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3732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此装置中,与风挡固定连接的杆可插入可自由地固定在把手上的相应的套筒中,把手包容在外罩中,在把手和各套筒之间有一个管状中间连接件,它与另一个固定在把手上并包容在外罩内的管状件安装在一起,并可相对于它随意拆卸,上述套筒与管状中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并可用相应的螺纹件将它们与另一个管状件固定在一起。(*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诸如低座小摩托车、摩托车等两轮机动车中,风挡装在适当的构件上,构件本身则固定在把手上。这种称为中间连接件的构件从把手外罩中伸出,它上面装有安装风挡的杆。拆下风挡和固定风挡用的杆时,在把手和风挡固定杆之间的中间构件仍露出外罩之外,所以容易发生危险,并有损于整体外观。若想拆下此外伸件,则把手外罩也必须要拆下。外伸件制成套筒状和带孔的外伸段,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均用来安装把手。这意味着存在着不少缺点,一方面是有危险和外观差,另一方面是要求进行拆散和重新装配,而这些工作一般不是简单和低廉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克服这些缺点的风挡固定装置,它没有从把手外罩外露的部分,其结果是,即使拆下风挡,仍能使两轮机动车保持合乎美学的外观。按照本专利技术达到这一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此装置中,与风挡固定连接的杆可自由固定在把手上的相应的套筒中,把手包容在外罩中,其特征为,在把手和各套筒之间有一个管状中间连接件,它与另一个固定在把手上并包容在外罩内的管状件安装在一起,并可相对于它随意拆卸,上述套筒与管状中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并可用相应的螺纹件将它们与另一个管状件固定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结构、使用特点和优点,可由下面对所附示意图表示的举例所作的说明中进一步看出,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装备有按本专利技术的风挡和风挡固定装置的两轮机动车把手外罩前视图;图2为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固定装置第一种实施例放大的剖面详图;图3为对图2所示装置作局部修改的剖面图;以及图4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图1表示两轮机动车局部正视外观图,它有一个例如塑料制的用于把手12的外罩11。用透明材料或其它类似材料制成的风挡13,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固定在把手12上,图2表示了把手12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此装置可接纳和固定杆15的螺纹端14,风挡13可例如通过铆接件或类似的固定件16固定在杆15上。图2进一步详细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在图中可见,在把手12与风挡13固定杆15的螺纹端14之间的连接装置。此装置主要包括通过焊接固定在把手12上的第一管状件17,管状件17内制有螺纹18,可用固定螺柱19将第二管状件20与第一管状件17连接起来,并可随意拆开。此第二管状件被称为中间连接件,套筒21焊在第二管状件上,风挡固定杆的螺纹端14装入套筒21中,亦可从中拆出。套筒21中装着杆15的螺纹端14,这一端制有凸缘32,用一个圆头螺帽31(或类似物)和弹簧垫圈27将杆15固定就位。应该指出,所制成的这种可拆式连接中,无需拆除外罩11,在外罩上只需要设一个孔22,用于穿过第二管状件或中间连接件20。由图2可见,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中间连接件20是管状的,它有截头的锥体端23和24。第一截头内锥体端23套靠在第一管状件17上与之互补的截锥体端25上,第二截头内锥体端24中则装入一个有中心孔的弹性截锥体26。弹性截锥体26装在螺柱19上,并在弹性垫圈27和螺母28的作用下压靠在截锥体端24上。截锥体26是弹性的,它有一个径向的横切口29,螺母28拧在螺柱19的两个螺纹端之一上。螺柱19的中部外面制有小平面30,以便于能利用它将螺柱19拧入和/或旋出第一管状件17。由于风挡13通常用一对杆15使之能稳定地固定在两轮机动车上,所以上述说明同样适用于把手12的另一侧。图3表示了图1和2所示装置改型后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部分用同一个编号。在此图中,截锥体26除了有一个中心通孔38之外,还有一个外伸的圆柱体33,圆柱体33上有第二孔34,它的直径大于第一孔38,并与之同心。替代螺柱19的内六角螺钉36的头部35埋入第二孔34中,两者之间装有弹簧垫圈27。图4表示了一种比前面所介绍的更经济和结构更简单的实施例。中间连接件120沿其全长是圆柱管,没有截锥体的端部。套筒21仍通过焊接固定在中间连接件上。用一个更为简单的六角头螺钉37和弹簧垫圈27,来代替螺柱19或内六角螺钉36,它的螺纹端拧入第一管状件17的内螺纹18中,从而与把手12固定联接。应当指出,在最开始介绍的实施例(图1和2)中,此装置的装配和拆卸均十分简单,而且相当稳定可靠,并能正确定位。风挡13以下述方式装在机动车上。位于外罩11内的把手12上只带有第一管状件17,它作为本专利技术风挡固定装置的基座。利用小平面30可将螺柱19紧紧地拧入第一管状件17的螺纹18中。当以此方式固定后,将中间连接件或第二管状件20拧在螺柱19上,直至它的截锥体端23贴靠在第一管状件17上与之互补的截锥体端25上。然后在螺柱19的第二螺纹端上装上截锥体26、垫圈27和螺帽28。当拧紧螺帽28时,迫使截锥体26紧压在第二内截锥体端24上,从而使中间连接件20和相关的套筒21稳定而可靠地定位。对于第二个固定装置重复这一过程,当两个固定装置牢固地安装好之后,风挡也就定位好了。这是通过将两根杆15装入套筒21中直至凸缘32与套筒贴靠,然后在螺纹端用螺帽31和弹性垫圈27拧紧锁定。为了拆卸风挡13,可按相反的步骤进行操作,风挡拆下后在把手12上只留下第一管状件17,它被完全包容在外罩11内,从外面无法看到。这是在不以任何方式影响外罩11的情况下做到的,外罩仍然稳定地保持在其原有位置上。在图3和4中所示的另外那些实施例中,此装置的装配更为简单,只需要将第二管状件和第一管状件17对齐。然后将内六角螺钉36或六角头螺钉37和弹性垫圈27装入并转动,直至此装置被牢固地锁定。在这些情况下,在不拆除外罩11的条件下拆卸此装置后,也只留下第一管状件17,它被完全包容在外罩11内,从外面无法看见。权利要求1.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此装置中,与风挡固定连接的杆可插入可自由固定在把手上的相应的套筒中,把手包容在外罩中,其特征为在把手和各套筒之间有一个管状中间连接件,它与另一个固定在把手上并包容在外罩内的管状件安装在一起,并可相对于它随意拆卸,上述套筒与管状中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并可用相应的螺纹件将它们与另一个管状件固定在一起。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中间连接件有一截锥体端,它面朝着上述螺纹件的外端,以便装入一个有中心孔的锥形锁紧件,锥形锁紧件装在中间连接件和螺纹件外端之间。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上述锥形锁紧件是有弹性的,并有一径向横切口。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固定在把手上的所述另一个管状件有一个截锥体自由端,它与管状的中间连接件上的互补截锥体端紧靠在一起。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上述螺纹件是一个螺柱,它装在管状连接件以及固定在把手上的所述另一个管状件中。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螺柱中部的外面制有小平面,可利用它将螺柱拧入和/或旋出固定在把手上的所述另一个管状件。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为中间连接件的所述锥形锁紧件上有一个外伸圆柱体,圆柱体有一个中心孔,此孔的直径大于此锥形锁紧件中的第一孔,并与之同心,构成螺纹件的内六角螺钉的头部埋入此第二孔中。8.一种如以上所阐述的并基本上如附图所表示的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全文摘要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此装置中,与风挡固定连接的杆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风挡固定装置,在此装置中,与风挡固定连接的杆可插入可自由固定在把手上的相应的套筒中,把手包容在外罩中,其特征为:在把手和各套筒之间有一个管状中间连接件,它与另一个固定在把手上并包容在外罩内的管状件安装在一起,并可相对于它随意拆卸,上述套筒与管状中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并可用相应的螺纹件将它们与另一个管状件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塞普卡尔德拉尼
申请(专利权)人:皮亚乔威考利欧州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