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564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1 16:57
提高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抗侧翻性能,使得能够更稳定地得到冲击吸收性能。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40、42夹着凹槽部32、33上下隔开地设置而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大宽度侧壁30、31连结,并且一对分隔壁40、42倾斜使得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所以相对于从车辆的斜外侧施加的冲击载荷的抗侧翻性能提高。由此,即使在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而产生力矩载荷M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一对分隔壁40、42的存在而抑制侧翻从而稳定地得到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特别涉及使从车辆的斜前方或斜后方承受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的技术。
技术介绍
已知下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a)形成为具有多个平板状侧壁而构成的闭合截面的筒形状,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隔开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分别沿该筒形状的轴向设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向内侧凹陷;(b)以其轴向变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车身侧部件与保险杠部件之间,通过承受压缩载荷而在轴向上压皱成波纹管状以吸收冲击能量。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为其一例,在位于筒形状的上下的一对窄幅侧壁分别设有翼状凸缘,该翼状凸缘与该窄幅侧壁大致平行地向左右两侧延伸,由此抑制由从车辆的斜向作用的冲击载荷所弓I起的侧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97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具有翼状凸缘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如果斜向碰撞试验的壁障(barrier)角度γ (参照图3)变大,则也会如图10的左栏所示发生侧翻,在谋求冲击吸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上仍有改善的余地。图10是对图3所示的碰撞壁障50的碰撞面52的壁障角度γ = β 1、β2、β3、以及β 4这4个水平(β1< β2< β3< β4)、通过FEM解析对在车速Vl = 16km/h的条件下进行碰撞试验时的压皱过程进行模拟并以一定时间间隔用9个阶段来表示其变形状态的图,在左栏所示的以往件的情况下,在γ = β 1、β 2下不侧翻,但在γ = β3下在第6阶段开始侧翻。另外,在γ = β4下在第5阶段开始侧翻。图4是对这种由于来自斜向的载荷F而发生侧翻的机理进行说明的图,基于载荷F而产生力矩载荷Μ,容易向车辆的内侧(图4中的左方向)侧翻。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事情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抗侧翻性能提高从而能够更稳定地得到冲击吸收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该目的,第I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a)形成为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而构成的、闭合截面的筒形状,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隔开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分别沿该筒形状的轴向向内侧凹陷而设有凹槽部;(b)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以该轴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车身侧部件与保险杠部件之间,由于承受压缩载荷而在该轴向上被压皱成波纹管状而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C)在所述筒形状的内部一体地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而将所述一对侧壁连结;(d)并且,上侧的分隔壁向下方倾斜而下侧的分隔壁向上方倾斜,使得该一对分隔壁的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第2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a)形成为闭合截面的筒形状,并且该闭合截面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对长边的长形形状,另一方面,在构成该长边的一对宽幅侧壁沿该筒形状的轴向向内侧凹陷而设有凹槽部;(b)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以该轴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车身侧部件与保险杠部件之间,由于承受压缩载荷而在该轴向上被压皱成波纹管状而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c)在所述筒形状的内部在夹着所述凹槽部而上下隔开的部分,一体设有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而将所述一对宽幅侧壁连结;(d)并且,上侧的分隔壁向下方倾斜而下侧的分隔壁向上方倾斜,使得该一对分隔壁的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第3专利技术,在第I专利技术或第2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其特征在于:(a)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为金属的挤压成形件;(b)所述一对分隔壁,分别与所述轴向平行而设置为一体,并且在与该轴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Θ〕都在0° <〔 Θ〕彡20°的范围内。第4专利技术,在第I专利技术?第3专利技术中的任一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分隔壁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上相对于水平方向对称地倾斜。专利技术效果在第I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设置而将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侧壁连结,并且该一对分隔壁倾斜使得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所以相对于从车辆的斜外侧施加的冲击载荷的抗侧翻性能提高。由此,即使在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而产生力矩载荷M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该一对分隔壁的存在使侧翻受到抑制而稳定地得到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第2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在筒形状的闭合截面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而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对长边的长形形状、并且在构成该长边的一对大宽度侧壁设有凹槽部的情况下,与第I专利技术同样地在夹着该凹槽部上下隔开的部分设有一对分隔壁。因此,在该第2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中,也能够得到与第I专利技术实质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夹着凹槽部上下隔开而设有一对分隔壁,该分隔壁的两端部分别连结于大宽度侧壁,所以能够无损由凹槽部产生的波纹管状的压皱特性地使抗侧翻性能提高,能够更稳定地到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第3专利技术,在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为金属的挤压成形件的情况下,上述一对分隔壁设置成分别与筒形状的轴向平行,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Θ〕都在0° <〔θ〕<20°的范围内,所以能够确保挤压成形性同时使抗侧翻性能提高。即,为了使抗侧翻性能提高,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Θ〕较大为好,但如果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Θ〕超过20°则挤压成形变难,所以优选将倾斜角度Θ设定在0° <〔 Θ〕< 20°的范围内。在第4专利技术中,一对分隔壁相对于水平方向对称地倾斜,所以力矩载荷M等大致均等作用于一对分隔壁,能够适当地提高抗侧翻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碰撞盒(crush box)(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进行说明的图,是表示配设方式的一例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碰撞盒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的图,是图1中的I1-1I向视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对从车辆的斜向施加冲击载荷的斜向碰撞试验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对在图3所示的斜向碰撞试验中作用于碰撞盒的力矩载荷M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与以往件比较而表示轴向压皱载荷(实线)以及吸收能量(虚线)相对于压缩行程的变化特性的图,该压缩行程是在图3的斜向碰撞试验中在壁障角度γ =0°的情况下、通过FEM解析对压皱过程进行模拟而得到的。图6是表示壁障角度Y = β I的情况下的、轴向压皱载荷以及吸收能量相对于压缩行程的变化特性的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7是表示壁障角度Y = β 2的情况下的、轴向压皱载荷以及吸收能量相对于压缩行程的变化特性的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8是表示壁障角度Y = β 3的情况下的、轴向压皱载荷以及吸收能量相对于压缩行程的变化特性的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9是表示壁障角度γ = β 4的情况下的、轴向压皱载荷以及吸收能量相对于压缩行程的变化特性的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10是在图3的斜向碰撞试验中壁障角度γ = β 1、β 2、β 3、以及β 4的情况下、对于本专利技术件以及以往件通过FEM解析对压皱过程进行模拟并用9个阶段表示变形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图,是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能够应用于安装于车辆前侧的保险杠部件的当前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形成为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而构成的、闭合截面的筒形状,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隔开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分别沿该筒形状的轴向向内侧凹陷而设有凹槽部;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以该轴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姿势配设于车身侧部件与保险杠部件之间,由于承受压缩载荷而在该轴向上被压皱成波纹管状而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形状的内部一体地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一对平板状的分隔壁而将所述一对侧壁连结;并且上侧的分隔壁向下方倾斜而下侧的分隔壁向上方倾斜,使得该一对分隔壁的相互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车宽方向的车辆内侧而变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诚山田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