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9884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包含一具有接合单元的座鞍,该接合单元具有一横向穿孔、一棘面部及一连通横向穿孔的槽孔;一与棘面部对应具有锯齿部的垫片,该垫片具有与槽孔对应的穿孔;一具有承接部的座管,该承接部具有对应垫片底面的齿状面、及一与穿孔对应的长孔;以及一由梢件与接合杆所构成的固定单元,该梢件设于横向穿孔中,该接合杆穿设长孔、穿孔及槽孔与梢件接合。由此,可使垫片设于座鞍与座管间,利用锁、卸固定单元,并以接合单元配合垫片,达到调整座鞍于所需的角度及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的需求。(*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尤指一种可达到调整座鞍于所需的角度及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需求的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已知的自行车座鞍为配合不同骑乘者的身材及使用习惯,大都设置有调整装置,可活动调整高度及角度,该调整装置如图5及图6所示,具有一略呈C型的夹持单元5,该夹持单元5开口的两侧各延伸有一凸耳51,各凸耳51的外侧面设有棘面部52,且各凸耳51设有方形轴孔53;二第一夹片6,该第一夹片6中心部位设置一与凸耳51的方形轴孔53对应的穿孔61,一侧缘设置一向外的凹槽62,内侧面设有与凸耳51的棘面部52对应的齿部63;二第二夹片64,该第二夹片64中央位置处设一穿孔65,一侧缘设置一向内的对应槽66;一轴杆7,该轴杆7穿设于夹持单元5的轴孔53、及第一、二夹片6、64的穿孔61、65;二固定元件71,各固定元件71套设于轴杆7的二端。组合时,可将座鞍8的两固定杆81套置于两侧第一、二夹片6、64的凹槽62与对应槽66间,再将该夹持单元5套置于座管9上端。于调整时,可退松二固定元件71,使座鞍8利用第一夹片6与夹持单元5间的相对转动,来达到调整座鞍8角度的目的。但是该调整装置在组装时,需以手将两侧的第一、二夹片6、64平均撑开,而将座鞍8的两固定杆81由上往下套置于两侧第一、二夹片6、64的凹槽62与对应槽66间,再重新锁紧二固定元件71夹迫固定,因而组装动作不便,而当调整座鞍8的角度时,必须退松二固定元件71,使二第一夹片6的齿部63完全脱离夹持单元5的棘面部52才能做调整动作,且其退松后两侧易产生不平均,而致使座鞍8的两固定杆81由第一、二夹片6、64的凹槽62、对应糟66间脱落,因而调整动作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解决上述已知调整装置的缺失,可使垫片设于座鞍与座管间,利用锁、卸固定单元,并以接合单元的槽孔配合固定单元的接合杆,再以棘面部配合垫片的锯齿部加以顶掣,达到调整座鞍于所需的角度,更可利用固定单元的接合杆与承接部的长孔配合,而达到调整座鞍的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的需求。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包含一具有接合单元的座鞍,该接合单元具有一横向穿孔、一棘面部及一连通横向穿孔的槽孔;一与棘面部对应具有锯齿部的垫片,该垫片具有与槽孔对应的穿孔;一具有承接部的座管,该承接部具有对应垫片底面的齿状面、及一与穿孔对应的长孔;以及一由梢件与接合杆所构成的固定单元,该梢件设于横向穿孔中,该接合杆穿设长孔、穿孔及槽孔与梢件接合。本技术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可有效改善已知的种种缺点,可使垫片设于座鞍与座管间,利用锁、卸固定单元,并以接合单元的槽孔配合固定单元的接合杆,再以棘面部配合垫片的锯齿部加以顶掣,达到调整座鞍于所需的角度,更可利用固定单元的接合杆与承接部的长孔配合,而达到调整座鞍的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本技术座鞍的角度调整示意图。图4本技术座鞍的水平位置调整示意图。图5已知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已知座鞍的调整状态示意图。附图标号座鞍1 接合单元11横向穿孔12棘面部13槽孔14垫片2锯齿部21 穿孔22座管3 承接部31齿状面32 长孔33固定单元4 梢件41接合杆42夹持单元5 凸耳51棘面部52 轴孔53第一夹片6 穿孔61凹槽62齿部63第二夹片64穿孔65对应槽66 轴杆7固定元件71座鞍8固定杆81 座管9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及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是由一座鞍1、一垫片2、一座管3及一固定单元4所构成,可使垫片2设于座鞍1与座管3间,利用锁、卸固定单元4,并以接合单元11配合垫片2,达到调整座鞍1于所需的角度及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的需求。上述所提座鞍1其底部具有一接合单元11,该接合单元11的周缘呈一弧面状,而该接合单元11具有一横向穿孔12,且该接合单元11的周缘具有一棘面部13,并于该接合单元11的周缘具有一与横向穿孔12连通的槽孔14。该垫片2其一面呈一凹弧面,该凹弧面上具有一与上述接合单元11周缘棘面部13对应的锯齿部21,且该垫片2具有一与接合单元11周缘槽孔14对应的穿孔22。该座管3,其一端具有一承接部31,该承接部31的一面具有一与上述垫片2底面对应的齿状面32,且该承接部31上具有一与垫片2的穿孔22对应的长孔33。该固定单元4,由一梢件41及一与梢件41结合的接合杆42所构成,该梢件41设置于上述接合单元11的横向穿孔12中,该接合杆42穿设该承接部31的长孔33、垫片2的穿孔22及接合单元11的槽孔14而与梢件41接合,使该垫片2设置于座鞍1的接合单元11与座管3的承接部31间。如此,由上述的结构构成一全新的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技术座鞍的角度调整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进行座鞍1角度调整时,是以一所需的工具(图中未示)对应转动该固定单元4的接合杆42,使接合杆42于梢件41上略为松动,而不再锁固于座鞍1的接合单元11、垫片2与座管3的承接部31间,此时即可扳动座鞍1,使座鞍1由接合单元11的槽孔14配合接合杆42,并利用横向穿孔12于梢件41外部转动,以将座鞍1调整至所需的角度,之后再锁紧接合杆42于梢件41上,以该接合单元11的棘面部13卡合于垫片2的锯齿部21而使二者形成顶掣,以达到调整座鞍1于所需的角度。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座鞍的水平位置调整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进行座鞍1水平位置调整时,是以一所需的工具(图中未示)对应转动该固定单元4的接合杆42,使接合杆42于梢件41上略为松动,而不再锁固于座鞍1的接合单元11、垫片2与座管3的承接部31间,此时即可由水平方向的二侧移动座鞍1,使座鞍1同时连动垫片2及固定单元4,而由接合杆42于承接部31的长孔33中移动,以将座鞍1调整至所需的水平位置,之后再锁紧接合杆42于梢件41上,以使座鞍1、垫片2与座管3的承接部31锁固,以达到调整座鞍1于所需的水平位置。综上所述,本技术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可有效改善已知的种种缺点,可使垫片设于座鞍与座管间,利用锁、卸固定单元,并以接合单元的槽孔配合固定单元的接合杆,再以棘面部配合垫片的锯齿部加以顶掣,达到调整座鞍于所需的角度,更可利用固定单元的接合杆与承接部的长孔配合,而达到调整座鞍的水平位置,以符合骑乘者乘坐时的需求。虽然本技术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座鞍,其底部具有一接合单元,该接合单元具有一横向穿孔,且该接合单元的周缘具有一棘面部,并于该接合单元的周缘具有一与横向穿孔连通的槽孔;一垫片,其一面具有一与上述接合单元周缘棘面部对应的锯齿部,且该垫片具有一与接合单元周缘槽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鞍的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座鞍,其底部具有一接合单元,该接合单元具有一横向穿孔,且该接合单元的周缘具有一棘面部,并于该接合单元的周缘具有一与横向穿孔连通的槽孔;    一垫片,其一面具有一与上述接合单元周缘棘面部对应的锯齿部,且该垫片具有一与接合单元周缘槽孔对应的穿孔;    一座管,其一端具有一承接部,该承接部的一面具有一与上述垫片底面对应的齿状面,且该承接部上具有一与垫片的穿孔对应的长孔;    一固定单元,是由一梢件及一与梢件结合的接合杆所构成,该梢件设置于上述接合单元的横向穿孔中,该接合杆穿设该承接部的长孔、垫片的穿孔及接合单元的槽孔而与梢件接合,该垫片设置于座鞍的接合单元与座管的承接部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子爵
申请(专利权)人:美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