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7990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5 15:29
外部部件(16)具有作为直部的多个非柔性管部(25)。多个凹部(30)形成在非柔性管部(25)的内表面(23)上,以使内表面(23)凹陷。凹部(30)形成为在周向上延伸的环状凹部。另外,凹部(30)形成为具有预定深度的凹部。凹部(30)形成为在高压电气路径(15)插通外部部件(16)的同时,使凹部不能够与高压电气路径(15)进行接触的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束,其包括管状外部部件,以及插通该外部部件的一个或者多个电气路径。
技术介绍
在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中,线束用作高压装置之间电连接的部件。在以下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线束包括多个高压电线(电气路径)和分别容纳该高压电线的多个金属管。线束是长的部件,其从车辆的前部朝着后部延伸,并且沿着预定的路线布设。通过将预定数量(在专利文献I中,三个)的高压电线插通处于直的状态的金属管,并且将金属管弯曲成与上述预定的路线相对应的形状,即三维形状,来制造线束。然后,在制造之后,在保持三维形状的同时,将线束运输到线束所布设的车辆。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4_224156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在以上传统技术中,执行高压电线的插入操作以在金属管的内表面上滑动。此时,存在这一的问题:如果滑动摩擦阻力是大的,则可能降低插入的操作性。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使得能够提高当电气路径插通外部部件时的操作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专利技术中,为解决以上问题,线束包括:管状外部部件和插通所述外部部件的一个或者多个电气路径,并且所述外部部件具有直部,并且所述直部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部,在插入所述电气路径时,该凹部变为不与所述电气路径接触。根据具有以上构造的本专利技术,当电气路径插通外部部件时,电气路径穿过形成在外部部件的直部的内表面上的凹部。因为,当电气路径经过凹部时,电气路径与内表面的滑动面积减小,所以相比于不具有凹部的外部部件,本专利技术能够减小作用在电气路径上的滑动摩擦阻力。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曲面或者锥形部形成在上述线束中的凹部的边缘处。根据具有以上构造的本专利技术,因为凹部的边缘形成有曲面或者锥形部,所以电气路径难以被凹部卡住。因此,电气路径能够顺滑地插通外部部件。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上述线束中,所述电气路径形成为具有通过所述车辆底板的长度,并且跨越所述车辆底板而延伸,并且所述外部部件也形成为具有通过所述车辆底板的长度,并且跨越所述车辆底板延伸。根据具有以上构造的本专利技术,上述线束是其电气路径具有长的插入距离的长线束,并且当在长的线束中采用本专利技术时,能够提高关于线束制造的操作性。根据本专利技术,实现如下效果:能够提高当电气路径插通外部部件时的操作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布设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束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图4是当电气路径插入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束中的截面图。图5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线束的透视图。图6是图5的B-B线截面图。参考标记列表I混合动力车辆2发动机3电机单元4逆变器单元5 电池6发动机室7车辆后部8、9 线束10中间部11车辆底板12接线块13 后端14 前端15高压电气路径(电气路径)16外部部件17尚压电路18屏蔽部件19 护套20 导体21绝缘体22外表面23内表面24柔性管部25非柔性管部(直部)26 凹部27 凸部28长侧壁29短侧壁30凹部31凸部32曲面33凹部【具体实施方式】线束包括:管状外部部件,其内表面形成有凹部;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电气路径,其插通外部部件。曲面或者锥形部形成在凹部的边缘处。实施例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图1是示出布设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束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图4是当电气路径插入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线束中的截面图。图5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线束的透视图。图6是图5的B-B线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应用到布设在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或者普通车辆)中的线束。在图1中,参考标号I表示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I是由发动机2和电机单元3两种动力混合驱动的车辆,并且来自电池5(电池组)的电力将经由逆变器单元4供应到电机单元3。本实施例中,发电机2、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装载在位于前轮等的位置处的发动机室6中。电池5装载在后轮等的车辆后部7中(电池5也能够装载在位于发动机室6的后方处的车辆内部空间中)。电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通过高压线束8而连接。电池5和逆变器单元4也通过高压线束9而连接。线束9的中间部10布设在车辆底板11的下方。中间部10与车辆底板11大致平行地布设。车辆底板11是公知的本体并且是所谓的板部件,并且通孔形成在预定位置处。线束9水密地通过这些通孔而插入。当线束9插通车辆底板11的通孔时,线束9的定位成夹置中间部10的后端13侧和前端14侧能够进入到车辆中,并且变为在车辆的底板的上方。线束9和电池5通过电池5设置有的接线块12而连接。线束9的后端13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接线块12。线束9的前端14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电机单元3在结构上包括电机和发电机。逆变器单元4在结构上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机单元3形成为包括屏蔽外壳的电机组件。逆变器单元4也形成为包括屏蔽外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5是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并且被模块化。此外,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电容器这样的蓄电装置。只要电池5可以用于混合动力车辆I或者电动车辆,则不应当特别限定电池5。在图2中,线束9包括:高压电气路径15 (电气路径);外部部件16,其容纳并且保护高压电气路径15 ;屏蔽连接器(未示出),其设置在高压电气路径15的端部处;以及多个夹具(未示出)、索环等,其装接在外部部件16的外表面上。线束9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和结构:外部部件16容纳并且保护低压电气路径以及高压电气路径15。高压电气路径15包括:两个高压电路17 ;屏蔽部件18,其覆盖两个高压电路17 ;以及护套19,其设置在屏蔽部件18的外侧上。本实施例中描述的高压电气路径15仅是一个实例,并且本专利技术不限于高压电气路径15的构造和结构。此处,高压电路17是公知的高压电线,并且包括导体20和覆盖导体20的绝缘体21。高压电路17形成为具有电连接装置所需的长度。因为线束9电连接逆变器单元4与电池5 (接线块12)(参见图1),所以高压电路17形成为长的高压电路。具体地,高压电路17形成为具有跨越车辆底板11 (参见图1)而延伸的长度,换句话说,等于或者大于连结两个通孔的路线的长度,车辆底板11设置有该通孔并且线束贯穿该通孔。导体20由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成。导体20或者可以是其中股线绞合的导体结构,或者可以是其界面为矩形或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例如,具有矩形单芯线或者圆形单芯线的导体结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电线本身变为棒状)。由绝缘树脂制成的绝缘体21压制在上述导体20的外表面上。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公知的高压电线作为高压电路17,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即,还能够将绝缘体设置到公知的汇流条以用作高压电路。屏蔽部件18是共同地覆盖两个高压电路17的电磁屏蔽部件(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的屏蔽部件),并且采用通过将多条股线编织成管状而形成的公知的网状物。屏蔽部件18形成为具有与两个高压电路17的全长大致相同的长度。屏蔽部件18的一端通过上述屏蔽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 (参见图1)的屏蔽外壳(未示出)等。屏蔽部件18可以采用例如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箔或者具有金属箔的部件,只要能够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通过将具有绝缘特性的树脂以预定的厚度挤出成型到屏蔽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包括:管状外部部件;以及一个或者多个电气路径,该电气路径插通所述外部部件,其中,所述外部部件具有直部,并且所述直部的内表面形成有凹部,当所述电气路径插入时,所述凹部变为与所述电气路径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久江健足立英臣稻尾伸一雄鹿达也吉田博之胜吕和晃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