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焚烧废气中所含有机物的焚烧装置,所述焚烧装置包括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为圆柱状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中含有装置气体出口;经过在第一燃烧室中燃烧后的尾气从第一燃烧室气体出口中经过气体流通连接道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进入第二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中的装置气体出口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包含一段或多段直管和/或弯管,且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中与所述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直接连接的末道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切线方向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烟气中有机污染物净化效果差、燃烧效率较低和净化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机物的废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焚烧废气中所含有机物的焚烧装置。
技术介绍
焚烧法是彻底解决烟气(废气)中有机类污染物的方法,有机类污染物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除碳排放外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现有的处理含有机物的烟气的燃烧方法主要有喉口法、火层法和燃气法。喉口法:目前固体燃烧炉的二次燃烧普通采用在燃烧室上方一定高度设喉口,并在此处配空气(或氧气)助燃。此方法由于空气(或氧气)与热解气的混合及燃烧温度难控制,二次燃烧的效率仍不完全,排放烟气中仍有较多炭粒和有机污染物。火层法:火层法是让含有有机污染物的烟气穿过固体燃料燃烧高温区,在有空气(或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0)2和h2o。此法由于固体燃烧很难充分以及炉排上每个区域固体燃烧的状况不同,所以对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欠佳。燃气法:燃气法是利用燃气(一般是天然气)易于充分燃烧的特点,将待处理的烟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再配入燃气,可以有效净化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但由于燃气价格比固体燃料高得多,所以此法成本较高;另外此法也不适用于没有燃气的情况。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处理含有机物的烟气的燃烧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因而本领域需要一种全新的或改进的处理含有机物的烟气的燃烧方法,或需要一种相应的燃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焚烧废气中所含有机物的焚烧装置,所述焚烧装置包括第一燃烧室6和第二燃烧室8,所述第一燃烧室6中设置有固体燃料入口 1、位于固体燃料入口 I下方的卸灰口 2、装置气体入口 3、和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固体燃料入口 I和卸灰口 2之间的炉排4 ;所述第二燃烧室8为圆柱状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8中含有装置气体出口 5 ;经过在第一燃烧室6中燃烧后的尾气从第一燃烧室气体出口 61中经过气体流通连接道7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 81进入第二燃烧室8 ;所述第一燃烧室6中的装置气体入口 3和第一燃烧室气体出口 61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所述第二燃烧室8中的装置气体出口 5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 81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7包含一段或多段直管和/或弯管,且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7中与所述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 81直接连接的末道71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燃烧室8的切线方向一致。虽在现有技术中也有采取切向进气的方式给燃烧装置供气的方案存在。如专利申请CN201410211888中提供一种炉内强化燃烧装置,包括二燃室墙体、位于二燃室墙体内侧的二燃室、以及位于二燃室墙体外侧的供氧风机,所述二燃室由至少两个圆柱形的强燃室组成,强燃室的底部通过出火口与一燃室相通,强燃室的顶部与余热锅炉相通;所述二燃室墙体中设有湍流送氧通道,湍流送氧通道包括环形输氧通道和切向喷氧通道,其中切向喷氧通道的出气口与强燃室相通,切向喷氧通道的进气口通过环形输氧通道与设在二燃室墙体外侧的供氧风机连通。该装置由多个圆柱形的强燃室替代传统的一个长方形截面的强燃室,同时通过切向喷氧通道向强燃室切向供氧,解决了机械炉排式生活垃圾焚烧炉的二燃室燃烧不充分、容易冒黑烟的缺陷,实现了从源头治理的目的,保护了环境。另有专利CN01819276中提供一种离心分区燃烧方法,需要配置一个圆柱形燃料罐、第一燃烧室、第二燃烧室和一个排气筒。还需要配置第一燃烧室和燃料罐的上、下外筒,以便在外筒内形成上、下空气通道。一个或几个制造空气流的鼓风机与上外筒下部的上、下空气通道切向连通。空气流控制装置位于上空气通道的上部。因此,该专利技术只需向炉内供给空气即可进行完全燃烧。在这种情况下,炉内的空间被空气流分成许多燃烧区域。但这两项现有技术文件与本专利技术中的装置设计的结构均完全不相同,这两项现有技术文件中均是通过风机向一个燃烧室中注入助燃气空气或氧气,通过其旋流来实现气体的充分混合,其中从第一燃烧室向第二燃烧室的气体流通管道均为常规的直通式(其第二燃烧室设置在第一燃烧室上方,因而第一燃烧室中的尾气直接进入第二燃烧室)。而本专利技术关键点在于从第一燃烧室6通向第二燃烧室的用于输送高温尾气的通道为切向进气方式。此外,这两项现有技术文件的目的都是垃圾焚烧或固体废物焚烧,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烟气中的有机物的焚烧。在本申请完成之前,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也参考上述对比文件中的方法来开发本专利技术中的焚烧装置。但在没有将第一燃烧室到二次燃烧室的通道做出特定设计之前,仅使用另外的入口向第二燃烧室8中切向进气,仍会导致装置气体出口 5中排出的气体冒黑烟。宄其原因,专利技术人认为,本专利技术中,设置第二燃烧室的目的是使得来自第一燃烧室的尾气再次燃烧。实际上,在第一次燃烧时,必然会考虑助燃气与可燃物的配比,因而助燃气通常会比理论值过量30%?100%,因而从本专利技术第一燃烧室6出来的尾气中助燃气的含量依然足量;专利技术人发现第二燃烧室中的燃烧效率主要取决于助燃气与可燃尾气的混合物的温度,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才能保证第二燃烧室中燃烧充分。此外,专利技术人发现,第二燃烧室中的气体切向进料和旋转流动不仅仅是起到一个混合充分的作用(上述两份现有技术中都主要是利用了该特点),更重要的是,这能保证气体在第二燃烧室内的温度,其出口温度和入口温度相差很小,因而能保证第二燃烧室的充分燃烧。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并不是将来自第一燃烧室的尾气通过切向进气而在第二燃烧室中旋流,而是在第二燃烧室中切向引入助燃气,以引入的助燃气来带动助燃气与所述尾气的混合和旋流。事实上,无论从第二燃烧室中的燃烧温度的角度,还是从助燃气与可燃尾气的配比的角度,这样的方案都是不利于本专利技术装置中在第二燃烧室中的充分燃烧。具体地,若将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方案直接用于本专利技术中,因其引入的助燃气的温度(常温或被预热至100°C左右)必然远低于第一燃烧室的尾气温度(400?500°C ),该燃烧炉中通过该助燃气的切向引入和旋流来带动第二燃烧室中混合气的旋流,因而其在第二燃烧室中的进气量必然不少。因此,一方面,它会拉低第二燃烧室中混合气的温度;另一方面,它使得在第一燃烧室中本来就可能过量的助燃气在第二燃烧室中更是大大过量;再有,因为第二燃烧室中需要依靠此切向入口处提供旋流的动力,因而相应的需要大功率的风机作为动力源,而本专利技术中从第一燃烧室进入第二燃烧室的高温气体的流动不需要任何外加动力。因此,无论从上述哪个角度,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燃烧炉的第二燃烧室的燃烧效率都会远低于本专利技术。因第二燃烧室中大大过量的助燃气必然需要机械设备(如泵)来给其旋转运动提供动力,而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燃烧室的尾气直接从切向进入第二燃烧室,无需提供额外的驱动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在燃烧效率更高的同时节能环保。 本专利技术中的来自第一燃烧室的尾气直接从切向进入第二燃烧室,且在第二燃烧室中形成上下方向的旋流,本专利技术中的尾气从进入第二燃烧室的瞬间已经是全部呈旋流状态,完全可以并不涉及两种气体的混合。而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均要实现两种气体的混合过程和旋转流动过程。因此,本专利技术中在第二燃烧室的燃烧时间更短、燃烧路径更短,可使得第二燃烧室的高度更短,且燃烧更充分。本专利技术中,因为所述末道71的设置方向为与第二燃烧室8的切线方向一致,且第二燃烧室8中的装置气体出口 5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 81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因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焚烧废气中所含有机物的焚烧装置,所述焚烧装置包括第一燃烧室(6)和第二燃烧室(8),所述第一燃烧室(6)中设置有固体燃料入口(1)、位于固体燃料入口(1)下方的卸灰口(2)、装置气体入口(3)、和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固体燃料入口(1)和卸灰口(2)之间的炉排(4);所述第二燃烧室(8)为圆柱状燃烧室,所述第二燃烧室(8)中含有装置气体出口(5);经过在第一燃烧室(6)中燃烧后的尾气从第一燃烧室气体出口(61)中经过气体流通连接道(7)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81)进入第二燃烧室(8);所述第一燃烧室(6)中的装置气体入口(3)和第一燃烧室气体出口(61)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所述第二燃烧室(8)中的装置气体出口(5)和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81)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高度上;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7)包含一段或多段直管和/或弯管,且所述气体流通连接道(7)中与所述第二燃烧室气体入口(81)直接连接的末道(71)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燃烧室(8)的切线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禹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禹旭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