装有第一旋转给料阀和第二旋转给料阀,掺混机下方与粉体发送罐连接,粉体发送罐下方并接两条与流化床连接的输料管线:一条为氯甲烷送料管,另一条为氮气送料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预混,使粉体分散均匀,减小床温波动,提高生产稳定性;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物料实现自动密相闭路输送,送料载气气源可选择性,具有环保、安全、省力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甲基氯硅烷化工合成预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工业化上普遍采用直接法合成甲基氯硅烷单体,因化学反应及本身操作的特点决定了该反应采用多相气固催化流化床反应器。反应中以硅粉作为固体反应物在铜粉及各种助剂的催化作用下与一氯甲烷作用生产以二甲基二氯硅烷为主的产物。正常生产时为维持生产稳定运行需不定期补入硅粉及铜粉。正常生产中硅粉、铜粉分别用气流输送的方式将粉体送入反应器。在反应器内硅粉、铜粉以流化态悬浮于气流中,并在气流带动下进行混合达到粉体均一化的目的。但是该方案存在如下缺点:首先,固相粉体物料未能完全预混直接入床造成铜粉补入后存在床内再分散的过程,补加铜粉初期床内铜粉分散不均易造成床内反应不均,致使床内温度梯度加大;其次,硅粉与铜粉作用产生硅铜互化物的过程中会大量吸热,催化剂的不均匀补加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床内温度波动;第三,床温的波动致使流化床的稳定性变差;第四,由于催化剂的活性与比表面积有关,生产中铜粉比表面积大易因团聚造成铜粉活性减弱,消耗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生产不稳定,铜粉加入时床温波动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通过铜粉在入床前与硅粉预混,从而实现生产中实现小流量均匀入床,以减小对系统的影响,降低床温的波动,提高生产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包括硅粉储料罐,铜粉储料罐,掺混机,硅粉储料罐通过第一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铜粉储料罐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第一输送管路和第二输送管路上分别装有第一旋转给料阀和第二旋转给料阀,掺混机下方与粉体发送罐连接,粉体发送罐下方并接两条与流化床连接的输料管线:一条为氯甲烷送料管,另一条为氮气送料管。本技术与传统的硅粉、铜粉分别入床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选用双螺带掺混机作为掺混设备,粉体混合均匀度> 94%,能够达到较好的混合效果,通过预混使铜粉、硅粉分散均匀,从而减小床温波动,提高生产稳定性;系统关键部位全部选用自动化装置,物料实现自动密相闭路输送,环保、安全、省力;设置氯甲烷、氮气两种气源做为输送载气,正常生产时用氯甲烷做为载气,减少惰性气体大量入床对系统的影响,系统异常时可快速切换成氮气对管路进行吹扫,以杜绝物料在粉体管道内发生反应而堵塞管道;闭路输送减少除尘设备,降低投资;掺混机加料管线设置有旋转给料阀,避免大量气体进入掺混机;预混粉料,使催化剂用量减少10?14%。进一步的,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是:所述铜粉储料罐与第二旋转给料阀之间设置有铜粉发送罐,该铜粉发送罐顶部设置有氮气输送管、放空管,氮气输送管与氮气缓冲罐连接,放空管连接至水洗塔。掺混机上部设置有第一废气回收管与废气回收总管连接,废气回收总管与铜粉发送罐连接;掺混机下部出口设置有自锁翻板阀,自锁翻板阀与粉体发送罐连接。粉体发送罐上部设置有充压氮气管、第二废气回收管,充压氮气管与氮气储槽连接,第二废气回收管与废气回收总管连接,废气回收总管与铜粉发送罐连接;粉体发送罐下部出口连接送粉载气管,两条并接的输料管线分别与送粉载气管串联连接,该送粉载气管与流化床之间设置有补料五通。所述铜粉发送罐内设置有袋式除尘器。掺混机为“U”型卧式双螺旋带结构。硅粉储料罐、铜粉发送罐、粉体发送罐分别设置有电子称。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氮气输送管、放空管、第一废气回收管、第二废气回收管、充压氮气管、氮气送料管、氯甲烷送料管、送粉载气管上分别设置有阀门。充压氮气管、氮气送料管、氯甲烷送料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止回阀、第二止回阀、第三止回阀。粉体发送罐下部出口安装有手动球阀、气动球阀,该手动球阀和气动球阀之间设置有金属软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简图。图2是本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硅粉储料罐I,第一输送管2,铜粉储料罐3,铜粉发送罐4,第二输送管5,第一旋转给料阀601,第二旋转给料阀602,掺混机7,粉体发送罐8,电子称9,充压氮气管10,送粉载气管11,废气回收总管12,第一废气回收管13,自锁翻板阀14,氮气缓冲罐15,金属软管16,第一气动球阀171,第二气动球阀172,第三气动球阀173,第四气动球阀174,第一止回阀181,第二止回阀182,第三止回阀183,第一手动球阀191,第二手动球阀192,第一袋式除尘器20,氮气输送管21,放空管22,第二废气回收管23,氮气送料管24,氯甲烷送料管25,第二袋式除尘器26,补料五通2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中,硅粉储料罐I通过第一输送管路2与掺混机7连接,铜粉储料罐3通过第二输送管路5与掺混机7连接,第一输送管路2和第二输送管路5上分别装有第一旋转给料阀601和第二旋转给料阀602,掺混机7下方与粉体发送罐8连接,粉体发送罐8下方并接两条与流化床连接的输料管线:一条为氯甲烷送料管25,另一条为氮气送料管24。铜粉储料罐3与第二旋转给料阀602之间设置有铜粉发送罐4,该铜粉发送罐4顶部设置有氮气输送管21、放空管22,氮气输送管21与氮气缓冲罐15连接,用于吹扫铜粉发送罐4内部的粉体;放空管22连接至水洗塔,用于清洗回收的废气。掺混机7上部设置有第一废气回收管13与废气回收总管12连接,废气回收总管12与铜粉发送罐4连接;掺混机7下部出口设置有自锁翻板阀14,自锁翻板阀14与粉体发送罐8连接。粉体发送罐8上部设置有充压氮气管10、第二废气回收管23,充压氮气管19与氮气储罐连接,第二废气回收管23与废气回收总管12连接,废气回收总管12与铜粉发送罐4连接;粉体发送罐8下部出口连接送粉载气管11,两条并接的氮气送料管24、氯甲烷送料管25分别与送粉载气管11串联连接,该送粉载气管11与流化床之间设置有五通27。硅粉储料罐I顶部上设置有第一袋式除尘器20,第一袋式除尘器20与硅粉储料罐I为一体式结构。铜粉发送罐4与铜粉储料罐3共用一个第二袋式除尘器26,减少投资,降低成本,该第二袋式除尘器26安装在铜粉发送罐4内部。掺混机7为“U”型卧式双螺旋带结构。安装有第一袋式除尘器20的硅粉储料罐I设置有电子称9,铜粉发送罐4设置有电子称9,粉体发送罐8设置有电子称9。送粉载气管13上装有补料五通27,补料五通27为一小型压力容器。第二手动球阀192与第四气动球阀174之间设置有金属软管16。充压氮气管10、氮气送料管24、氯甲烷送料管25、送粉载气管11上分别设置有气动阀门阀门。氮气输送管21、放空管22上分别设置有手动球阀。充压氮气管10、氮气送料管24、氯甲烷送料管2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止回阀181、第二止回阀182、第三止回阀183。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工作时,系统间歇运行,首先启动掺混机7,在硅粉储料罐I中加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硅铜粉体混合装置,包括硅粉储料罐,铜粉储料罐,掺混机,其特征在于:硅粉储料罐通过第一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铜粉储料罐通过第二输送管路与掺混机连接,第一输送管路和第二输送管路上分别装有第一旋转给料阀和第二旋转给料阀,掺混机下方与粉体发送罐连接,粉体发送罐下方并接两条与流化床连接的输料管线:一条为氯甲烷送料管,另一条为氮气送料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学志张书文张松宋志广冯梦文侯建伟甄伟丽刘健刚高欢欢熊勇郭文涛范艳霞韩凝马颖田桂新杨凤磊杨进生江春兴王胜仓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三友硅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