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3326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贯穿第一至第五腔设置,出气管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管体内还设置有导气管,导气管贯穿第一腔至第五腔设置,导气管位于第一腔内的一端连接有一端密封的共振管,导气管位于第五腔内的一端设置有供尾气流入的开口。进气管在第一腔处设置有干涉孔,尾气充干涉孔内喷出时,利用喷注移频消声原理加强消声器的中低频消声能力,同时,干涉孔与第一腔内的导气管形成共振消音,进一步降低尾气中的中低频噪音;第二腔与第四腔内填充有消音棉,对尾气进行抗性消音,有效吸收尾气中的高频噪音,通过抗阻复合的形式能更好的对尾气进行消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技术介绍
消声器是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一种器件,是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主要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或进、排气系统中的降低噪声的装置。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在选择汽车时,乘坐的舒适度以及驾驶时良好的体验感成了最主要的选择,汽车消声器,能有效降低汽车发动机带来的噪音以及对车身产生的振动感,因此,一个好的消声器是给人满带来良好驾车体验感的重要汽车配件。目前,中国专利201420581169.6公开了 “一种消声器”,包括包体、设置于所述包体内的进气管、排气管、回气管、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将所述包体分隔成第一扩容腔、共振腔和第二扩容腔,所述进气管、排气管及回气管与所述隔板相垂直的设置在所述包体内;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包体外部相通,另一端伸入第一扩容腔,在端部设有穿孔锥体,在位于所述共振腔的管段的管壁上均布有透气孔;所述回气管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扩容腔,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扩容腔;所述排气管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扩容腔,另一端穿过所述包体与外部连通。但是这种结构,消声形式单一,只能对特定频率的噪音起到消音效果,消音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中低频噪音消音效果好的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壳体内还设置有四块隔板,四块的隔板将壳体自第一端壁到第二端壁依次分隔为第一至第五腔;进气管贯穿第一至第五腔设置,且尾气从第一腔上通入进气管内,进气管在第二腔、第四腔和第五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进气管在第一腔位置上开设有干涉孔;出气管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第一出气管的一端穿设至管体的第一端壁外,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二腔的部分上开设有透气孔;第二出气管一端穿设至管体的第二端壁外,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四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壳体内还设置有导气管,导气管贯穿第一腔至第五腔设置,导气管位于第一腔内的一端连接有一端密封的共振管,导气管位于第五腔内的一端设置有供尾气流入的开口,导气管位于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内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透气孔。优选的,进气管包括进气弯管和进气直管,进气弯管一端与进气口连接,另一端与进气直管连接,进气直管远离进气弯管的一端为密封端。优选的,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的管路位于同一直线上,进气直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和导气管平行设置。 优选的,第二腔和第四腔内填充有消音棉。与现有技术相比,壳体内部通过四块隔板分隔成第一至第五腔,且进气管在第一腔处设置有干涉孔,尾气充干涉孔内喷出时,利用喷注移频消声原理加强消声器的中低频消声能力,同时,利用干涉孔与第一腔内的导气管形成共振消音,进一步降低尾气中的中低频噪音;进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以及导气管在第二腔与第四腔内均开设有透气孔,第二腔与第四腔内填充有消音棉,使第二腔与第四腔对尾气进行抗性消音,有效吸收尾气中的高频噪音;进气管远离进气口的一端设置在第五腔内,且端部密封,位于第五腔内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气孔,使尾气从进气管出来时,通过进气管上的透气孔,利用小孔消音的原理来消除尾气中的中低频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附图标记:1、壳体;2、隔板;3、进气管;4、出气管;5、导气管;6、消音棉;11、第一端壁;12、第二端壁;13、进气口 ;14、出气口 ;31、进气弯管;32、进气直管;33、干涉孔;51、共振管。【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对本技术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1,壳体I内设置有进气管3和出气管4,管体内还设置有四块隔板2,四块的隔板2将壳体自第一端壁11到第二端壁12依次分隔为第一至第五腔;四块隔板2相互平行设置,且任意两块相邻的隔板2之间距离相等,能使五个腔的大小相近,当尾气在腔内流通过时,能对尾气进行多次的消音降噪处理。进气管3贯穿第一至第五腔设置,进气管3包括进气弯管31和进气直管32,进气弯管31—端与进气口 13连接,另一端与进气直管32连接,尾气通过第一腔上的进气口 13通入进气管3内,优选的,进气口 13设置在第一腔的侧壁上,尾气通过进气弯管31,从侧壁上的进气口 13进入壳体I内,在通过进气直管32依次从第一腔流通至第五腔内。进气直管32在第二腔、第四腔和第五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尾气流通过第二腔、第四腔以及第五腔内时,通过设置在管壁上的透气孔向外漏出,由于进气直管32在第五腔内的端部密封,尾气在从管壁上的透气孔漏出时,利用小孔消音的远离对尾气进行消音降噪。进一步的,进气弯管31在第一腔位置上开设有干涉孔33,通过干涉孔33的设置,在尾气从进气口 13进入进气弯管31内时,有部分尾气从干涉孔33漏出,利用喷注移频消声原理加强消声器的中低频消声能力,同时,干涉孔33能使尾气发生干涉,利用干涉式消声结构加强消声器的低频消声能力。出气管4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第一出气管的一端通过第一端壁11上的出气口 14,与壳体I外部导通,另一端穿过隔板2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二腔的部分上开设有透气孔;第二出气管的一端通过第二端壁12上的出气口 14,与壳体I外部导通,另一端穿过隔板2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四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尾气在进入壳体I内后,在壳体I内流通消音,最后从第三腔内,通过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从管体内导出,实现消音降噪的效果。管体内还设置有用于将第五腔内的尾气导通至第三腔内的导气管5,导气管5贯穿第一腔至第五腔设置,导气管5位于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内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透气孔。尾气从进气管3流通至第五腔内后,从导气管5位于第五腔内的开口进入导气管5中,再通过导气管5,向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输送,通过与第三腔连接的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从壳体I内排出。同时,导气管5位于第一腔内的一端连接有一端密封的共振管51,通过共振管51与进气弯管31在第一腔内的干涉孔33之间的共同作用,通过进气管3弯管处设置干涉孔33,与导气管5上的共振管51之间形成噪声干涉,产生消声效果。同时,第二腔和第四腔内填充有消音棉6尾气在从进气直管32、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以及导气管5的管壁上的透气孔进入第二腔和第四腔时,能通过消音棉6有效吸收尾气中的噪音,对尾气进行阻性效应。进一步的,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的管路位于同一直线上,进气直管32、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和导气管5平行设置,能使消声器内部整体的空间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的更加合理,尾气在消声器内的流动更顺畅,能在更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良好的消音效果,方便安装至车辆内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五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四块隔板,四块所述的隔板将壳体自第一端壁到第二端壁依次分隔为第一至第五腔;所述进气管贯穿第一至第五腔设置,且尾气从第一腔上通入进气管内,所述进气管在第二腔、第四腔和第五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所述进气管在第一腔位置上开设有干涉孔;所述出气管设置有两根,分别为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的一端穿设至管体的第一端壁外,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二腔的部分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第二出气管一端穿设至管体的第二端壁外,另一端穿过隔板后连接至第三腔内,且在第四腔的部分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贯穿第一腔至第五腔设置,所述导气管位于第一腔内的一端连接有一端密封的共振管,所述导气管位于第五腔内的一端设置有供尾气流入的开口,所述导气管位于第二腔、第三腔和第四腔内的管壁上均开设有透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吴熙平张启智湛浦军韩强柳仲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通州迪拉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