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可调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87203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20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阻尼可调避震器,主要使避震器的活塞杆主体的通孔内穿接调节杆,并于调节杆主体上端组接握钮,另于调节杆主体底端组设锥杆,并使锥杆的锥头部插设于通孔底侧成形的流道内,再于活塞杆主体侧面穿设一透孔,以与流道相通,借此,即可依地形所需,调整调节杆的锥头部深入流道的程度,以进一步调整液压油流经流道的阻尼大小,据此,以使原厂汽车能够平稳行驶于各地形路段,而突显出原厂汽车应有的乘坐舒适性及价值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避震器,尤指一种可依地形所需,调整液压油的阻尼大小,以使原厂车辆能够平稳行驶于各地形路段的创新阻尼可调避震器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5所示,为现有原厂的汽车避震器,主要于其和车轮轴相接的油管7内注有液压油,再于油管7内组设活塞8,并于活塞8接设活塞杆9,且使活塞杆9另一端凸伸出油管7外,以与车底盘相组接,借此,当原厂汽车行经路面颠簸处,受到震动时,活塞杆9便会连动活塞8作动,利用液压油缓冲,以降低震动的频率与幅度,达到避震的效果。当原厂汽车在市区行进时,由于柏油路面的铺设,道路状况较为平坦,汽车所受到的震动亦较小,而通过现有的原厂避震器的缓冲作用,尚可以将此小幅震动予以消除。然而,当原厂汽车行至郊区时,由于郊区的道路往往较为崎曲颠簸,此时,原厂汽车行进于此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该阻尼较小较柔软的原厂避震器,反而会因为路面震动起伏幅度过大,而随着上、下震荡摆动,造成震动频率的加剧,以致无法发挥避震的功效,导致乘坐于原厂车辆的驾驶者及乘客感觉极大的不舒适感,而失去了原厂车辆应具备的高乘坐舒适质量及价值感。于是,本专利技术人有鉴于现有原厂汽车避震器无法因应路况,调整阻尼的大小,造成只适于市区平坦路面行驶,于至郊区颠簸路面即失去避震功能的缺失,乃借其多年于相关领域的制造及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辅佐,并经多方巧思,针对现有原厂汽车避震器作更新的研发改良,而研创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为一种可依地形所需,调整液压油的阻尼大小,以使原厂汽车可以平稳行驶于各地形路段的创新避震器技术。为了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专利技术人乃设计如下阻尼可调避震器,所述阻尼可调避震器包含:一活塞杆,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主体的通孔穿接调节杆,于所述调节杆的调节杆主体上端组接握钮,于所述调节杆主体底端组设锥杆,所述锥杆的锥头部插设于所述通孔底侧成形的流道内,于所述活塞杆主体侧面穿设一与所述流道相通的透孔;一活塞,组接于所述活塞杆底端;一缸体,于所述缸体的中空部内设有液压油,所述活塞及部分所述活塞杆组装于所述缸体内。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调节杆进一步于所述握钮和所述调节杆主体之间设有轴套,所述轴套底端抵设于所述调节杆主体,于所述轴套上端凹设一多边形槽,所述握钮设有突露出所述活塞杆主体的握部,所述握部连接有连杆,且于所述连杆上成形多边形段,所述多边形段能与所述轴套的多边形槽插设组接,所述轴套周壁设有外螺纹段,所述外螺纹段能与所述活塞杆主体的通孔内壁进一步成形的内螺纹段相螺接。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调节杆进一步于所述握钮和所述活塞杆主体之间设有组立座,所述握钮成形有突露出活塞杆主体的握部,所述握部连接与所述调节杆主体相接的连杆,所述握部底侧设有容孔,于所述容孔内依序设有弹性体及滚珠,所述组立座中心设有一供所述握钮的连杆穿设的穿孔,于所述组立座端部位于所述穿孔周侧设有多个供所述滚珠嵌设于内的嵌孔。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调节杆进一步于所述锥杆的锥头部与所述流道之间组设有弹性件。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锥杆上进一步套设有垫圈。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活塞杆主体的通孔底侧进一步组设有节流座,所述流道贯穿成形于所述节流座中心。如上所述的阻尼可调避震器,其中,所述避震器进一步设有外油管,所述缸体、所述活塞与部分所述活塞杆能组装于所述外油管的中空部内。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的特点和优点是:该阻尼可调避震器的活塞杆主要由活塞杆主体及调节杆所组成;其中:该活塞杆主体由中心贯穿一通孔,并使通孔上、下端成形内螺纹段,再使通孔下端内螺纹段螺接节流座,且使该节流座中心贯穿流道,另于活塞杆主体侧面穿设一透孔,以与流道相通;该调节杆包含依序组装入活塞杆主体的通孔内的弹性件、锥杆、调节杆主体、轴套、组立座及握钮,该握钮主要成形有握部与多边形段;又使轴套于其周壁成形有外螺纹段,以与活塞杆主体通孔上端成形的内螺纹段相螺接,再使轴套中心设一多边形槽,以与握钮其连杆上所成形的多边形段对应组设;再使调节杆主体上端与轴套底端相抵设,另使调节杆主体底端与锥杆上端相抵接,而锥杆的底端锥头部则套设有弹性件,并使弹性件另一端抵设于节流座,且使锥头部穿入流道内。借此,即可依地形所需,调整调节杆的锥头部深入流道的程度,以进一步调整液压油流经流道的阻尼大小,据此,以使原厂汽车能够平稳行驶于各地形路段,而突显出原厂汽车应有的乘坐舒适性及价值感。【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活塞杆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活塞杆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的剖视图;图5是现有的避震器的剖视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I 活塞杆主体 11通孔12内螺纹段13内螺纹段14节流座141流道15透孔2 调节杆21弹性件22锥杆221锥头部222垫圈23调节杆主体24轴套241外螺纹段242多边形槽25组立座251端头252外螺纹段253穿孔254扣环255嵌孔26握钮261握部262连杆263多边形段264卡沟265容孔266弹性体267滚珠3活塞杆4活塞5缸体6外油管现有7油管8活塞9活塞杆【具体实施方式】而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及其所能达成的效果,能够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现详细说明如下,请一并参阅揭露的附图及图号: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阻尼可调避震器,该原厂阻尼可调避震器的活塞杆3主要由活塞杆主体I及调节杆2所组成;其中:该活塞杆主体1,由中心贯穿一通孔11,并使通孔11上端、下端分别成形内螺纹段12、13,再使通孔11下端的内螺纹段13螺接节流座14,且使该节流座14的中心贯穿流道141,另于活塞杆主体I侧面穿设一透孔15,以与流道141相通;该调节杆2,包含依序组装入活塞杆主体I的通孔11内的弹性件21、锥杆22、调节杆主体23、轴套24、组立座25及握钮26,该握钮26主要成形有一握部261,并于握部261连伸有连杆262,再使连杆262底端设为多边形段263,又使连杆262位于多边形段263上方成形卡沟264,再使握钮26的握部261底面设有容孔265,以供弹性体266及一滚珠267依序组设于内;另使组立座25的端头251连伸一外螺纹段252,以与活塞杆主体I的通孔11上端成形的内螺纹段12相螺接,又于组立座25中心设一穿孔253,以供握钮26的连杆262穿设于内,并使连杆262的卡沟264与位于组立座25下方的扣环254相扣设,而使组立座25与握钮26组装为一体,再使组立座25的端头251位于穿孔253周侧设有多个嵌孔255,以供滚珠267嵌设于内;又使轴套24于其周壁成形有外螺纹段241,以与活塞杆主体I的通孔11上端成形的内螺纹段12相螺接,再使轴套24中心设一多边形槽242,以与握钮26的连杆262上所成形的多边形段263对应组设;再使调节杆主体23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可调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可调避震器包含:一活塞杆,于所述活塞杆的活塞杆主体的通孔穿接调节杆,于所述调节杆的调节杆主体上端组接握钮,于所述调节杆主体底端组设锥杆,所述锥杆的锥头部插设于所述通孔底侧成形的流道内,于所述活塞杆主体侧面穿设一与所述流道相通的透孔;一活塞,组接于所述活塞杆底端;一缸体,于所述缸体的中空部内设有液压油,所述活塞及部分所述活塞杆组装于所述缸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淑萍
申请(专利权)人:玛亚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