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2165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3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其至少包含:座管、内管、至少一吸震体、至少一垫片以及调整组件,该内管具有一管件以及位于该管件一端的接头,该管件则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该座管顶端,该吸震体、垫片以及调整组件依序设于该管件下方,由该调整组件可调整该吸震体的软硬度,而让整体避震座管达到平稳又舒适的避震性,且整体结构简单具轻量化特点,并具有随时可调整及简化调整操作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主要应用于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以人力的踩踏为其动力来源,无需使用电力或汽油,极具环保概念,非常适合作为一般交通工具或是休闲运动装置来使用。而一般自行车的座椅多在其底部至少并列有两根支杆,在两支杆处设有一联结块,而自行车的车架则向上延伸有一座管,利用座管顶部的联结构造将座椅底部的支杆夹固而将座椅固定在座管的顶端;透过座椅及座管的传递作用,让骑乘者的身体重量得以平均分布至车架,同样的来自于地面的震动亦会透过座杆传递至骑乘者的臀部。故为了骑乘舒适,除在座垫表面设置海绵或其他缓冲材外,更有在座垫底部设置避震装置,以达到避震效果。现有技术座垫底部设置避震装置之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自行车避震座管10,包含一外套管11、一穿设于该外套管11的内套管12、一穿设于该内套管12的支撑杆13、一与该支撑杆13相连接且供一自行车座垫(图未示)固定的锁结单元(图未示),及一与该内套管12相顶抵并包括复数簧圈的弹性件14。当使用者骑乘自行车的过程中,若自行车受一外力(例如行经颠簸的路面所产生的震动力量)作用时,通过该弹性件14的变形吸收部分该外力后,再经由该内套管12、该支撑杆13、该锁结单元,及该座垫将剩余的该外力传递至使用者,使使用者受该外力的作用减少而达到避震的目的。由于该弹性件14受该外力作用时,亦同时受到该使用者的体重作用,因此,在该外力为相同状况下,若使用者的体重较重时,易使该弹性件14相邻的该等簧圈相顶抵,使得该弹性件14无法吸收该外力致使使用者无法感受到避震效果,虽然可通过提高该弹性件14的弹性系数而避免上述问题,但对体重较轻的使用者而言,由于大弹性系数的弹性件不易变形,同样会产生使用者无法感受到避震效果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避震座管不具调整避震效果的功能,而容易让用户以简化调整操作方式来调整该吸震体的软硬程度,实现不同的避震效果,提升骑乘者的舒适性,且该整体结构简单具轻量化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其至少包含:一座管、一内管、至少一吸震体、至少一垫片和一调整组件;该座管,为一中空管体;该内管,具有一管件以及位于该管件一端的接头,该管件则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该座管顶端;该至少一吸震体,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管件下方;该至少一垫片,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吸震体下方;该调整组件,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垫片下方,该调整组件设有上下间隔配置于该内管内的第一、第二片体以及固设于该第一、第二片体间的第一固定件,另有一第二固定件相对穿设于该第一固定件,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并接触推抵于该垫片。所述第一、第二片体具有多数沿环向布设的卡制部。所述第一固定件为螺柱体,其具有内螺纹,而该第二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以及一螺锁在该螺柱体中的螺杆部。所述管件设有一沿该管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槽孔,而该座管并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一固定销穿设并可于该第一长槽孔内上下滑移。所述第一长槽孔至少一末端设有一缓冲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可采用如下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其至少包含:一座管、一内管、一衬环、至少一吸震体、至少一垫片和一调整组件;该座管,为一中空管体,该座管上段具有至少一沿轴向设置的贴面;该内管,具有一管件以及位于该管件一端的接头,该管件则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该座管顶端,该内管的管件外侧部位设有至少一沿轴向设置的平面,该平面与该贴面相互配合;该衬环,位于该座管与该管件之间,该衬环具有与该平面、贴面配合的切面;该至少一吸震体,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管件下方;该至少一垫片,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吸震体下方;该调整组件,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垫片下方,该调整组件设有上下间隔配置于该内管内的第一、第二片体以及固设于该第一、第二片体间的第一固定件,另有一第二固定件相对穿设于该第一固定件,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并接触推抵于该垫片。所述衬环套设于该管件外侧。所述衬环一体设置于该管件外侧。所述管件设有一沿该管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槽孔,而该衬环则设有与该第一长槽孔相对应的第二长槽孔,该座管并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一固定销穿设并可于该第一、第二长槽孔内上下滑移。所述第一长槽孔至少一末端设有一缓冲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本创作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通过在提供避震效果的吸震体下方设置一调整组件,由该调整组件可调整该吸震体的软硬程度,而具有不同避震效果,让整体避震座管达到平稳又舒适的避震性,以提升骑乘者的舒适性,且整体结构简单具轻量化的特点,实现了具随时可调整及简化调整操作的专利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避震装置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的结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的结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5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6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图7是本技术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中调整座垫位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创作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为本创作之避震座管之结构立体图及结构分解图,此避震座管可适用于一自行车,其至少包含:座管20、内管30、至少一吸震体40、至少一垫片50以及调整组件60 ;其中:该座管20为一中空管体可供容置该内管30 ;该内管30具有一管件31以及位于该管件31 —端的接头32 ;该管件31则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该座管20顶端,该内管的管件31外侧部位设有二沿轴向设置的平面311,而该座管20上段具有与各该平面311配合之贴面21 ;再者,该座管20与该管件31之间进一步套设有一衬环22,该衬环22套设于该管件31外侧,而该衬环22具有与各该平面311、贴面21配合的切面221,利用该平面311、贴面21及切面221相互紧配的作用,让该内管30不致相对于该座管20形成转动,以确保骑乘者的安全;至少一吸震体40容置于该座管20内并相对于该管件31下方,该吸震体为吸震材质,例如可为弹性材质或弹簧;至少一垫片50容置于该座管20内并相对于该吸震体40下方;该调整组件60容置于该座管20内并相对于该垫片50下方,该调整组件60设有上下间隔配置于该内管20内之第一、第二片体61、62以及固设于该第一、第二片体61、62间之第一固定件63,另有一第二固定件相对穿设于该第一固定件63,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并接触推抵于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震座管之结构改良,其至少包含:一座管、一内管、至少一吸震体、至少一垫片和一调整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座管,为一中空管体;该内管,具有一管件以及位于该管件一端的接头,该管件则以不可转动的方式容置于该座管顶端;该至少一吸震体,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管件下方;该至少一垫片,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吸震体下方;该调整组件,容置于该座管内并相对于该垫片下方,该调整组件设有上下间隔配置于该内管内的第一、第二片体以及固设于该第一、第二片体间的第一固定件,另有一第二固定件相对穿设于该第一固定件,该第二固定件一端并接触推抵于该垫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