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8228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5 03:48
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涉及汽车动力转向器技术领域。该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A、阀套B,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A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A轴向上设置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2、通上腔斜油孔3、取消了原有的回油孔4,使阀套B上原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B上增设2层回油孔,回油孔4为进口、回油孔5为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大缸径大流量动力转向器油路结构布置的技术难题,保证转向器整体外联尺寸无变化、满足总车安装需求,又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提高动力转向器使用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推广运用于所有汽车动力转向器生产企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动力转向器
,尤其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
技术介绍
汽车动力转向器转阀结构一般进回油路孔和通上下腔斜油路均设计在螺杆轴上,使螺杆轴的轴向有4层油孔,螺杆轴进油口的高压油通过转阀的旋转控制使上腔(或下腔)产生高压,同时下腔(或上腔)的低压油通过螺杆轴的回油孔流出进入回油道,完成动力转向器一个转向动作。随着动力转向器缸径的增大,使转向器总成安装的外联尺寸、传动齿模数、工作流量、油栗压力均增大。动力转向器制造商一方面要满足总车厂家安装的外联尺寸需要一一结构紧凑,另一方面由于动力转向器工作的液压油流量和压力增大,需要相应增大整个油路的过油截面及油路的抗高压强度。传统的汽车动力转向器转阀结构受限于转向器输入轴外联尺寸不变、油路的过油截面及油路的抗高压强度无法增大而影响油路不畅,必然影响动力转向器的使用性能,导致动力转向器转向沉重、发卡、不回正等故障发生。因此急需研制满足上述要求的新型油路结构的汽车动力转向器阀。本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在保证转向器使用性能和转向器输入轴外联尺寸无变化的前提下,为克服大缸径大流量动力转向器油路结构布置的技术难题研发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根据检索,国内尚未有与本技术相同的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在保证动力转向器使用性能和转向器输入轴外联尺寸无变化的前提下、可克服大缸径大流量动力转向器油路结构布置技术难题的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阀套,所述的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轴向上设置进油孔、通下腔斜油孔、通上腔斜油孔,使阀套上原来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上增设2层回油孔,在阀套上增设的两层回油孔其中一层回油孔为进口、另一层回油孔为出口,对动力转向器阀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后,取消了传统的汽车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上的回油孔,在保持阀套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也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增大了转阀回油孔过油截面,回油不仅可以通过5通道回油、还可以通过阀套与输入轴之间的间隙进行回油;同时螺杆轴上轴向只设置3层油孔,在其他尺寸不变的前提下、为增大进油截面提供了布置的空间。②本技术进行油路结构优化设计,在动力转向器缸径增大、转动齿模数、工作流量、油栗压力均增大的前提下,通过回油孔位置的改变,可保证动力转向器外联尺寸(转向器输入轴外联尺寸)不变,满足客户总车安装需求。本技术可广泛推广运用于所有汽车动力转向器生产企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通上腔斜油孔3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通下腔斜油孔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阀套B上回油孔4及5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通上腔斜油孔3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通下腔斜油孔2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设置回油孔4、阀套B上无回油孔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利用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一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A、阀套B,所述的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A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A轴向上设置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2、通上腔斜油孔3,使阀套B上原来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B上增设2层回油孔,在阀套B上增设的两层回油孔其中一层回油孔4为进口、另一层回油孔5为出口,对动力转向器转阀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后,取消了传统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的回油孔,在保持阀套B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也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高压进油通过进油孔I在螺杆轴A与阀套B的相对旋转运动控制下,经阀套B的刃口控制高压油进入下腔斜油孔2 (或上腔斜油孔3),同时低压回油通过上腔斜油孔3 (或下腔斜油孔2)经阀套B的其他刃口控制进入阀套B的回油孔4,再从阀套B的油孔5及阀套B与输入轴之间的间隙进入回油道,完成动力转向器阀的一个转向动作。本技术在保证动力转向器阀结构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回油截面,也为增大进油孔及密封槽提供了布置空间。如图5—图8所示,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结构示意图。该结构中螺杆轴A的轴向上设置有4层油孔:即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2、通上腔斜油孔3、回油孔4都集中在螺杆轴A上,阀套B上无油孔设计。高压进油通过进油孔I在螺杆轴A与阀套B的相对旋转运动控制下,经阀套B的刃口控制高压油进入下腔斜油孔2 (或上腔斜油孔3),同时低压回油通过上腔斜油孔3 (或下腔斜油孔2)经阀套B的其他刃口控制从螺杆轴A的回油孔4进入回油道,以此完成动力转向器阀的一个转向动作。本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与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之前的动力转向器阀相比,仅对螺杆轴A、阀套B之间的油路结构、回油方式进行优化设计,既保证了大缸径大流量动力转向器阀芯油路畅通,又控制动力转向器阀整体外联尺寸无较大变化,满足整车安装需求,还保证动力转向器阀其他结构及制造工艺与现有制造工艺完全相同。本技术可广泛推广运用于所有汽车动力转向器生产企业。【主权项】1.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其特征在于:该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A)、阀套(B),所述的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A)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A)轴向上设置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⑵、通上腔斜油孔(3),使阀套⑶上原来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⑶上增设2层回油孔,在阀套⑶上增设的两层回油孔其中一层回油孔⑷为进口、另一层回油孔(5)为出口,对动力转向器阀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后,取消了传统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的回油孔(4),在保持阀套⑶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也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涉及汽车动力转向器
该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A、阀套B,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A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A轴向上设置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2、通上腔斜油孔3、取消了原有的回油孔4,使阀套B上原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B上增设2层回油孔,回油孔4为进口、回油孔5为出口。本技术解决了大缸径大流量动力转向器油路结构布置的技术难题,保证转向器整体外联尺寸无变化、满足总车安装需求,又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提高动力转向器使用性能。本技术可广泛推广运用于所有汽车动力转向器生产企业。【IPC分类】B62D5/08【公开号】CN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其特征在于:该一种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包括螺杆轴(A)、阀套(B),所述的新型结构的动力转向器阀对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螺杆轴(A)轴向上原有设置4层油孔改为3层油孔,在螺杆轴(A)轴向上设置进油孔(1)、通下腔斜油孔(2)、通上腔斜油孔(3),使阀套(B)上原来未设油孔改为在阀套(B)上增设2层回油孔,在阀套(B)上增设的两层回油孔其中一层回油孔(4)为进口、另一层回油孔(5)为出口,对动力转向器阀油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后,取消了传统的动力转向器阀螺杆轴(A)上的回油孔(4),在保持阀套(B)轴向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进油孔的轴向布置空间、也增大了回油孔的过油截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环汽车方向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