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7044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1 2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接地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包括有与机车的车轴导电连接的导电体和用于固定所述导电体与车轴相对位置的安装座,所述导电体上有光滑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与碳刷装置的导电端头紧密贴合,所述导电端头与机车车体受电端导电连接。机车车体受电端的电流传递到导电端头上,由于导电端头与导电体的导电面紧密贴合,所以导电端头的电流传递到导电体上,然后再传递车轴上,实现机车车体的接地,在导电体上设置光滑的导电面,减小导电端头与导电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保证导电端头与导电体之间良好接触的同时,降低导电端头和导电体的磨损量,提高导电端头和导电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接地装置
,具体涉及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
技术介绍
接地装置广泛的运用于目前的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中,其作用是通过将机械设备或者电气设备接地,保证机械设备或者电气设备具有可靠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对于通常的机械设备或者电气设备而言,接地装置通常包括埋设与地下的接地电极和用于连接接地电极和设备的连接导体,在安装时,先将接地电极埋设于地下,然后通过连接导体分别与设备和接地电极焊接,使设备与接地电极之间导通即可。这种结构的接地装置对于静态设备而言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处于运动状态的设备而言却不再适用。比如电力机车,在机车运动过程中,上述接地装置就不在适用,原因在于机车位置的不断改变,不能够再采用上述这种各个部件之间相对位置固定的接地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前机车所采用的接地原理是,接地装置将电力机车由受电端导入的电流,经车轴、车轮、钢轨导入大地。但是,就机车结构而言,在机车运行过程中,车轴和车轮是不停的转动的,虽然车轴和车轮之间是可靠的电连接,但是车轴与机车车体之间却不是可靠的电连接结构,所以,如何将机车车体受电端导入的电流可靠的传递到旋转的车轴之上成为了目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接地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包括有与机车的车轴导电连接的导电体和用于固定所述导电体与车轴相对位置的安装座,所述导电体上有光滑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与碳刷装置的导电端头紧密贴合,所述导电端头与机车车体受电端导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碳刷装置之间为密封配合。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上具有与所述碳刷装置相配合的第一配合端,所述第一配合端与所述碳刷装置滑动配合。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配合端上设置有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对应的所述碳刷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中心轴线与车轴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第一凸起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凸起为环状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车轴的中心轴线重合。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车轴的适配器上,所述安装座上具有与所述适配器相配合的第二配合端,所述第二配合端上设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内壁与所述车轴适配器的外壁相配合。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将所述导电体包裹在内,所述导电面对应的所述安装座部分敞开使所述导电面暴露在所述安装座外部。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为一体式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的材料为高分子绝缘材料。作为优选,所述导电体的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所述安装座材料力学性能相配合。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机车车体受电端的电流传递到导电端头上,由于导电端头与导电体的导电面紧密贴合,所以导电端头的电流传递到导电体上,然后再传递车轴上,实现机车车体的接地;2、在导电体上设置光滑的导电面,减小导电端头与导电体之间的摩擦系数,保证导电端头与导电体之间良好接触的同时,降低导电端头和导电体的磨损量,提高导电端头和导电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机车接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为刷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B截面的剖视图;图5为摩擦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C截面的剖视图;图7为图5中D-D截面的剖视图;图8为导电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二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中E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第一崁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采用了本申请结构的机车接地装置,如图所示的一种机车接地装置,包括有与机车的车轴相对位置固定的摩擦盘I和与车体相对位置固定的碳刷装置2,所述碳刷装置2包括有与机车车体受电端导电连接的导电端头3,所述导电端头3与机车的车体受电端导电连接,所述摩擦盘I包括有与机车的车轴导电连接的导电体4和用于固定所述导电体4与车轴相对位置的安装座5,所述导电体4上有光滑的导电面6,所述导电面6与碳刷装置2的导电端头3紧密贴合。机车车体受电端的电流传递到导电端头3上,由于导电端头3与导电体4的导电面6紧密贴合,所以导电端头3的电流传递到导电体4上,然后再传递车轴上,实现机车车体的接地,由于机车在运行过程中,车轴处于转动状态,车轴带动摩擦盘I转动,所以,在导电体4上设置光滑的导电面6,减小导电端头3与导电体4之间的摩擦系数,保证导电端头3与导电体4之间良好接触的同时,降低导电端头3和导电体4的磨损量,提高导电端头3和导电体4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碳刷装置2之间为密封配合。避免其他杂物或水汽进入到碳刷装置2内,进而保证导电体4与导电端头3之间可靠的电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座5上具有与所述碳刷装置2相配合的第一配合端7,所述第一配合端7与所述碳刷装置2滑动配合。在机车运行时,安装座5不停的转动,而碳刷装置2却相对于车体是固定的,所以将安装座5与碳刷装置2之间设置为滑动配合,保证安装座5与碳刷装置2受到较小的摩擦力,保证摩擦盘I和碳刷装置2的可靠性。所述第一配合端7上设置有第一凸起8,与所述第一凸起8相对应的所述碳刷装置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起8相配合的第一凹槽9,所述第一凹槽9的中心轴线与车轴的中心轴线共线,所述第一凸起8嵌入所述第一凹槽9内。通过第一凸起8和第一凹槽9的配合,首先是实现了安装座5与碳刷装置2之间的滑动配合,即,当机车运行时,第一凸起8在第一凹槽9内滑动;同时,由于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并不平稳,当出现颠簸振动时,安装座5与碳刷装置2之间容易发生相对位置的错动,当错动位置过大时,导电体4与导电端头3之间脱离开,使接地装置失去导电能力;而当错动较小,并且反复出现时,即在振动过程中,使导电端头3与导电面6之间发生径向上的局部反复滑动,首先是增大了导电端头3与导电面6之间的磨损,同时还可能造成导电端头3与导电面6之间的暂时脱离而失去导电能力,所以在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凸起8与第一凹槽9的配合,使摩擦盘I与碳刷装置2之间在径向上的相对位置得到固定,进而避免了导电端头3与导电体4之间径向位置的窜动。所述第一凸起8为环状凸起,所述第一凸起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车轴的中心轴线重合。将第一凸起8设置为环状的凸起,增加第一凸起8与第一凹槽9之间的配合面,提高配合强度,避免第一凸起8由于强度小而损坏。所述安装座5设置在所述车轴的适配器10上,所述安装座5上具有与所述适配器10相配合的第二配合端11,所述第二配合端11上设置有第二凸起12,所述第二凸起12内壁与所述车轴适配器10的外壁相配合。由于适配器10与车轴之间为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通过设置第二凸起12,第二凸起12内壁与适配器10的外壁相配合,避免安装座5与车轴之间发生径向上的错动,进而进一步保证导电体4与车轴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所述安装座5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的安装座5,使得安装座5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机车接地装置的摩擦盘,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与机车的车轴导电连接的导电体和用于固定所述导电体与车轴相对位置的安装座,所述导电体上有光滑的导电面,所述导电面与碳刷装置的导电端头紧密贴合,所述导电端头与机车车体受电端导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光泽雷兵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城际轨道交通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