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406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5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包括座椅背、座椅垫及缓冲吸能结构,座椅背两侧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板安装在座椅垫的两侧的后端,连接板下侧设有前、后两个安装脚,前安装脚铰接在座椅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安装脚及座椅垫之间的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背部及座椅垫底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所述C型缓冲板装置包括C型缓冲板和限位板,C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与连接板后安装脚铰接,另一个端点与座椅垫铰接,限位板上开有定位孔和限位槽,C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在限位板的定位孔处铰接,另一个端点活动安装在限位槽中,定位孔为圆孔,限位槽为长圆孔,定位孔的圆心位于限位槽中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乘用车辆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关注,我国也具有完整的碰撞星级评价体系和强检法规。汽车后部受到追尾碰撞时,由于座椅是不能运动的,乘员的背部紧靠到椅背上,背部对椅背的压力为正常情况的5倍以上,而头部支撑点小,头部由于惯性后仰,容易将颈部扭伤。因此汽车座椅需要一种缓冲吸能结构,减小追尾碰撞时对乘员的瞬时冲击力,保护乘员安全。 中国专利局2010年2月24日公告了 CN201410899Y号专利,名称为追尾时吸能的汽车座椅头枕。该装置主要由本体组成,本体上半部为颈上部斜坡,其下向前延伸形成凸弧部,再向下依次为延伸段上凹弧部和延伸段,本体的顶部为向前倾斜部,其特征在于:本体的中间内部设置一吸能拉簧。该装置通过拉簧的作用将头部和颈椎的作用力分散到头枕各个部分,但是该结构并没有改变碰撞时颈部所受的冲击力,不能有效避免颈部扭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追尾碰撞时被追尾车辆内乘员颈部容易扭伤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变形吸能的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包括座椅背、座椅垫及缓冲吸能结构,座椅背两侧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板安装在座椅垫的两侧的后端,连接板下侧设有前、后两个安装脚,前安装脚铰接在座椅垫上,所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安装脚及座椅垫之间的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背部及座椅垫底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所述C型缓冲板装置包括C型缓冲板和限位板,C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与连接板后安装脚铰接,另一个端点与座椅垫铰接,限位板上开有定位孔和限位槽,C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在限位板的定位孔处铰接,另一个端点活动安装在限位槽中,定位孔为圆孔,限位槽为长圆孔,定位孔的圆心位于限位槽中线上,所述缓冲吸能材料层为中空的金属薄壁结构,在所述金属薄壁结构中填充泡沫铝多孔材料。 所述金属薄壁结构的碰撞端为较低密度的泡沫销材料,远离碰撞端的末端为高密度的泡沫铝材料。 所述泡沫销材料层分为至少5层,它们密度区间为0.4g/cm3至0.8 g/cm3,所述碰撞端的泡沫销材料层密度为0.4g/cm3,所述远离碰撞端的末端的泡沫销材料层的密度为0.8 g/cm3,中间三层的密度为0.5 g/cm3至0.7 g/cm3之间,各层密度从碰撞端到远离碰撞端的末端逐步递增。 所述缓冲吸能材料层为中空的金属薄壁结构,在所述金属薄壁结构中填充有蜂窝多孔材料。 连接板前、后安装脚的连线与座椅背工作面垂直。 C型缓冲板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两侧对称安装。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在座椅背和座椅垫之间增加了 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及座椅垫背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使汽车在被追尾时通过C型缓冲板装置变形和座椅背及座椅垫背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同时吸收冲击能量,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安全,避免乘员颈部扭伤;C型缓冲板装置结构简单,拆换方便;缓冲材料层提高吸能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提出了一种功能梯度变化的缓冲吸能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座椅背;2、座椅垫;3、连接板;4、C型缓冲板;5、限位板;6、缓冲吸能材料层;31、前安装脚;32、后安装脚。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包括座椅背1、座椅垫2及缓冲吸能结构,座椅背I两侧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板3安装在座椅垫2的两侧的后端,连接板3下侧设有前安装脚31和后安装脚32,前安装脚31铰接在座椅垫2上,所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安装脚32及座椅垫2之间的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I背部及座椅垫2底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6 ;所述C型缓冲板装置包括C型缓冲板4和限位板5,C型缓冲板4的一个端点与连接板3后安装脚32铰接,另一个端点与座椅垫2铰接,限位板5上开有定位孔和限位槽,C型缓冲板4的一个端点在限位板5的定位孔处铰接,另一个端点活动安装在限位槽中,定位孔为圆孔,限位槽为长圆孔,定位孔的圆心位于限位槽中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吸能材料层6为中空的金属薄壁结构,在所述金属薄壁结构中填充泡沫铝多孔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薄壁结构的碰撞端为较低密度的泡沫铝材料,远离碰撞端的末端为高密度的泡沫铝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铝材料层分为至少5层,它们密度区间为0.4g/cm3至0.8 g/cm3,所述碰撞端的泡沫销材料层密度为0.4g/cm3,所述远离碰撞端的末端的泡沫销材料层的密度为0.8 g/cm3,中间三层的密度为0.5 g/cm3至0.7 g/cm3之间,各层密度从碰撞端到远离碰撞端的末端逐步递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缓冲吸能材料层为中空的金属薄壁结构,在所述金属薄壁结构中填充有蜂窝多孔材料。 进一步的,连接板前、后安装脚的连线与座椅背工作面垂直。 进一步的,C型缓冲板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两侧对称安装。 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包括座椅背、座椅垫及缓冲吸能结构,座椅背两侧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板安装在座椅垫的两侧的后端,连接板下侧设有前、后两个安装脚,前安装脚铰接在座椅垫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安装脚及座椅垫之间的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背部及座椅垫底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所述C 型缓冲板装置包括C 型缓冲板和限位板,C 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与连接板后安装脚铰接,另一个端点与座椅垫铰接,限位板上开有定位孔和限位槽,C 型缓冲板的一个端点在限位板的定位孔处铰接,另一个端点活动安装在限位槽中,定位孔为圆孔,限位槽为长圆孔,定位孔的圆心位于限位槽中线上,所述缓冲吸能材料层为中空的金属薄壁结构,在所述金属薄壁结构中填充泡沫铝多孔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复合吸能结构,包括座椅背、座椅垫及缓冲吸能结构,座椅背两侧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板安装在座椅垫的两侧的后端,连接板下侧设有前、后两个安装脚,前安装脚铰接在座椅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在后安装脚及座椅垫之间的C型缓冲板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座椅背背部及座椅垫底部的缓冲吸能材料层;所述C型缓冲板装置包括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悦达延锋江森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