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脚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945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包括具有一基架和一摇架的主车体、枢接在基架前侧且具有一前轮的前车体、枢接在基架后侧且具有一后轮的后车体,以及一组装在基架与后轮间用于带动后轮的驱动装置,该后车体能在使用位置和收合位置间移动定位,此外,该折叠式脚踏车还包括将后支架能拆离地固接在摇架上的快速拆卸固接装置。(*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脚踏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脚踏车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现有的折叠式脚踏车1包括一连接架11、一插接枢设在连接架11前端的前车架12、一固接在连接架11后端的后车架13、一横向固接在该后车架13底端的枢轴14、一可旋转地枢接在枢轴14上的倾斜车板15、一用于将车板15定位的定位装置16、二前后分别设在前车架12和车板15底端的车轮17、一设在枢轴14与后车轮17间的踩踏驱动装置18、三个分别设在前、后车架12、13上的折叠装置19,以及一设在车板15上侧的助行轮10。在正常的骑乘状态时,两车轮17接触地面,而且助行轮10未接触地面。如图2所示,当脚踏车1折叠时,调整定位装置16使车板15能朝连接架11旋转,并收合在连接架11下方,而后再借助折叠装置19将前、后车架12、13折叠在连接架11上方,以完成脚踏车1的折叠,这时,助行轮10接触地面,用以辅助脚踏车位移。上述脚踏车1虽然能在使用时展开骑乘,在不使用时折叠,以利于搬运收藏,然而,在使用上却具有下列缺点一、组卸不便,现有的折叠式脚踏车1在收合时,除了需要将车板15收合在连接架11下方以外,还需要利用折叠装置19来三次折叠前、后车架12、13,同样在组装时也需要反向操作,因此在组卸上较为不便。二、舒适度不佳,该脚踏车1不具有避震构造,所以在骑乘使用时,不能具有缓冲避震效果,导致在骑乘上较不舒适。新型内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卸的折叠式脚踏车。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避震缓冲效果的折叠式脚踏车。本技术的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主车体、一前车体、一后车体、一快拆固接装置,一驱动装置。该主车体具有一基架及一可旋摆地枢接在该基架上的摇架。前车体具有一直立枢接在基架的一前侧且能折叠的前支架,以及一枢接在前支架底端的前轮。后车体具有一可旋摆地枢接在基架后侧的后支架、一枢接在后支架底端的后轮,以及一枢接在后支架上的助行轮组,后支架能在一使用位置与一收合位置间移动定位,在使用位置时该后支架远离该前车体,并被固接在摇架上用以连动该摇架,而当后支架脱离摇架的卡掣且旋摆邻近该前车体时,就位于收合位置,助行轮组将接触地面,以辅助后支架移动。该快拆固接装置将后支架能拆离地固接在摇架上。驱动装置组装在基架与后轮间从而被驱动来带动该后轮转动行驶。附图说明下面通过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折叠式脚踏车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现有折叠式脚踏车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位于使用状态;图2是现有折叠式脚踏车的组装剖视示意图,说明位于折叠状态;图3是本新型具有避震装置的折叠式脚踏车的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说明处于使用状态;图4是优选实施例的一部分立体图;图5是优选实施例的一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优选实施例的一部分剖视示意图;图7是类似于图3的一视图,说明骑乘在不平地面上,借助一避震装置缓冲的状态;图8是优选实施例的一侧视示意图,说明在收合过程中先折叠后车体的状态;图9是图3的部分放大示意图;以及图10是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说明完成折叠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折叠式脚踏车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一主车体2、一前车体3、一后车体4、一快拆固接装置5、一避震装置6、一驱动装置7,以及一折合定位装置8。当然,该折叠式脚踏车还可包括一煞车装置,但由于该煞车装置并非本技术的重点,所以不在此说明。主车体2具有一基架21以及一摇架22。该基架12具有一前后向延伸的连接杆211、一固接在该连接杆211后端的直立杆212、一可上下移动地插接在该直立杆212中的座撑杆213、一设在该座撑杆213顶端的座椅214、一设在连接杆211上并在左右向延伸的轴杆215,以及一固接在座撑杆213后侧的U形板216。主车体2还具有一设在直立杆212顶端并用于定位座撑杆213的伸缩定位装置23,该伸缩定位装置23能用于调整座撑杆213的长度,但由于伸缩定位装置23是一般常见的构造,所以在此不再详细说明。该摇架22是可旋摆地位于直立杆212上,并具有二摆板221以及一连接板222。两摆板221是通过一枢轴224左右枢接在U形板216的两侧,每一摆板221的后端形成一朝后的C形开口225。该连接板222固接在两摆板221的后端之间,且呈开口朝后的C形板体,并具有二形成在后侧的凹槽223。该前车体3具有一直立枢接在基架21上的前支架31以及一枢接在该前支架31底端的前轮32。该前支架31能旋转地被限位在基架21前侧,前支架31具有一形成于顶端的手把311。前车体3还具有一设在前支架31上的折叠装置33,用于将前支架31弯折收合,该折叠装置33不是本技术的创作重点,所以在此不再详述。该后车体4具有一后支架41、一后轮42以及一助行轮组43。后支架41是可旋摆地枢接在基架21的轴杆215上,并具有二左右拼接且分别开口朝向前上方的U形杆411,以及一连接在两U形杆411间的套管412。每一U形杆411具有一枢套在轴杆215上的枢接端413、一固接套管412的固接端414,以及一设在枢接端413与固接端414间的叉持片415。其中一U形杆411还具有一设在枢接端413上的卡槽416。该套管412能嵌入连接板222与两摆板221的C形开口225中,并具有二顶底连通并对应凹槽223的贯穿缺口417(见图6)。枢接端413形成一套设在轴杆215外围的环状圈套,该卡槽416形成在圈套的一部分上。后轮42枢接在两叉持片415间。而助行轮组43枢接在套管412上,并具有一穿设在套管412中的轮轴431,以及二分别设在该轮轴431的两侧的轮体432。配合图6所示,该快拆固接装置5为一快拆接头,其组装在后车体4上,用于使后支架41可拆离地固接在摇架22后端,并具有一螺设在轮轴431中且顶底伸出贯穿缺口417的螺杆51、一套设在该螺杆51上的抵块52、一能旋摆地枢接在该螺杆51顶端的快拆控把53,以及一螺固在螺杆51伸出贯穿缺口417底端的螺帽54。由于该快拆接头为一般常见的构造,所以不在此详细说明。当套管412嵌入连接板222与两摆板221的C形开口225,且使缺口417对应凹槽223时,将螺帽54抵置在连接板222下方,并使伸出贯穿缺口417的螺杆51嵌入凹槽223中,同时使抵块52位于连接板222上方,使得快拆控把53可被扳转控制。当快拆控把53将抵块52抵固在连接板222上时,可使套管412位于固定在连接板222上的一定位状态,可将后支架41固接在摇架22上。当然,该快拆控把53也可被控制扳转而不抵压抵块52,使得套管412位于可离开连接板222的一松离状态(图中未示出),这时就可以将后支架41拆离摇架22。避震装置6具有一设在连接杆211与摇架22间的液压棒61,以及一套设顶抵在液压棒61上的弹簧62。该液压棒61的一端固接在连接杆211上,另一端则枢接在摇架22的前端上,并具有一倾斜固接在连接杆211上的下托座611、一固设在下托座611上的筒座612、一枢接在两摆板221前端的上托座613,以及一固设在上托座613下且插入该筒座612顶端的杠杆614。弹簧62的两端分别顶抵在上、下托座613、611间。液压棒61具有缓冲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脚踏车,包括:一主车体,具有一基架以及一可旋摆地枢接在所述基架上的摇架;一前车体,具有一直立枢接在所述基架的前侧并能折叠的前支架,以及一枢接在所述前支架的底端的前轮;一后车体,具有一可旋摆地枢接在所述基架后侧的后支架、一枢接在所述后支架底端的后轮,以及一枢接在后支架上的助行轮组,所述后支架位于远离所述前车体的一使用位置,后支架位在邻近所述前车体的一收合位置所述助行轮组接触地面;和一驱动装置,组装在所述基架与后轮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脚踏车还包括一将所述后支架拆离地固接在所述摇架上的快拆固接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代
申请(专利权)人:育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