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后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5362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3:34
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出气锥组件、与所述出气锥组件相配合的外壳体组件以及若干催化剂组件。其中,所述出气锥组件包括出气锥以及与所述出气锥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腔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相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借助第一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所述催化剂组件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内壳体、封装在所述内壳体内的催化剂以及与所述内壳体相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借助第二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位于所述出气锥的外部,所述第二安装元件隐藏在所述出气锥内,以便于更换催化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处理的

技术介绍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装置(例如柴油机排气后处理装置)主要是用来处理或净化排气中有毒及有害物质的装置。排气中的毒害物质主要包含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针对不同毒害物质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及对应的处理功能模块。例如,现有技术中已经有采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颗粒捕集器(DPF)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等功能模块。然而,因为催化剂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其使用寿命一般都小于排气后处理装置中其他硬件的寿命。如果能够继续使用原先的大部分硬件,仅将催化剂设计为可更换的结构,则将大大降低维护成本。但是,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应用场所一般空间都有限制,催化剂整体更换一般都没有空间。另外,催化剂封装整体重量较重,整体更换需要特殊的维修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更换催化剂组件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出气锥组件、与所述出气锥组件相配合的外壳体组件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组件内的若干催化剂组件;其中,所述出气锥组件包括出气锥以及与所述出气锥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腔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相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借助第一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每一个催化剂组件均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内壳体、封装在所述内壳体内的催化剂以及与所述内壳体相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借助第二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位于所述出气锥的外部,所述第二安装元件隐藏在所述出气锥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部为第一法兰,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二法兰,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三法兰,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二安装元件为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位于所述第一螺栓的内侧。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之间的石墨垫片。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二法兰与所述第三法兰之间的石墨垫片。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催化剂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元件的一端为非锁扣端,所述非锁扣端与所述外壳体组件通过斜面相搭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催化剂组件底部的支撑环,所述催化剂组件包括与所述支撑环相配合的定位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环设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定位环设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抵压的第二倾斜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环焊接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定位环可拆卸地卡持在所述内壳体的底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竖直布置,所述出气锥组件位于所述外壳体组件的上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外壳焊接在一起的进气锥以及与所述进气锥相连的混合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将催化剂封装在内壳体内以形成一个组件,所述内壳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之中,可以对每一个催化剂组件进行单独更换。当需要更换催化剂时,先移除第一安装元件和出气锥,然后松掉第二安装元件,通过吊装工具将所述催化剂组件移出,如此设置,更换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排气后处理装置在安装时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部分剖视图。图8是图7中画圈A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7中画圈B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100,其包括出气锥组件1、与所述出气锥组件1相配合的外壳体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组件2内的催化剂组件3、与所述外壳体组件2焊接在一起的进气锥4以及与所述进气锥4相连的混合管5。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锥4与所述外壳体组件2焊接在一起,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在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中,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100用于大功率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系统中,例如船机等。所述出气锥组件1包括出气锥11以及与所述出气锥11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法兰12)。所述出气锥11设有排气出口111。所述第一法兰12焊接在所述出气锥11远离所述排气出口111的一端。所述外壳体组件2包括外壳21以及与所述外壳21相连接的第二安装部(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二法兰22)。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21设有若干收容腔20,用以收容若干催化剂组件3。每一个催化剂组件3收容于对应的收容腔20内。所述第二法兰22焊接在所述外壳21上。所述第一法兰12与所述第二法兰22借助第一安装元件(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若干第一螺栓23)进行装配。优选地,请参图3及图8所示,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100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一法兰12与所述第二法兰22之间的石墨垫片24,用以吸收焊接件所产生的公差。请参图4及图7所示,所述催化剂组件3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腔20内的内壳体31、封装在所述内壳体31内的催化剂32以及与所述内壳体32相连接的第三安装部(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三法兰33)。所述第二法兰22与所述第三法兰33借助第二安装元件(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若干第二螺栓34)进行装配。优选地,请参图4及图8所示,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100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二法兰22与所述第三法兰33之间的石墨垫片35,用以吸收焊接件所产生的公差。请参图7所示,安装之后,所述第一螺栓23位于所述出气锥11的外部,所述第二螺栓34位于所述第一螺栓23的内侧,所述第二螺栓34隐藏在所述出气锥11内。请参图7至图9所示,为了定位所述催化剂组件3,同时又利于安装,所述外壳体组件2设有位于所述催化剂组件3底部的支撑环26,所述催化剂组件3包括与所述支撑环26相配合的定位环36。所述支撑环26设有第一倾斜面261,所述定位环36设有与所述第一倾斜面261相抵压的第二倾斜面361。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环26焊接在所述外壳21内,所述定位环36可拆卸地卡持在所述内壳体31的底端。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催化剂组件3远离所述第二螺栓34的一端为非锁扣端,所述非锁扣端与所述外壳体组件2通过斜面相搭接,以实现较好的定位。所谓“非锁扣端”是指其并非通过锁扣结构(例如螺栓等)与所述外壳体组件2实现固定。本技术的支撑环26与定位环36的这种配合结构,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定位,而且利于更换所述催化剂组件3。请参图5及图6所示,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100在安装后竖直布置,所述出气锥组件1位于所述外壳体组件2的上端。经过处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气锥组件、与所述出气锥组件相配合的外壳体组件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组件内的若干催化剂组件;其中,所述出气锥组件包括出气锥以及与所述出气锥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腔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相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借助第一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每一个催化剂组件均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内壳体、封装在所述内壳体内的催化剂以及与所述内壳体相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借助第二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位于所述出气锥的外部,所述第二安装元件隐藏在所述出气锥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气锥组件、与所述出气锥组件相配合的外壳体组件以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组件内的若干催化剂组件;其中,所述出气锥组件包括出气锥以及与所述出气锥相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腔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相连接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借助第一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每一个催化剂组件均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内壳体、封装在所述内壳体内的催化剂以及与所述内壳体相连接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借助第二安装元件进行装配,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位于所述出气锥的外部,所述第二安装元件隐藏在所述出气锥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为第一法兰,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第二法兰,所述第三安装部为第三法兰,所述第一安装元件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二安装元件为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位于所述第一螺栓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一法兰与所述第二法兰之间的石墨垫片。
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林严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