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主脚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805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摩托车主脚架结构,其于引擎右曲轴箱的外盖及左曲轴箱前端的两侧各设置枢接孔,枢接孔具有螺纹段及段差部,段差部套设有第一衬套,主脚架设有上有穿孔的凸片,穿孔可供第二衬套穿设,第二衬套抵顶于挡体补强部的表面,以螺固元件穿设过第二衬套、挡体补强部及第一衬套再螺固于螺纹段上,可令主脚架的凸片于第二衬套上旋转,藉由将摩托车的主脚架设置于引擎曲轴箱前端两侧,使主脚架恰位于左、右曲轴箱前端的两侧,且位于曲轴下方处,可令主脚架随着引擎的重心变更而来改变驻车位置,以达到驻车稳定性并提升摩托车的最低地上高,以避免主脚架与地面的距离不足,造成主脚架与地面摩擦的缺失,同时可使摩托车整体设计变更的工程简易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主脚架结构,尤指于将摩托车的主脚架 设置于引擎曲轴箱前端的两侧的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摩托车为了方便停车,通常会于摩托车的下方设置一主脚架,请参阅图1所示,该摩托车1的主脚架2主要是设置于摩托车 1车架11横管12的下方,该横管12上焊接有固定片13,而主脚 架2则藉由一螺栓21栓设于该固定片13上,并利用一弹簧22连 接于主脚架2及固定片13之间,以方便将主脚架2弹起,其中, 该摩托车1的引擎14悬吊设置于横管12的上方,而该主脚架2所 锁设的固定片13则相当于位在引擎14的重心位置,藉此,当摩托 车1的主脚架2于驻车的状态时,可令摩托车1获得一稳定的定位, 而不至于产生前后摇晃的情况。然而,由于引擎14经常随着摩托 车1的车体作变更设计,因此,当引擎14因变更设计而导致重心 朝车体后方移动时,该固定片13的长度必须向后延伸随的变更, 以方便主脚架2同样能随着引擎14的重心来改变位置,此一改变 容易造成该固定片13力矩改变及强度减弱。是以,有人开发出另一主脚架结构,请参阅图2所示,该主脚 架3是设置于摩托车的引擎4前端的下方(重心位置),该引擎4 前方的下端设有一枢接吊耳41,而主脚架3则枢接于该枢接吊耳 41上,藉由将主脚架3锁设于引擎4上,当引擎4做设计变更时,该主脚架3可随着引擎4的重心移动,此一设计虽然可令主脚架3 位于引擎4的重心位置,然而,由于引擎4底部较接近地面,因此 摩托车行驶于不平的路面时,该主脚架3容易撞击到路面,导致主 脚架3受损。有鉴于现有的摩托车主脚架具有上述缺失,是以开发出可随摩 托车引擎重心改变位置的主脚架是目前摩托车制造业者所亟待解 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主脚架结构,其主要 是于引擎右曲轴箱的外盖及左曲轴箱前端的两侧各设置一枢接孔, 该枢接孔具有一螺纹段及一段差部,该段差部套设有第一衬套,该 主脚架两侧设有凸片,该凸片上设有一穿孔,该穿孔可供第二衬套 穿设,该第二衬套抵顶挡体补强部的表面,以螺固元件穿设过第二 衬套、挡体补强部及第一衬套再螺固于螺纹段上,可令主脚架两侧 的凸片以第二衬套为旋转支点旋转,藉由将摩托车的主脚架设置于 引擎曲轴箱的前端两侧,俾使该主脚架恰位于左、右曲轴箱的前端 的两侧,且位于曲轴的下方处,可令该主脚架随着引擎的重心变更 而来改变驻车位置,以达到驻车的稳定性,并提升摩托车的最低地 上高,以避免主脚架与地面的距离不足,造成主脚架与地面摩擦的 缺失,同时可使摩托车整体设计变更的工程简易化。本专利技术的次一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主脚架结构,该引擎 右曲轴箱的外盖及左曲轴箱的两侧各设有一止挡件,该止挡件设置 于枢接孔的前方,并朝外侧凸设有一挡块,藉由该挡块当摩托车于 驻车状态时,可于主脚架上形成一抵顶限制,以达到良好的驻车效 果。5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乃在提供一种摩托车主脚架结构,该主脚 架上设有一凸柱,该引擎的左曲轴箱设有一螺孔,该螺孔上套设有 一套筒,该套筒可供一螺栓穿设并螺设于螺孔中,该凸柱与螺栓可 勾设一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可供主脚架弹起时予以定位,藉由于 螺孔上套设一套筒,可达到增加该螺栓与右曲轴箱结合强度的功 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摩托车主脚架设置于车架的示意图。图2是另一现有摩托车主脚架的简单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引擎右曲轴箱与主脚架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引擎左曲轴箱与主脚架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引擎与主脚架的组装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左曲轴箱与主脚架组装的外观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易于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配合附图说明如后首先,请先参阅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5,包括有车架51、 前轮52、座垫53、后轮54、外壳55、动力单元6及主脚架7。该车架51的前方枢设有转向把手511,该转向把手511的下方 接设有头管512,该头管512的下方枢设有前避震器513,该前避 震器513固设有前轮52,该头管512被外壳55所包覆。该车架51的上方设有可供驾驶人乘坐的座垫53,于座垫536的下方为一动力单元6,该动力单元6接设有后轮54。该外壳55包含有一位于摩托车5前方的前车体盖55a及车身 边盖55b,该前车体盖55a包括有前面板552、遮膝罩551,于遮膝 罩551下方连接有的脚踏板553, 一可与遮膝罩551相对应的中央 盖板554;该车身边盖55b为一对分别可盖住摩托车5左右车体的 左边盖555及右边盖556,该左、右边盖555、 556下方连接有边 条557、 558,在左、右边盖557、 558的尾端接设有后灯组56,另 在左右边盖555、 556的尾端上方设有后置物架57。再请参阅图4、 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动力单元6包括有引擎61及 传动箱64,其中,该引擎61前方具有右、左曲轴箱62、 63,该右 曲轴箱62外侧设有一外盖62',该外盖62'与左曲轴箱63前端的下 方各设有一枢接孔621、 631,请先参阅图4所示,该右曲轴箱62 外盖62'的枢接孔621具有一段差部6211及一螺纹段6212,该枢 接孔621的前方螺设有一挡体622,该挡体622前方延设有一凸块 6221,挡体622后方延设有补强部6222,该补强部6222上具有穿 孔6223,该穿孔6223恰对应枢接孔621,藉由该补强部6222来令 提升右曲轴箱62外盖62'的枢接孔621外周的刚性强度;本专利技术的 主脚架7对应于该右曲轴箱62处设有一凸片71、 一第一衬套712、 一第二衬套713及一螺固元件714,该凸片71上设有一穿孔711, 该第一衬套712具有一凸缘7121及一套筒部7122,该第一衬套712 的一套筒部7122穿套于枢接孔621内,该第一衬套712的一凸缘 7121则穿套于挡体622补强部6222的穿孔6223内,而第二衬套 713则套设于凸片71的穿孔711上,该第二衬套713同样具有一凸 缘7131及套筒部7132,其中,该第二衬套713的套筒部7132套 设于凸片71的穿孔711后,该第二衬套713的凸缘7131抵顶于挡 体622的补强部6222上;该螺固元件714可穿设过第二衬套713套筒部7132、挡体622补强部6222的穿孔6223及第一衬套712 套筒部7122后,再螺设于枢接孔621的螺纹段6212上。再请参阅图5所示,该左曲轴箱63的枢接孔631具有一段差 部6311及一螺纹段6312,该枢接孔631的前方螺设有一挡体632, 该挡体632前方延设有一凸块6321,挡体632后方延设有补强部 6232,该补强部6322上具有穿孔6323,该穿孔6323恰对应枢接 孔631,藉由该补强部6322来令提升左曲轴箱63的枢接孔631外 周的刚性强度,另该左曲轴箱63于该枢接孔631的上方设有一螺 孔633,该螺孔633上套设有一套筒634,该套筒634可供一螺栓 635穿设并锁设于螺孔633上,藉由该套筒634可增加该螺孔633 的强度,该螺栓635可供弹性元件725 —端的勾扣;本专利技术的主脚 架7对应于该左曲轴箱63处,设有一凸片72、 一第一衬套722、 一第二衬套723、 一螺固元件724及一弹性元件7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主脚架结构,该摩托车至少包括有: 一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包含有一引擎及一传动箱,该引擎具有左、右曲轴箱,该右曲轴箱上设有一外盖;以及 一主脚架,两侧设有凸片,该凸片上设有一穿孔,该主脚架上另设有一凸柱,该凸柱间勾设有一 弹性元件; 其特征在于:该右曲轴箱的外盖及左曲轴箱前端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枢接孔,该主脚架设有穿孔,藉由以螺固元件穿设主脚架的穿孔后来令主脚架枢设于枢接孔上,俾使该主脚架恰位于左、右曲轴箱的前端的两侧,且位于曲轴的下方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秀萍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