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后扰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72646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4 0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后扰流器(1)。该扰流器(1)的特征在于,该扰流器包括:第一部分(10),该第一部分用于被固定在机动车后部上的组装位置上,并构成扰流器(1)的上表面;第二部分(20),该第二部分构成扰流器(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能够在该第二部分(20)处于组装位置时遮盖机动车后窗(98)的上边缘(985),该第二部分(20)是可拆卸的,以允许在该机动车上组装或卸下后窗(9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领域。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机动车的后扰流器。
技术介绍
扰流器(或扰流翼,英语为“spoiler”)指的是一种用于改善其上安装有该部件的机动车的空气动力性能的车身部件。扰流器也被用于机动车的美观方面。后扰流器位于机动车的后部。该部件因此是位于车顶与后窗之间的车身部件。扰流器可以例如位于机动车后部的后背门的上部上并正好位于后窗的上边缘上方。后窗在后背门(或车顶)上的组装是通过粘接操作来实现的,该粘接操作同时实现后窗的固定和密封功能。为了保持通常以连续条带的形式来放置的粘接密封件的完好性,必须使后窗靠近并安放后窗,并且以几乎垂直于粘接线的初始路线来按压粘接剂:该组装限制因此要求后窗的引入路线不妨碍到扰流器。为此,必须在安放后窗之前取下扰流器。然而,这是不期望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意味着额外的安装和拆除步骤,并且当扰流器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后背门(或车顶或车身)上、或与后背门集成在一起时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与……集成在一起”指的是扰流器在其制造期间与该部件模制在一起)。替代地,可以使用长度足够短以允许如上所述地安放后窗的扰流器。但是,该方案的缺陷在于后窗可用的几何构造被限制。这样的后窗的一个额外的缺陷在于,后窗的上边缘仍然是可见的,这在外观方面是不利的,并因此在潜在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质量方面是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这些缺陷。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扰流器,该扰流器允许在后背门(或车顶)上的组装后窗,但其长度和几何构造不受该组装操作的限制。该目的是借助于扰流器包括以下部分来达到的:-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用于被固定在机动车后部的组装位置上,并构成扰流器的上表面;-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构成扰流器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能够在该第二部分处于组装位置时遮盖机动车后窗的上边缘,该第二部分是可拆卸的,以允许在机动车上组装或卸下后窗。借助于这些布置,无论扰流器的几何构造和长度如何,后窗都能够以保证与车顶的连续性的方式在机动车后部被组装在后背门或车顶或车身上。为此,只需要取下可拆卸的第二部分,然后一旦组装了后窗再将其装回去。并且,该第二部分在其处于组装在第一部分上的组装位置时将遮盖后窗的上边缘(以及后窗的粘接密封件),这改善了潜在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质量。根据本技术,第一部分可以构成所述扰流器的后缘。该第一部分可以永久性地与机动车的一个后部部件联接。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部分能够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第一部分上的组装位置上。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部分能够借助于第二固定装置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在后部部件上的组装位置上。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二部分承载技术设备。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总成,该总成包括机动车的一个后部部件和符合本技术的并被固定在该后部部件上的扰流器。例如,该后部部件具有上延伸件,该上延伸件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空间中延伸。由此,上延伸件的远端可以能够缩短或延长,以减小或增大所述扰流器的长度。此夕卜,第一部分可以能够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被固定在上延伸件上。根据另一示例,该后部部件具有下延伸件,该下延伸件位于上延伸件下方,后窗的上边缘被固定在该下延伸件上。第二部件因此可以能够借助于第二固定装置被固定在下延伸件上。根据一个示例,该后部部件为后背门,该后背门包括集成在该后背门上的衬里,该衬里具有所述上延伸件和/或所述下延伸件。由此,能够容易地选择扰流器的最终长度并简单地通过改变后背门衬里的上延伸件的长度来配置扰流器的几何构造。然后,在后背门的衬里上安放扰流器的第一部分和扰流器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被设置为适合后背门的长度。【附图说明】阅读以下对一个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将变得显而易见。该说明参照附图,在这些附图中:-图1为符合本技术的扰流器和总成的剖视图;-图2为符合本技术的扰流器和总成的一个变型的剖视图;-图3为符合本技术的另一变型的扰流器和总成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后扰流器I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以下在扰流器I的第一部分10安装在机动车后背门90上的情况下说明本技术。但本技术也适用于扰流器I安装在不包括后背门90的机动车上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扰流器I安装在车顶(即顶棚)或车身上。例如,扰流器I安装在车顶的后横梁上。在最具一般性的情况下,扰流器I安装在机动车的一个后部部件上。由此,在以下说明中,该后部部件为后背门,该后背门包括集成在该后背门上的衬里50,该衬里50具有上延伸件55和/或下延伸件58 (见下文)。图1中示出的扰流器I安装在机动车后背门90的衬里50上,更确切地说,其安装在构成用于接收后窗98的开口的框架的上横梁上。衬里50被集成在后背门90上,即衬里50在其制造期间与后背门90模制在一起。按照惯例,衬里50 (及其上延伸件55和下延伸件58—一见下文)不构成扰流器I的一部分。图1的剖视图位于机动车的纵向(即从前方向后方,其中“前方”位于图1的右侧,而“后方”则位于图1的左侧)平面中,与此剖视平面垂直的方向则是机动车的左-右的方向(即横向方向)。如图1所示,该扰流器I包括第一部分10,该第一部分借助于粘接剂12被固定在所述衬里50上的组装位置上。替代地,第一部分10借助于永久性机械组装装置(例如:铆接)或可拆卸机械组装装置(例如:螺母-螺帽组合)或多个这些装置的组合被固定在衬里50上。替代地,第一部分10的至少一部分被集成在后背门90上。由此,第一部分10可以整个都集成在后背门90上。由此,例如,根据本技术,第一部分10永久性地与后背门50联接,或更具一般性地,与机动车的一个后部部件联接。第一部分10构成扰流器I的上表面。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10还构成扰流器I的后缘。扰流器I还包括第二部分20,该第二部分20构成扰流器I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20构成扰流器I的整个下表面。后背门90承载(后)窗98,该后窗特别地通过其上边缘985借助于粘接密封件(在图1中可见)被固定在该后背门90上。第二部分20是可拆卸的,以允许在机动车上组装和卸下该后窗98。由此,一旦后窗98被固定在后背门90上,就将第二部分20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和/或后背门90上,该第二部分20因此处于组装位置。在该组装位置上,第二部分20遮盖后窗98的上边缘985,使得该边缘(以及尤其是其与后背门90的衬里50的粘接条带或密封件)对于位于机动车后方和外部并看到后窗和扰流器的人是不可见的。—般地,第二部分20能够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21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第一部分10上的组装位置上。替代地,或作为补充地,第二部分20能够借助于第二固定装置22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固定在后背门90 (或更具一般性地,机动车的后部部件)上的组装位置上。例如,第二部分20借助于第一固定装置21以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后扰流器(1),所述扰流器(1)的特征在于,该扰流器包括:‑第一部分(10),该第一部分用于被固定在所述机动车的后部的组装位置上,并构成所述扰流器(1)的上表面;‑第二部分(20),该第二部分构成所述扰流器(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能够在所述第二部分(20)处于组装位置时遮盖所述机动车的后窗(98)的上边缘(985),所述第二部分(20)是可拆卸的,以允许在所述机动车上组装或卸下后窗(9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确定
申请(专利权)人:全耐塑料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