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双调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233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其主要是针对习用立管的结构设计,使手把于更换上费时费工的情事所作的改良,本创作乃将该立管作为可拆分离的型态,使手把可直接进行更换的作业,藉以简化更换的步骤及俭省更换的时间,以及适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手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与自行车立管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
技术介绍
一般自行车是作为短程距离用的交通工具,其所带来的便利性,让每个家庭都具备的交通工具之一,而自行车都配置有一立管,该立管是用以锁固自行车手把,而其演变从无法调整至可达双调功用,如第一、二图所示,即为公告编号第577428号自行车立管结构分解图及组合侧视图,其包括一直管11,顶部具有一突块111,该突块111表面具多道横向齿条112;中心并设有一横向轴孔113;一横管12,一端具有一束紧部121用以锁固自行车手把21;另一端具有一接头122,当该接头122与突块111装设组合时,配合一轴杆22枢接,使该横管12便能上下的枢转;及一推紧装置23设于横管12底端,可同时调紧或调松以同时调整横管12及手把21角度,而上述立管于调整上似乎无缺陷,但是,于实际调整状态,其中仍具有立即改善的缺陷其一,由于该横管12的束紧部121是呈一体套环管状,仅于其轴向成型有一间隙A,可经由锁设作业使该间隙A消失,让该束紧部121束紧该手把21,因此,若因使用所需,需更换整体的手把21时,必须沿着该手把21形体,该手把21方得于横管12的束紧部121上拆除,费时费工,相同的,该手把20的组装同样费时费工,是以,该立管的设计使得该手把21在拆解,以及拆解后组装上皆遭遇到困扰,实为传统性至今无法改变的不良产品设计。其二,当对手把21进行整体更换时,若该手把21整体造型的弯折处过多以及弯折角度过大时,该手把21在拆除更换时,其弯折处将会卡抵于该横管的束紧部121处,而无法进行更换手把21的作业,是以,习用立管的结构设计仅能适用单一形式的手把,以及手把20角度的调整,实不符合实用的原则。是以,针对上述的严重缺陷,在求理想、实用与进步的今日,诚为一极待努力追求改善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其主要可使手把直接进行更换的作业,以简化更换的步骤及俭省更换的时间,以及适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手把。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其包含有一横件,其一端为束紧部,而另一端弯折成型有一夹持空间及一夹持部,该夹持空间是夹持该立管的连结单元;一迫紧件,其一端为束紧部,另端为迫紧部,该迫紧件是藉由一定位组而组设于横件;据此,控制该定位组,使迫紧件的束紧部对应靠抵该横件的束紧部,藉以定位手把,而该迫紧件的迫紧部则对应压抵该横件的夹持部,俾减缩该夹持空间,使该横件夹持定位于该立管的连结单元。该定位组是为一快拆结构。该定位组是为一偏心扳件、一转体、及一驱动杆所构成的快拆结构。该定位组是为一螺栓。该立管的连结单元是呈直管型态,其一端是插置定位于该自行车的前叉管,而另端组设有一束件,该束件是供该横件的夹持空间所夹持。该立管的连结单元是呈套管型态,其一端是套设定位于该自行车的前叉管,而另端组设有一束件,该束件是供该横件的夹持空间所夹持。该自行车双调立管,其主要是针对习用立管的结构设计,使手把于更换上费时费工的情事所作的改良,本创作乃将该立管作为可拆分离的型态,使手把可直接进行更换的作业,藉以简化更换的步骤及俭省更换的时间,以及适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手把。有关本专利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它的功效,兹举四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立管的立体图。图2是习用立管组配有手把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拆解及组装手把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分解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1立管 111突块112齿条 113轴孔12横管 121束紧部122接头21手把 22轴杆23推紧装置30横件 31束紧部32夹持空间 33夹持部34穿孔 35螺孔40紧迫件 41束紧部42迫紧部 43穿孔50连结单元 51束件60定位组 61偏心扳件62转体 63驱动杆 70手把80前叉管A间隙B间隙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3、4、5所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其主要一横件30及一迫紧件40所共同组设而成,其中该横件30,其一端为一凹口朝下的束紧部31,而另一端弯折成型有一呈环状的夹持空间32及一呈阶级状的夹持部33,该夹持空间32是夹持于该立管的连结单元50,该连结单元50是呈直管型态,其一端是插置定位于该自行车的前叉管,而另端组设有一束件51,该束件51是供该横件30的夹持空间32所夹持,使该横件30横向组设于该连结单元50上;另外,于该束紧部31及夹持部33之间纵向开设有一穿孔34。该迫紧件40,其一端为一凹口朝上的束紧部41,另端为一呈阶级状的迫紧部42,另外,该束紧部41及迫紧部42之间纵向开设有一穿孔43;该迫紧件40是藉由一定位组60而组设于横件30的下端,且使该束紧部41对应该横件30的束紧部31,以及该迫紧部42对应该横件30的夹持部33,值得一提的是,该定位组60为一快拆结构,且是由一可搬动地组设于该横件30上端的偏心扳件61、一设于偏心扳件61的转体62、及一穿置于该横件30穿孔34与迫紧件40穿孔43的驱动杆63所构成,由于此快拆式的定位组60是为习知技艺,因此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即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各主要结构的相互关系位置。为了清楚说明本创作的作动方式与功效,请配合参阅图5、6所示,当骑乘者需进行手把70高度以及手把70对应骑乘者的间斜度的调整时,首先骑乘者扳动该定位组60的偏心扳件61,使迫紧件40的束紧部41以及迫紧部42分别与该横件30的束紧部31以及夹持部33呈分离状态,此时,组设于迫紧件40与横件30之间的手把70即可依所需而进行角度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骑乘者扳动该定位组60的偏心扳件61后的同时,该横件30的夹持空间32与连结单元50束件51之间具有一微小的间隙B,因此,该横件30与连结单元50束件51两者为可活动的状态,此时,以横件30与连结单元50的夹持处为基点,而对该横件30进行角度的调整,即可提高或降低该手把70于自行车上的高度,使手把70的握把处与骑乘者之间呈最佳的握持状态,以符合不同身高的骑乘者。紧接着,待骑乘者调整完毕后,同样扳动该定位组60的偏心扳件61,使迫紧件40的束紧部41对应靠抵该横件30的束紧部31,藉以定位手把70;而该迫紧件40的迫紧部42则对应压抵该横件30的夹持部33,迫紧该横件30的夹持部33,俾减缩该夹持空间32,消除夹持空间32与连结单元50束件51之间的间隙,而使横件30获致定位,是以,本创作可对该立管进行调整,提供组设于其上的手把70角度及高度的调整变化,以符合实际之所需。值得注意的是,如图6、7所示,若骑乘者需对手把70进行更换作业时,其可将该定位组60的驱动杆63旋松,使迫紧件40的束紧部41与横件30的束紧部31相互脱离,且凹口朝上的束紧部41与凹口朝下的束紧部31之间最短的距离大于手把70的管径,换言之,该迫紧件40与横件30之间的距离可供手把70通过即可,据此,该手把70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双调立管,其包含有:一横件,其一端为束紧部,而另一端弯折成型有一夹持空间及一夹持部,该夹持空间是夹持该立管的连结单元;一迫紧件,其一端为束紧部,另端为迫紧部,该迫紧件是藉由一定位组而组设于横件;据此,控制该 定位组,使迫紧件的束紧部对应靠抵该横件的束紧部,藉以定位手把,而该迫紧件的迫紧部则对应压抵该横件的夹持部,俾减缩该夹持空间,使该横件夹持定位于该立管的连结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懿祎
申请(专利权)人:利奇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