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晓波专利>正文

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268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集中停放多辆自行车的塔式悬吊装置,包括一塔形框架;两分别位于框架内之相对两侧、竖立而彼此平行的长环形传动带,它两被一传动机构带动而同步同向各自环行移动;诸横架,它们沿传动带等距离间隔开地水平铰接于两传动带之相应相对边之间;以及诸悬挂组件,它们沿每个横架3接等间距并列设置于每一横架上,该组件还设有较盘及扣锁机构。该装置占地面积甚少而可方便、安全地存放大量自行车,极宜在大城市推广应用。(*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中停放多量自行车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它占地很小,存放安全,取车方便。随着城市中自行车不断增多,自行车的集中停放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此,国内外均提出并采用了一些集中停放自行车的办法,如将各车前轮依次卡在栅栏式立架的各栅栏中而平列停放;又如,将各车在前轮处将车悬吊在一钩上而离地平列停放。尽管后者占地面积略比前者小些,但这些办法的主要缺点均是占地较大,此外,因车辆间停放时相互间距一般较小,而不便于停车和取车,也不甚安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集中停放较多辆车、占地很小、存放安全、取车方便的集中停放多量自行车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它包括一塔形框架;两分别设置在框架之相对两侧、竖立而彼此平行的长环形传动带,它两被一传动机构带动而同步同向各自环形移动;诸横架,它们沿传动带等距离间隔开地水平铰接于两传动带之相应相对边之间;以及诸悬挂组件,它们沿每个横架按等间距并列设置于每一横架。具体说,上述传动机构包括一电机驱动减速器;至少一对分别啮合于上述两传动带之下部且共轴连接的下方传动轮,其中之一由上述减速器驱动;以及,和上述下方传动轮数量相等、分别啮合于上述两传动带之上部且共轴连接的上方传动轮。上述传动轮可为链轮,此时传动带可用链条;或为滑轮,则传动带采用缆绳。此外,上述悬挂组件可为一绞盘式悬挂装置,它包括一手摇可转动的绞盘及一制动绞盘用的手柄,在绞盘上绕有一缆绳,该绳一头悬吊一吊钩,另一头固定于绞盘。进一步说,上述悬挂组件还可包括一设置在绞盘旁的扣锁装置,用于扣锁被绞盘提起的吊钩。按照上述结构设计的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当自行车保管人按动电源开关以起动电机后,传动带就可按需将空位的横架移至框架底部的出入门附近,然后手摇绞盘放下吊钩(或直接向下拉带有弹簧的吊钩),将车前轮入钩,再可将扣锁装置的锁舌扣住吊钩以安全锁住自行车。此后又可将传动带启动将车提向上方。如此操作多次,可方便地将几十辆,乃至上百辆自行车存放在这样一个塔式装置内,十分安全。要取车时,则将车降至门口,只要接逆程序放下吊钩和脱开扣锁装置即可。所以,取车也比较方便。显而易见,该装置的最突出优点就是占地面积十分小却容车量较多。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其优点,下面以一最佳实施例为例并结合其附图作一详细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A用侧视图方式简要表示本实施例的主要组成及其结构原理;图1B为用同样两套本实施例所示装置组合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表示其中的每一横板与传动链条之铰接关系及各悬吊装置在每一横板上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绞盘式悬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为其中扣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所示之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结构原理如下一塔形框架1,用于在其内设置本装置之其它部分;两长环形传动带2,它两位于框架1内之相对两侧并竖立又彼此平行,并由一下述的传动机构带动而同步同向各自环行移动;一传动机构6,它包括一电机驱动减速器(图中未画出);至少一对(图中所示为两对)分别啮合于上述两传动带2之下部且共轴连接的下方传动轮63和62,其中下方传动轮63由上述减速器驱动;以及,至少一对(对数与下方传动轮相等)(图中所示为两对)分别啮合于上述两传动带2之上部且共轴连接的上方传动轮65。上述两种连接轴(图中则为四根)64可转动地支撑于上述框架1之相对两侧壁上,其中的上方和下方共四对传动轮65、62和63可为链轮,此时传动带2采用链条(见图2),或者,可为滑轮,此时的传动带2则采用缆绳(最好是扁缆绳)。显然,图1A表示出的四个传动轮只是位于框架1之一侧的,相对的另一侧也有相同之四传动轮,但起驱动作用的也唯独是其中一下方轮63,其它均为从动的;诸横架3,它们沿传动带2等距离间隔开地水平铰接于上述两传动带2之相应相对边之间,即如图1A所示,一传动带之左侧边与位于框架相对侧之另一传动带之左侧边之间铰接有诸横架3。右侧边情况也相同。显然,相邻两横架3之垂直间距不应小于普通自行车的长度。如图2所示,横架3之两端轴销31可自由转动地插在传动链2上之腰形连片21的圆孔中,以使横架3可绕其端轴销31之轴线自由摆动;以及诸悬挂组件4,它们沿每个横架3可按等间距固定并列设置于每个横架上(图2中代表性地画出2个),它们之间的间距基本等于普通自行车车把宽度,或者,可移动地设置于横架上。对于可移动式情况,上述每个悬挂组件4可做成两种结构方案其一,如图2所示,它包括一底板40,一一端固定于该底板上的拉簧401以及一连接于该拉簧401之另一端的吊钩41′。其中底板40可通过熟知的结构(如滑道,图中不再详细画出)沿横架3左右滑动并固定于一所需位置;其二,它可设计成一种绞盘式悬挂装置,如图3所示,它包括一底板40(它同样做成相对于横架3可左右滑动并固定在一所需位置);一绞盘43,沿其轴向一端部的外圆周边设有诸均布的棘齿44,绞盘上还设有一将它转动用的手柄46;一位于绞盘43旁的制动手柄45,其一端带有一靠一弹簧48与上述绞盘之棘齿44相啮合的棘爪451,其下端为板手452,其中弹簧48套在一固定于上述底板40上、制动手柄45可绕其摆动的轴销453;以及,一吊钩41,通过一绕于绞盘绳槽47上的扁缆绳49的一端将它悬吊,而另一端则固定于绞盘上。之所以将悬挂组件做成可移动式,其目的是可随意调节同一横架上两吊钩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于悬吊不同大小车(如儿童自行车及三轮式自行车)的需要。对于固定式情况,就无可滑动的底板40,其它各组件均直接设置于横架3上。此外,该悬挂组件4还可另设一位于上述绞盘旁的扣锁装置5,如图4所示,它包括一固定于上述底板40上的锁盒52;一在锁盒52中可来回滑动并其一端可伸出或缩进锁壳的锁舌53;以及一将锁舌53来回拨动用的拨块54。上述吊钩41之钩尖具有一弯折部411,锁舌53可扣住该弯折部。为确保扣锁可靠,上述锁盒52还具有为吊钩41,至少为吊钩的具有钩尖的一钩边导向的导向槽56。除上述外,前面提到的框架1其平行于横架的一面的底部可设一可供人与自行车出入的开口11,其上还设一可开关的门。在了解上述本技术的组成及结构之后,就不难理解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存车人将自行车自门口11推入框架1中,看车人按动启动钮,传动带2沿某一方向(如图1A中逆时针方向)徐徐环行,使下一个空闲横架3降下。此时,可将吊钩41′拉下,挂上车前轮,靠拉簧401将车提;或者,当使用绞盘装置时,可一手使制动手柄45脱开与绞盘43的啮合,另一手顺时针转动手柄46以将吊钩41下降到能方便挂钩时为止。此时可将车前轮上钩,松开制动手柄,再逆时针摇手柄46以将车提起,使车成图1A所示“直立”状态。当车被不断上提,吊钩41之弯折的钩尖越过锁舌53时,可拨动锁舌,以将钩子锁住。此时可松开手柄46,制动手柄45则自动制动住绞盘。再开动传动带,则自行车就平稳定被悬吊于框架中。如要取车,则按逆程序同样操作,将车安全取下。申请人提出可根据具体地点的情况稍加变动地使用上述结构的这种装置,如使用地点自行车流动量较大而且有较富裕空地供设置较大量存车装置,则可按图1B所示,将两座本技术的这种装置相对组合而成,这样,其中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塔式悬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塔形框架1;两分别位于所述框架1内之相对两侧、竖立而彼此平行的长环形传动带2,它两被一传动机构6带动而同步同向各自环行移动;诸横架3,它们沿所述传动带2等距离间隔开地水平铰接于所述两传动带2之相应相对边之间;以及,诸悬挂组件4,它们沿每个所述横架3按等间距并列设置于每一所述横架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徐晓波顾振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