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5009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B柱加强板组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顶端与顶盖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所述侧围侧撑杆上端与侧围内板交接,交接角为β,所述的β角范围:30°≤β≤60°,侧围侧撑杆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α,所述的α角范围:30°≤α≤6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轿跑车侧面遇到碰撞时,B柱承担的能量减少,B柱的溃缩变形的量减少,所以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增大,车内的乘员的生存几率便会大大提高,同时轿跑车的侧面碰撞的星级评定成绩也会提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侧面的两处钣金结构,特别是公开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 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国内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占有国内外市场,各主机厂越来 越重视新开发车型的安全性。同时,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但很 多消费者认为只要具有安全气囊、ABS等安全配置,汽车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其实则不然, 对于汽车的安全,车身结构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侧面碰撞中起关键作用的B柱结构设 计又是重中之重。 一般普通的四门三厢车由于有包裹架的支撑,普通结构的B柱就能满足 碰撞要求,但对于两门掀背式跑车的新车型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 车门尺寸较大,这样侧面碰撞时的大部分外力就会落在B柱上;2. 该车没有包裹架的横向支撑,此项功用也落在了 B柱的设计上,因此该车对B柱安 全性能要求就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系数高、车厢结构 强化、生存空间大的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 B柱加强板组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顶 端与顶盖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所述侧围侧撑杆上端与侧围内板交接,交接角为e,所述的e角范围30°《e《6o° ,侧围侧撑杆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a,所述的a角范围30°《a《6(T 。所述侧围内板与顶盖横梁在顶盖横梁与B柱顶端连接处形成封闭的腔体,成为增强车身抗弯能力的结构。所述B柱的侧围侧撑杆的P交角为45。 , a交角为4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轿跑车侧面遇到碰撞时,B柱承担的能量减少,B柱的溃縮 变形的量减少,所以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增大,同时车内的乘员的生存几率便会大大 提高,同时轿跑车的侧面碰撞的星级评定成绩也会提高。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车身侧面碰撞传力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B柱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B柱与顶盖横梁位置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侧面碰撞传力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侧面碰撞传力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侧围内板与顶盖横梁连接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侧围内板与顶盖横梁连接处结构示意图。图中1、侧围内板;2、侧围侧撑杆;3、顶盖横梁。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2、图3、图5、图7,本技术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l、 B柱加强板等组 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l顶端与顶盖横 梁3连接,所述侧围内板1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2,所述侧围侧撑杆2上端与侧围内板i交接,交接角为e, e角范围为30。《e《6o° ,侧围侧撑杆2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a, a角的范围为3(T《cx《6(T 。所述侧围内板1与顶盖横 梁3在顶盖横梁3与B柱顶端连接处形成封闭的腔体,成为增强车身抗弯能力的结构。所 述侧围侧撑杆2的e交角为45。 , ci交角为45。。根据图1中所示箭头为车身受到碰撞时的传力方向,可以看出,侧面碰撞时的外力一 部分靠车身的溃缩来抵消,另一部分就要靠车身自身的刚度使它在外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来 抵消。图2中的侧围侧撑杆2、图3和图7中特殊结构的顶盖横梁3和侧围内板1就是本实 用新型为了增强车身整体刚性,抵御车辆侧面碰撞,确保乘客的车内生存空间而进行的创 造性设计。下面结合图1 图7对本技术的结构作用原理作进一步分析一.侧围侧撑杆分析图4、图5,可以看出现有技术的结构侧面碰撞时只能通过上下传力来消除碰撞的 能量,这样会造成B柱向车内方向的溃縮变形大,侵占了车内空间,这样车内乘员的生存 空间就会大大减少,降低了车内的乘员的生还几率。而本技术的结构在侧面碰撞时, 因为有了创新设计的侧围侧撑杆2, B柱上的碰撞的能量分成三部分传向车身,这样B柱承 担的能量减少了, B柱的溃缩变形量就会减少,所以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增大,同时 车内的乘员的生还几率也会大大提高。会更好的满足碰撞法规,提高侧面碰撞星级评定。 图5中侧围侧撑杆2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a ,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e的大小对侧围侧 撑杆2的支撑和传力作用有一定影响,因此为保证支撑和传力作用,角度的范围也有要求为30°《a《60° , 30°《0《60° ,其中a =45° 、 P =45°时,侧撑杆的作用最佳。 二.特殊结构的顶盖横梁和特殊结构的侧围内板在B柱处形成特殊的断面形式。分析图6和图7,可以看出现有技术车顶盖横梁3与侧围内板1在交接处没有形成封闭腔体,在顶盖横梁3与侧围内板1的搭接处是板材的简单叠加,抗弯能力较弱,不能将碰撞侧的能量传递到另外一侧车身,只能依靠碰撞侧B柱的溃縮变形来吸收能量,这样会造成B柱向车内方向的溃縮变形大,侵占了车内空间,这样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大大减少,降低了车内的乘员的生还几率。而本技术在车顶区域,全新设计的高强度顶盖横梁3与侧围内板1在交接处形成了封闭的腔体,增强了车身的抗弯能力,使车身不容易溃縮变形。在碰撞时,相同的溃縮变形量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能量可以通过侧围内板4直接传送到顶盖横梁3上传递到另一侧的车身。这样B柱承担的能量减少了, B柱的溃缩变形量就会减少,所以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增大,车内的乘员的生还几率也会大大提高。这样本技术也就会更好的满足碰撞法规,提高侧面碰撞星级评定。权利要求1.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B柱加强板组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顶端与顶盖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所述侧围侧撑杆上端与侧围内板交接,交接角为β,所述的β角范围30°≤β≤60°,侧围侧撑杆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α,所述的α角范围30°≤α≤60°。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跑车B柱侧面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内板与顶 盖横梁在顶端连接处形成封闭的腔体,成为增强车身抗弯能力的结构。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跑车B柱侧面碰撞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的侧围侧 撑杆的e交角为45。 , a交角为45。。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B柱加强板组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顶端与顶盖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所述侧围侧撑杆上端与侧围内板交接,交接角为β,所述的β角范围30°≤β≤60°,侧围侧撑杆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α,所述的α角范围30°≤α≤60°。本技术的优点是轿跑车侧面遇到碰撞时,B柱承担的能量减少,B柱的溃缩变形的量减少,所以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就会增大,车内的乘员的生存几率便会大大提高,同时轿跑车的侧面碰撞的星级评定成绩也会提高。文档编号B62D25/04GK201120907SQ20072014429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9日专利技术者刘志勇, 吴海霞, 尹长久 申请人: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轿跑车B柱侧碰加强结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B柱加强板组合成的B柱,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车身固定在车底盘上,侧围内板顶端与顶盖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下端与车身连接处的内侧面设有侧围侧撑杆,所述侧围侧撑杆上端与侧围内板交接,交接角为β,所述的β角范围:30°≤β≤60°,侧围侧撑杆下端与车身地板交接,交接角为α,所述的α角范围:30°≤α≤6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长久吴海霞刘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