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4058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其包括一第一变速操作构件、一第二变速操作构件和一传动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构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一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一枢轴轴线旋转,从而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轴轴线的第一变速平面移动。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构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二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二枢轴轴线旋转,从而沿一第二变速平面移动,所述第二变速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枢轴轴线且与所述第一变速平面相交,从而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变速平面之间形成一等于或小于约30度的夹角。所述传动控制机构被配置用于控制一自行车传动。所述传动控制机构以可操作方式耦接至所述第一和第二变速操作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一般而言涉及一种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围绕非平行、非垂直枢轴轴线移动以致动一自行车传动的变速操作杆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骑自行车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娱乐方式及交通工具。而且,对于业余运动员和职业运动员而言,自行车运动均已成为极为流行的竞技体育运动。无论自行车是用于娱乐、交通还是竞技,自行车工业均一直在不断改良自行车的各种元件。具体而言,业内已经对自行车变速机构或变速操作装置进行了广泛地重新设计。自行车变速机构是自行车传动装置的部件。自行车传动装置通常包括前、后变速机构,所述前、后变速机构经设计分别用于操纵前、后变速器,使该前、后变速器在复数个前、后链轮上横向移动。前、后链轮通常分别耦接至前曲柄和后车轮,以使骑车者的蹬踏力可通过链条传递至后车轮。根据前、后链轮上链条的位置,可提供多种齿轮比。过去,人们一直使用下述变速机构或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旋转操作杆以卷绕和退绕控制缆索的一内部钢丝。或者,人们还一直利用旋转手柄来卷绕和退绕控制缆索的内部钢丝。两种变速机构通常均配备在多速自行车上。通常,一变速机构为一前变速机构,而另一变速机构为一后变速机构。每一变速机构通常具有一包括一内部钢丝的变速缆索与其耦接。前、后变速机构的钢丝分别耦接至前、后变速器,以在不同的前、后链轮上变换链条。虽然该些先前变速装置工作尚好,但有些骑车者需要一种特别就变速杆的移动而言更加舒适和更具工效的变速装置。鉴于上述情况,需要一种能克服先前技术中上述问题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本专利技术即致力于满足先前技术中的此一需要及其它需要,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揭示内容中将会明白这一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平稳和可靠地变换自行车变速器档位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工效的变速操作构件(例如变速杆)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沿非平行、非垂直变速平面移动的变速操作构件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通过提供一包括一第一变速操作构件、一第二变速操作构件及一传动控制机构的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即可基本上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第一变速操作构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一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一枢轴轴线旋转,从而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轴轴线的第一变速平面移动。所述第二变速操作构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二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二枢轴轴线旋转,从而沿一第二变速平面移动,所述第二变速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枢轴轴线,且与所述第一变速平面相交,从而在这两个变速平面之间形成一等于或小于约30度的夹角。所述传动控制机构经配置用于控制一自行车传动。所述传动控制机构以可操作方式耦接至所述第一及第二变速操作构件。下文的详细说明结合附图揭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明了本专利技术的该些及其它目的、特点、方面与优点。附图说明现在参见构成本原创揭示内容一部分的附图。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具有与其耦接的前、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自行车的侧面正视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放大俯视平面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前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放大俯视平面图;图4为图2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分解下部透视图;图5为图2与图4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进一步放大的俯视平面图,为了说明之目的,图中显示处于其静止位置的后变速操作构件、把手中心线和变速操作构件的枢轴轴线;图6为图2、4和5所示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概略局部外端正視图,为了说明之目的,图中显示把手中心线、枢轴轴线、变速平面及变速平面之间的相交线;图7为图2和图4-6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局部内端正视图,为了说明之目的,图中以虚线表示骑车者的手和移动的/变档的(即变速操作构件位于第一和第二变速档位)变速操作构件;图8为图2和图4-7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基板的一局部后视正视图,其用于说明副板部段相对于主板部段的角度布置。图9为图8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基板部分的一外端正视图,其用于说明副板部段相对于主板部段的角度布置。图10为图2和图4-9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即第二变速操作构件、释放构件和锁定构件)的一局部底平面图。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二实施例的一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放大俯视平面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第二实施例的一前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放大俯视平面图;图13为图11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分解下部透视图;图14为图11和13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进一步放大的俯视平面图,为了说明之目的,图中显示处于静止位置的后变速操作构件、把手中心线及后变速操作构件的枢轴轴线;图15为图11、13和14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概略局部外端正视图,为了说明之目的,图中显示把手中心线、枢轴轴线、变速平面与变速平面之间的相交线;图16为图11和图13-15所示的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局部内端正视图,为了说明起见,图中以虚线表示骑车者的手和移动的/变档的(即位变速操作构件于第一与第二变速档位)变速操作构件;图17为图11和图13-16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的一局部后视正视图,其用于说明副板部段相对于主板部段的角度布置;图18为图17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基板的一外端正视图,其用于说明副板部段相对于主板部段的角度布置;及,图19为图11和图13-18所示后变速操作装置(即第二变速操作构件、释放构件与锁定构件)的一局部底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照图式对本专利技术的精选实施例进行阐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揭示内容中将明显看出,下文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说明之目的,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随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内容来界定。首先参看图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图中显示一自行车10具有一前(第一)变速操作装置20和一后(第二)变速操作装置22。自行车10基本上包括一车架12、一驱动系或传动装置14、一前车轮16与一后车轮18。车架12包括一具有一中心轴线或中心线A以旋转方式与之耦接的把手13。具体而言,把手13以固定方式耦接至车架12的前叉,以通过前轮16来操纵自行车10。驱动系或传动装置14包括一前变速器15、一后变速器17、一链条C、复数个耦接至后车轮18的后链轮RS和一具有复数个与之耦接的前链轮FS的前曲柄FC。前、后变速器15与17耦接至车架12,从而以一相对传统的方式在不同的链轮FS与RS之间横向移动/变换链条C。后链轮RS通过一飞轮耦接至后车轮18,以便通过链条C选择性地旋转后轮18,从而以一传统方式推进自行车10。前变速操作装置20通过一前(第一)鲍登控制缆索21以可操作方式耦接至前变速器15,从而以一相对传统的方式在前链轮FS上横向变换前变速器15的档位。同样,后变速操作装置22通过一后(第二)鲍登控制缆索23以可操作方式耦接至后变速器17,从而以一相对传统的方式在后链轮RS上横向变换后变速器17的档位。前控制缆索21与后控制缆索23除长度不一样外,其他均相同,基本上属于传统类型。因此,控制缆索21包括一以可滑动方式接纳在一外部套管21b内的内部钢丝21a,而控制缆索23包括一以可滑动方式接纳在一外部套管23b内的内部钢丝23a. 一前制动器19a耦接至自行车车架12的前叉,而一后制动器19b耦接至自行车车架12的后三角叉。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变速操作装置,其包括:一第一变速操作构件,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一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一枢轴轴线旋转,从而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枢轴轴线的第一变速平面移动;一第二变速操作构件,其以枢轴方式耦接至一第二枢轴以便围绕一第二枢轴 轴线旋转,从而沿一第二变速平面移动,所述第二变速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枢轴轴线,且与所述第一变速平面相交,从而在这两个变速平面之间形成一等于或小于约30度的夹角;及一经配置以控制一自行车传动的传动控制机构,所述传动控制机构以可操作方式耦 接至所述第一与第二变速操作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濑宪治
申请(专利权)人:岛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