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51714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0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底壳、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所述油底壳包括形成有储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储油空间的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将所述储油空间分隔为位于所述集油槽内的第一储油腔和位于所述集油槽外的第二储油腔;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储油腔中的油液仅能够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油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底壳、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能够避免因发动机发生倾斜,机油泵无法从油底壳中泵油而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底壳、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车辆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注重车辆的越野性能,要求车辆能够适应于各种道路。目前,车辆在不规则的道路上(如需要爬坡或下坡的道路)上行驶时,发动机的机油收集存在困难,因车辆在爬坡或下坡过程中,发动机倾斜角度较大,油底壳中的油液会随发动机的倾斜偏转流动,而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机油收集器位置是不变的,当发动机倾斜到某一角度时,会出现机油收集器脱离油液液面的情况,这样机油泵无法泵油,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发动机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油底壳、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在爬坡或下坡过程中存在机油收集困难,进而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形成有储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储油空间的集油槽,所述集油槽将所述储油空间分隔为位于所述集油槽内的第一储油腔和位于所述集油槽外的第二储油腔;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储油腔中的油液仅能够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油腔中。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包括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壳体一起限定形成所述集油槽。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装置为所述侧壁上设置的单向阀。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向上延伸有多个依次连接的所述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一起形成所述集油槽,每个所述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集油槽位于所述壳体底部的中心区域。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储油腔及所述第二储油腔均连通的放油孔。进一步的,所述集油槽的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油底壳,壳体底部设置有集油槽,该油底壳应用于发动机时,发动机的机油泵从集油槽内吸取油液,能够避免因发动机发生倾斜,机油泵无法泵油而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的情况。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包括机油泵及与所述机油泵连接的机油收集器,所述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底壳,所述机油收集器用于收集机油的一端位于所述油底壳的集油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还包括用于机油回流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通至所述集油槽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所述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及所述车辆与上述油底壳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发动机机油供给系统从另一个方向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第一储油腔;12-第二储油腔; 2-集油槽;3-单向阀;4-加强筋;5-放油孔;6-机油泵;7-机油收集器;8-回油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形成有储油空间的壳体1,该壳体I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储油空间的集油槽2,集油槽2将所述储油空间分隔为位于集油槽2内的第一储油腔11和位于集油槽2外的第二储油腔12 ;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储油腔12中的油液仅能够进入到第一储油腔11中。本技术提供的油底壳,应用于发动机上时,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润滑的机油可储存在油底壳的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中,发动机上的机油泵可从第一储油腔11中吸取油液,而第二储油腔12中的油液能够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进入到第一储油腔11中,以供机油泵吸取。这样,车辆在爬坡或下坡的过程中,虽然发动机倾斜,油底壳中的油液随之偏转,但第一储油腔11中仍然储存有油液,而且即使第一储油腔11的油液发生偏转,由于第一储油腔11的储油面积相比整个油底壳的储油面积减小,机油泵所连接的用于从第一储油腔11中吸取油液的机油收集器不易脱离液面,使得机油泵仍然能够从第一储油腔11中吸取到油液,从而解决了发动机发生倾斜的情况时,机油泵无法泵油而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的问题。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油底壳包括形成有储油空间的壳体1,从壳体I的底部向上延伸有侧壁,所述侧壁与壳体I 一起限定形成所述集油槽2。优选地,集油槽2位于壳体I底部的中心区域,壳体I的底部向上延伸有依次连接的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与壳体I的底部一起形成集油槽2。具体如图1所示,从壳体I底部向上延伸的四个侧壁(不限于四个侧壁),四个侧壁在壳体I的底部中心区域形成矩形的集油槽2。为使得集油槽2在壳体I底部的固定更为牢固,在集油槽2的侧壁与壳体I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4,加强筋4的一端固定在集油槽2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壳体I的内壁上。通过设置加强筋4,一方面可起到固定集油槽2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起到增强壳体I刚度的作用,防止壳体I产生变形。其中,集油槽2的结构和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和形状,如集油槽2还可为圆形的筒状结构或多边形结构等,具体可根据油底壳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另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形成有储油空间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储油空间的集油槽(2),所述集油槽(2)将所述储油空间分隔为位于所述集油槽(2)内的第一储油腔(11)和位于所述集油槽(2)外的第二储油腔(12);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储油腔(12)中的油液仅能够进入到所述第一储油腔(11)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超张敏尹亿光冀晓栋周武明苏正杲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