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93173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该自行车具有可分别掣动一前、后轮的二煞车器,及可提供前、后轮避震效果的数避震器。该操控装置包含有一线控组件及一激活件。该线控组件可同时引动一煞车器与调整一避震器的避震软、硬度。该激活件可牵引线控组件产生动作。藉此,当骑行者压按激活件施予煞车动作,会透过线控组件,同时调整避震器由软避震效果转变成硬避震效果。(*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操控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能在煞车同时,避免避震器产生潜降现象的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
技术介绍
自行车的车架属于刚性车体,因此,在没有任何避震装置的情形下,会以车架本身的结构强度承受路面震荡所造成的振幅,除了会对车架造成损伤外,对于骑乘者而言,也会严重影响骑乘时的舒适性。所以,为了解决上述缺失,市面上遂出现有许多型态类别各异的避震器,以针对车架各个部位获得一较佳的避震效果,如弹簧式避震器、液压式避震器...等等。藉由上述各部位之避震器,虽能在车架抖震时,自动变形调节而吸收震动,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仍存有以下未臻理想之缺失而亟待解决由于骑乘者无法在骑行过程中,调整避震器的避震软、硬度,因此,该避震器在骑行时并不具备调节的功能,所以,该避震器虽然可以针对颠簸的路面,提供适度的避震效果,但是,当骑乘者制动前轮施予煞车动作时,往往会因为惯性作用而前倾,并对避震器形成一极大的压缩外力,使避震器产生潜降作用,此时,骑乘者很容易因为惯性冲力加上避震器的潜降作用,使前倾幅度加大而对人体造成强烈的振荡,甚或造成翻车,如此,不但会危及骑乘者的骑乘安全,且会降低骑乘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在煞车同时,使避震器由软避震效果转变成硬避震效果的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于是,该自行车具有一前轮与一后轮、可分别掣动前、后轮的二煞车器,及可提供前、后轮避震效果的数避震器,本技术之操控装置包含有一线控组件及一激活件。该线控组件可同时引动煞车器与调整避震器的避震软、硬度。该激活件可牵引线控组件产生动作。藉此,当骑行者压按激活件施予煞车动作,会透过线控组件,同时调整避震器由软避震效果转变成硬避震效果。本技术之前述以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二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附图说明第1图是一正视图,说明本技术一操控装置安装于一自行车;第2图是一示意图,说明该操控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第3图是一俯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旋动一旋动件;第4图是一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适用于一种油压式前叉避震器;第5图是一部份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该前叉避震器调整避震、软硬度的情形;第6图是一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适用于一种弹簧式前叉避震器;第7图是一第6图的部份放大剖视图;第8图是一正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更包含一配线器。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第1、2图,本技术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是设置在一自行车1上。该自行车1具有一前轮11与一后轮12、可分别掣动前、后轮11、12的二前、后煞车器13、14(可以是一种油压式碟煞或力臂式煞车器),及可提供前、后轮11、12避震效果的一前叉避震器15及一后避震器16。该前叉避震器15在本实施例是一种油压式避震器,参第4、5图,并具有二主缸体151、分别与主缸体151穿套且供前轮11枢接的二叉管152、分别可调整避震软、硬度的二旋动件153、二分别阻隔在主缸体151内且可藉由一孔洞154进、出油压的挡片155,及二分别与叉管152固接且与挡片155对合的调整片156,该调整片156可藉由数大小不同的孔洞157释放不同流量的油压。参阅第2、3图,该操控装置包含一扭力弹簧2、一线控组件3及一激活件(本实施例为一种握把)4。该扭力弹簧2是环绕在旋动件153外周,并具有与旋动件153固接的一端21及突伸在旋动件153周侧的另一端22。该线控组件3具有一线壳31、一连动线32及一煞车线33。该线壳31具有固定在前叉避震器15主缸体151的一端311,及反向于一端311的另一端312。该连动线32具有与扭力弹簧2另一端22固接的一端321,及反向于一端321的另一端322。该煞车线33具有与煞车器13固接的一端331(如第一图)及反向于一端331的另一端332。该握把4具有一固定座41及与固定座41枢接且可压缩、弹张的一把手42。该固定座41是与线壳31另一端312固接。该把手42是同时与连动线32另一端322及煞车线33另一端332固接,使把手42与连动线32、煞车线33及扭力弹簧2形成连动。参阅第2、3图,当骑乘者压按握把4的把手42,对前轮11(如第一图)施予煞车动作时,除了会牵拉煞车线该扭力弹簧57是环绕在旋动件55外周,并分别与旋33引动前煞车器13制动前轮11(如第一图)外,该把手42会同时牵拉连动线32,使连动线32克服扭力弹簧2的扭力,并旋动扭力弹簧2,使扭力弹簧2旋转前叉避震器15的旋动件153。参阅第4、5图,此时,该旋动件153会带动叉管152及调整片156,使调整片156藉由大小不同的孔洞157与挡片155的孔洞154对合,释放不同流量的油压,藉此,该前叉避震器15就可以在煞车同时,由行进过程中的软避震效果转变成硬避震效果,且能随着该把手42压缩幅度的不同,及在压缩、松放的过程中,使旋动件153具有不同的旋动量,而能自动调整避震效果的软、硬度,避免前叉避震器15发生潜降作用,并稳定骑乘者的重心。参阅第6、7图,本技术也可以适用一种弹簧式前叉避震器5,该前叉避震器5具有二主缸体51、二叉管52、二弹性体53、一螺栓54、一旋动件55、一上盖56及一扭力弹簧57。该主缸体51是与叉管52相互套合,并具有数沿一内表面511线性一延伸且邻近一上端的肋条512。该弹性体53是分别容置在主缸体51与叉管52间。该螺栓54是穿置在其中一主缸体51上端的位置,并具有一与弹性体53抵顶的栓头541、一穿出主钵体51的螺杆段542,及数与肋条512滑合的凹槽543。使螺栓54可沿肋条512上、下滑移。该旋动件55是与螺栓54的螺杆段542螺合。该上盖56是与主缸体51一端螺合,并具有一与线壳31同接且供连动线32穿经的耳座561,及一供旋动件55穿出的穿孔562,使旋动件55被限位在上盖56内。动件55及连动线32连接。藉此,在骑行过程中,该叉管52可以在主缸体51内正常地上、下移动,并压缩弹性体53获得一较软的避震效果。且同样可以在煞车同时,透过连动线32牵拉扭力弹簧57,使旋动件55转动,并驱动螺栓54沿主缸体51的肋条512向下位移,及以栓头541压缩弹性体53,使该前叉避震器5在煞车同时,由行进过程中的软避震效果转变成硬避震效果。参阅第1、8图,本技术也可以藉由一配线器6同时牵拉煞车线33及连动线32。该配线器6具有一本体61、一可移动地容置在本体61内的连动件62、及一主控线63。该连动件62是以一端621同时与煞车线33与连动线32连接,及以另一端622与主控线63一端631连接,使主控线63另一端632与握把4的把手42连接。藉此,当把手42施予刹车动作,并牵拉主控线63时,就可以同时引动煞车线33与连动线32,而能同时进行制动前轮11的动作,及调整前叉避震器的避震软、硬度。且能利用煞车线33、连动线32与连动件52固结时的松紧度,控制煞车动作与调整避震软、硬度的先后顺序。而本技术不但适用于前叉避震器,且能适用于后避震器,因此,本技术可以配合一般骑乘者的习性,藉由激活件4控制线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煞车与避震形成互动的操控装置,该自行车具有一前轮与一后轮、可分别掣动前、后轮的二煞车器,及可提供前、后轮避震效果的数避震器,该操控装置包含有:一线控组件,可同时引动煞车器与调整避震器的避震软、硬度;一激活件,可牵引线控组件产生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盛昌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