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043050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13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属于液氨装车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氨水储罐、鹤管和氨水槽车,鹤管的一端与氨水储罐连通,鹤管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连通,所述的鹤管上设有一级分支管,一级分支管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二级分支管与吸收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有效的解决了氨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并且使得吸收氨气后的吸收液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了二次污染,可以广泛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属于液氨装车

技术介绍
氨水装车时,由于压力原因,氨水槽车罐口容易排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刺激性非常的大,扩散面也比较大,对人体和现场环境危害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氨水装车装置,本技术结构简单,无需投用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就可以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和现场人员安全等问题。本技术主要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包括氨水储罐、鹤管和氨水槽车,鹤管的一端与氨水储罐连通,鹤管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连通,所述的鹤管上设有一级分支管,一级分支管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二级分支管与吸收塔连通。所述的二级分支管末端伸入吸收塔底部。所述的鹤管与氨水槽车之间设有密封罩。所述的吸收塔上端设有排空阀,下端设有排液阀。在向氨水槽车内装氨水时,将鹤管以及密封罩与槽车罐口压紧,打开一级分支管和二级分支管上的阀门,使氨水通过一级分支管进入氨水槽车,氨水槽车内排出的气体经过二级分支管进入吸收塔内,由吸收塔内的吸收液进行吸收,将氨水气味吸收过滤掉,然后经过排空阀将吸收过滤后的气体排出。经过吸收过滤后的气体氨水味已大幅度的降低,现场已基本感觉不到。当吸收液吸收氨气达到饱和以后,可以将其从排液阀排出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由于最初装氨水时,氨水槽车内压力比较小,可以只使用一个吸收塔对氨水槽车内排出的气体进行吸收即可,随着氨水槽车内压力的增大,再继而同时使用两个吸收塔进行氨气吸收。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有效的解决了氨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并且使得吸收氨气后的吸收液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了二次污染,可以广泛推广和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1、氨水储罐,2、鹤管,3、氨水槽车,4、一级分支管,5、二级分支管,6、吸收塔,7、密封罩,8、排空阀,9、排液阀。【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包括氨水储罐1、鹤管2和氨水槽车3,鹤管2的一端与氨水储罐I连通,鹤管2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3连通,所述的鹤管(2)上设有一级分支管4,一级分支管4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5,二级分支管5与吸收塔6连通。所述的二级分支管5末端伸入吸收塔6底部。所述的鹤管2与氨水槽车3之间设有密封罩7。所述的吸收塔6上端设有排空阀8,下端设有排液阀9。【主权项】1.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包括氨水储罐(I)、鹤管(2)和氨水槽车(3),鹤管(2)的一端与氨水储罐(I)连通,鹤管(2)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鹤管(2)上设有一级分支管(4),一级分支管(4)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5),二级分支管(5)与吸收塔(6)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分支管(5)末端伸入吸收塔(6)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鹤管(2)与氨水槽车⑶之间设有密封罩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塔(6)上端设有排空阀(8),下端设有排液阀(9)。【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属于液氨装车
该装置包括氨水储罐、鹤管和氨水槽车,鹤管的一端与氨水储罐连通,鹤管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连通,所述的鹤管上设有一级分支管,一级分支管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二级分支管与吸收塔连通。本技术结构简单,有效的解决了氨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并且使得吸收氨气后的吸收液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了二次污染,可以广泛推广和使用。【IPC分类】B67D7/54【公开号】CN204625167【申请号】CN201520305279【专利技术人】栾波, 王耀圩, 王永强, 祁涛, 赵国玺, 吴晓凤 【申请人】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开日】2015年9月9日【申请日】2015年5月13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氨水装车装置,包括氨水储罐(1)、鹤管(2)和氨水槽车(3),鹤管(2)的一端与氨水储罐(1)连通,鹤管(2)的另一端与氨水槽车(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鹤管(2)上设有一级分支管(4),一级分支管(4)上至少并列连接有两个二级分支管(5),二级分支管(5)与吸收塔(6)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波王耀圩王永强祁涛赵国玺吴晓凤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