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928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8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上的上模仁,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上的下模仁,所述上模具座内设置有收纳所述上模仁的收纳腔,所述上模仁的上方突审形成有燕尾块,所述上模具座上设置有装配所述燕尾块的燕尾槽,沿所述燕尾块的纵长方向,所述收纳腔大于所述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可在所述收纳腔内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下模仁上突审形成有插入至所述收纳腔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止挡所述上模仁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上模具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限位块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的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为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注塑模具用于通过注塑的方法形成工件,目前的注塑模具通过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上模仁,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下模仁,上模仁和下模仁一般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在上模具座和下模具座上。目前由于上模仁和下模仁一步固定在上模具座和下模具座上,固定之后无法再进行调整,所以,若当上模具座和下模具座再制作时存在误差时,上模仁和下模仁所形成的注塑腔将存在精度问题,所注塑成型的工件精度较低,影响了制造质量。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注塑模具,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可解决了上模仁和下模仁错位问题,提高注塑成型的工件的精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上的上模仁,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上的下模仁,所述上模具座内设置有收纳所述上模仁的收纳腔,所述上模仁的上方突审形成有燕尾块,所述上模具座上设置有装配所述燕尾块的燕尾槽,沿所述燕尾块的纵长方向,所述收纳腔大于所述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可在所述收纳腔内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下模仁上突审形成有插入至所述收纳腔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止挡所述上模仁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上模具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限位块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块配合的限位槽。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上内凹形成有抵持槽,所述螺栓插入并卡固在所述抵持槽内,所述螺栓可在抵持槽内旋转。进一步的,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形成注塑腔,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上相对形成有流道,所述流道与注塑腔连通,所述流道包括两道平行且相错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流道的末端形成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流道的首端形成第二弧形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面与第二流道的侧壁相接,所述第二弧形面与第一流道的侧壁衔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的侧壁的首端至末端逐渐收紧。借由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模具座内设置安装上模仁的收纳腔,且上模仁可在收纳腔内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又在下模仁上突审形成可插入至收纳腔的限位块,上模仁通过螺栓移动以使上模仁的另一面抵持限位块,从而微调上模仁的位置,解决了上模仁和下模仁错位问题,提高了上模仁和下模仁的对位精确度,提高了注塑成型的工件的精度。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下模具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上模具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参见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所述上模具10包括上模具座11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11上的上模仁12,所述下模具20包括下模具座21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21上的下模仁22,所述上模具座11内设置有收纳所述上模仁12的收纳腔13,所述上模仁12的上方突审形成有燕尾块14,所述上模具座11上设置有装配所述燕尾块14的燕尾槽15,沿所述燕尾块14的纵长方向,所述收纳腔13大于所述上模仁12,所述上模仁12可在所述收纳腔13内沿燕尾块14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下模仁22上突审形成有插入至所述收纳腔13内的限位块221,所述限位块221止挡所述上模仁12沿燕尾块14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上模具座11上开设有螺纹孔111,所述螺纹孔111内插入有螺栓16,所述螺栓16与限位块221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12的两侧。优选的,所述上模仁12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与所述限位块221配合的限位槽121,通过该限位槽121与限位块221的配合,使上模仁12对位更准确。优选的,所述上模仁12上内凹形成有抵持槽122,所述螺栓16插入并卡固在所述抵持槽122内,所述螺栓16可在抵持槽122内旋转。通过该抵持槽122与螺栓16的配合,使螺栓16既可以在正向旋转时,推动上模仁12向内移动,也可以实现螺栓反向旋转时,拖动上模仁12向外移动。除此之外,可以防止螺栓16转动时打滑,使上模仁12移动更精确。 优选的,所述上模仁12和下模仁22形成注塑腔30,所述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上相对形成有流道40,所述流道40与注塑腔30连通,所述流道40包括两道平行且相错设置的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所述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连通,由于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平行和相错设置,可以将第一流道41作为一个缓冲区,减少射胶时溶胶的注射速度,从而可得到外观质量较好的成型工件。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41和第二流道42之间开设有连通孔43,所述第一流道41的末端形成第一弧形面44,所述第二流道42的首端形成第二弧形面45,通过设置该弧形面使溶胶得到缓冲。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面44与第二流道42的侧壁相接,所述第二弧形面45与第一流道41的侧壁衔接,以起到导流的作用。所述第一流道41的侧壁的首端至末端逐渐收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模具座11内设置安装上模仁12的收纳腔13,且上模仁12可在收纳腔13内沿燕尾块14的纵长方向移动,又在下模仁22上突审形成可插入至收纳腔的限位块221,上模仁12通过螺栓16移动以使上模仁12的另一面抵持限位块221,从而微调上模仁12的位置,解决了上模仁12和下模仁22错位问题,,提高了上模仁12和下模仁22的对位精确度,提高了注塑成型的工件的精度。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上的上模仁,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上的下模仁,所述上模具座内设置有收纳所述上模仁的收纳腔,所述上模仁的上方突审形成有燕尾块,所述上模具座上设置有装配所述燕尾块的燕尾槽,沿所述燕尾块的纵长方向,所述收纳腔大于所述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可在所述收纳腔内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下模仁上突审形成有插入至所述收纳腔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止挡所述上模仁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上模具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限位块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的一侧内凹形成有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注塑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上模具座上的上模仁,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具座和固定在所述下模具座上的下模仁,所述上模具座内设置有收纳所述上模仁的收纳腔,所述上模仁的上方突审形成有燕尾块,所述上模具座上设置有装配所述燕尾块的燕尾槽,沿所述燕尾块的纵长方向,所述收纳腔大于所述上模仁,所述上模仁可在所述收纳腔内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下模仁上突审形成有插入至所述收纳腔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止挡所述上模仁沿燕尾块的纵长方向移动,所述上模具座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插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限位块相对抵持在所述上模仁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铭冯照泰张友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博奥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