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2274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1 1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包括上连接支架、下连接支架、后防钻横梁、尾灯支架、夹紧托架和限位块,上连接支架为左右两对称件,上部有连接孔,下部有旋转中心孔,旋转中心孔周边有多个旋转定位孔;下连接支架为左右两对称件,上部有与上连接支架下部同心的旋转中心孔和旋转定位孔,下部设有通过螺栓连接的卡箍式夹紧托架;上连接支架上部固定在车架后端左右两侧,上、下连接支架通过旋转中心孔铰接,后防钻横梁通过两夹紧托架安装在下连接支架上,调整上、下连接支架夹角,通过旋转定位孔用螺栓固定后防钻横梁高度;上连接支架侧面焊有限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连接性能好,通用化程度高,安装方便,模块化设计,通用化程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底盘后防钻装置,属于重型汽车零部件

技术介绍
现在的重型卡车上已经普遍使用了后防钻,但是从结构上来说普遍采用的是整体焊接的形式,此形式结构简单,但不利于调整变化,使用范围也很单一,如果遇到因为车架宽度或是离地高度变化的要求而需要调整后防钻宽度和高度的时候,则通常需要对该装置进行重新的调整或是更改,通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简化设计理念,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尾灯支架和后防钻经常是布置在车架的同一侧的范围区域内,有些时候会发生位置重叠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装置。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包括上连接支架、下连接支架、后防钻横梁、尾灯支架、夹紧托架和限位块,所述上连接支架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连接孔,下部设有旋转中心孔,在旋转中心孔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旋转定位孔;所述下连接支架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与上连接支架下部同心的旋转中心孔和多个旋转定位孔,下部设有通过螺栓连接的卡箍式夹紧托架;所述上连接支架的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的后端左右两侧,上连接支架与下连接支架通过旋转中心孔铰接,所述后防钻横梁通过两个夹紧托架安装在下连接支架上,调整上连接支架与下连接支架的夹角,通过旋转定位孔使用螺栓固定后防钻横梁的高度;所述上连接支架的侧面焊接有限位块,阻止上连接支架向上运动的趋势。所述上连接支架采用冲压工艺一次成形,其上部的连接孔位与车架后端的尾梁共用孔位。所述上连接支架和下连接支架的旋转定位孔的孔位以旋转中心孔为中心、半径R为40mm每30°为一单位配钻,上连接支架设置8个旋转定位孔,下连接支架设置5个旋转定位孔。所述后防钻横梁采用空心钢管制成,其两端采用堵头密封。所述尾灯支架侧面留有固定尾灯和穿线束用的孔,两个翼面留有固定线束的线卡孔,通过焊接方式设置在上连接支架上。有益效果:本技术根据后防钻及尾灯支架的结构特征和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连接性能好,通用化程度高,安装方便,本技术可以调整后方钻的角度、高度,以使不同高度的底盘均能调整出满足法规要求的高度;所设置的可调整宽度的结构,能够适用于不同宽度的车架,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集成了尾灯支架,合理的利用现有的空间,模块化设计,通用化程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左视图;图中:1上连接支架、2下连接支架、3后防钻横梁、4尾灯支架、5夹紧托架、6限位块、7堵头、8车架、9旋转中心孔、10旋转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具体描述。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左视图。本技术包括上连接支架1、下连接支架2、后防钻横梁3、尾灯支架4、夹紧托架5和限位块6。所述上连接支架1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连接孔,下部设有旋转中心孔9,在旋转中心孔9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旋转定位孔10,可以通过以旋转中心孔9为圆心进行旋转来调整装配对应的孔位以达到需要的高度,这样的装配方式便可由多种组合位置。所述下连接支架2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与上连接支架1下部同心的旋转中心孔9和多个旋转定位孔10,下部设有通过螺栓连接的卡箍式夹紧托架5,便于和后防钻横梁装配,采用的是卡箍式的连接方式,只要不超过后防钻横梁的长度,便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任意尺寸的调节,从而可以适合不同宽度的车架的需要。所述的夹紧托架5上留有和下连接支架2共同作用固定后防钻横梁3的孔位,通过螺栓与下连接支架2连接夹紧,达到固定后防钻横梁3的作用,当需要调节左右宽度的时候,只需要松开螺栓进行调节便可以轻松实现。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8的后端左右两侧,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通过旋转中心孔9铰接。所述后防钻横梁3通过两个夹紧托架5安装在下连接支架2上,调整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的夹角,通过旋转定位孔10使用螺栓固定后防钻横梁3的高度。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侧面焊接有限位块6,当上连接支架1往上运动的时候,限位块6便可以和车架下翼面作用,起到反作用阻止上连接支架向1上运动的趋势。所述上连接支架1采用冲压工艺一次成形,其上部的连接孔位与车架进行连接,同时兼顾和车架后端的尾梁共用孔位。所述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的旋转定位孔10的孔位以旋转中心孔9为中心、半径R为40mm每30°为一单位配钻,上连接支架1设置8个旋转定位孔10,下连接支架2设置5个旋转定位孔10。所述后防钻横梁3采用空心钢管制成,其两端采用堵头7密封以达到美观的目的。所述尾灯支架4侧面留有固定尾灯和穿线束用的孔,两个翼面留有固定线束的线卡孔,通过焊接方式设置在上连接支架1上。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安装步骤:本技术的重要改进在于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两者之间的装配关系,以及下连接支架2和后防钻横梁3之间的装配关系,正是由于两种装配关系均采用是活性连接,所以才构成本技术得可调节性;为了便于调整后防钻保护架的高度,将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设计成螺栓连接,但是如果简单的设计成孔位上下或者是左右的调整,那么形成的可调式将会是单一的,为此将两者之间的连接设计成围绕一个旋转中心孔9为圆心、每30°为一个单位进行固定的旋转结构。首先,通过焊接方式将尾灯支架4、限位块6焊接在上连接支架1上,然后用螺栓将上连接支架1固定在车架8上,选择和车架上的后尾梁共用同一组孔位,即在限位块上面的两个大孔;再用螺栓将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的旋转中心孔9铰接,可以此为圆心进行旋转,达到合适的高度和角度;由于上下两个连接支架均是采用一个旋转中心孔9和间距40mm角度为30°的一系列旋转定位孔10的布置方式,所以可以很好满足装配精度需要,当找到两者合适的孔位时,用三组螺栓固定并打紧(如图2所示),另外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可以以每30°为一个固定位置进行装配,能够实现多种位置需求;然后,当左右两侧均完成上连接支架1和下连接支架2的装配之后,用夹紧托架5将后防钻横梁3固定在下连接支架2上,将夹紧托架5和下连接支架2上的对应孔位对齐之后,用螺栓穿过并打紧,便可以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支架(1)、下连接支架(2)、后防钻横梁(3)、尾灯支架(4)、夹紧托架(5)和限位块(6),所述上连接支架(1)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连接孔,下部设有旋转中心孔(9),在旋转中心孔(9)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旋转定位孔(10);所述下连接支架(2)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与上连接支架(1)下部同心的旋转中心孔(9)和多个旋转定位孔(10),下部设有通过螺栓连接的卡箍式夹紧托架(5);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8)的后端左右两侧,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通过旋转中心孔(9)铰接,所述后防钻横梁(3)通过两个夹紧托架(5)安装在下连接支架(2)上,调整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的夹角,通过旋转定位孔(10)使用螺栓固定后防钻横梁(3)的高度;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侧面焊接有限位块(6),阻止上连接支架(1)向上运动的趋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尾灯支架的可调式后防钻,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支架(1)、下连接支架(2)、后防钻横梁(3)、尾灯支架(4)、夹紧托架(5)和限位块(6),所述上连接支架(1)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连接孔,下部设有旋转中心孔(9),在旋转中心孔(9)为中心、半径为R的圆周上均匀设有多个旋转定位孔(10);所述下连接支架(2)包括左右两对称件,其上部设有与上连接支架(1)下部同心的旋转中心孔(9)和多个旋转定位孔(10),下部设有通过螺栓连接的卡箍式夹紧托架(5);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上部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8)的后端左右两侧,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通过旋转中心孔(9)铰接,所述后防钻横梁(3)通过两个夹紧托架(5)安装在下连接支架(2)上,调整上连接支架(1)与下连接支架(2)的夹角,通过旋转定位孔(10)使用螺栓固定后防钻横梁(3)的高度;所述上连接支架(1)的侧面焊接有限位块(6),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磊万昕如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