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燏斌专利>正文

隧道施工用I型板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4932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4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隧道施工用I型板桩,其结构包括承重体4-1、板桩4-3、支撑横梁4-4,其中承重体4-1对称布置于支撑横梁4-4的两侧,其中板桩4-3布置在承重体4-1下端,I型板桩4的两端有拼接单元,I型板桩4与I型板桩4在拼接时,拼接单元与拼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区域4-8,该第一填充区域4-8内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优点:使用本申请可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在宽水域不影响航路通行;可以实现长距离、超长距离的隧道施工;开挖面积更加小,挖掘的土方量更少,对环境影响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可用于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属于隧道施工

技术介绍
现有隧道施工通常建造周期长,耗资巨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建造成本,改善施工环境,减少环境影响一直是隧道行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是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可缩短隧道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并且在宽水域不影响航路通行,解决了如何在浅水、陆地或中深水条件下建造隧道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结构包括承重体(4-1)、板粧(4-3)、支撑横梁(4-4),其中承重体(4-1)对称布置于支撑横梁(4-4)的两侧,其中板粧(4-3)布置在承重体(4-1)下端,I型板粧(4)的两端有拼接单元,I型板粧(4)与I型板粧在拼接时,拼接单元与拼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区域(4-8),该第一填充区域(4-8)内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用于隧道施工,可缩短隧道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在宽水域不影响航路通行;可以实现长距离、超长距离的隧道施工,开挖面积更加小,挖掘的土方量更少,对环境影响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围堰明挖法的堰体截面图。图2是移动式围堰明挖法在施工时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E-E的剖面图。图4是围成堰体后的俯视图。图5.1是围成堰体后的轴侧视图。图5.2是拔出拆除体2左端的I型板粧4后的状态示意图。图5.3是拔出拆除体2左端的B仿形端面隔断6b和II型板粧7后的状态示意图。图5.4是将B仿形端面隔断6b放入施工体后段1-1和施工体前段1_2之间的II型板粧7内,施工体后段1-1变成新的拆除体2的状态示意图。图5.5是建造体3的前端压入I型板粧4的状态示意图。图5.6是拔出建造体3与施工体前段1-2之间的II型板粧7内的A全端面隔断5a,原施工体前段1-2变成施工体后段1-1,原建造体3变成新施工体前段1_2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I型板粧主视图。图7是I型板粧俯视图。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I型板粧侧视图。图10是I型板粧轴侧视图。图11是I型板粧的受力图。图12是第一种拼接单元示意图。图13是第二种拼接单元示意图。图14是II型板粧的轴侧视图。图15是II型板粧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II型板粧的侧视图。图18是带有全端面隔断5或仿形端面隔断6的II型板粧的受力图。图19是带有全端面隔断5或仿形端面隔断6的II型板粧俯视图。图20是图1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带有全端面隔断5的II型板粧主视图。图22是带有仿形端面隔断6的II型板粧主视图。图23是全端面隔断5的主视图。图24是全端面隔断5的轴侧视图。图25是仿形端面隔断6的主视图。图26是全截面隔断5或仿形端面隔断6的仰视图。图27是图2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I是施工体、1-1是施工体后段、1~2是施工体前段、2是拆除体、3是建造体、4是I型板粧、4-1是承重体、4-2是辅助板粧、4-3是板粧、4-4是支撑横梁、4_5是行走轨道、4-6是铰接扣、4-7是安装槽、4-8是第一填充区域、4-9是铰接扣、5是全端面隔断、5_1是隔断、5-2是矩形体、5-3是第二填充区域、6是仿形端面隔断、6-1是隔断、6-2是矩形体、6_3是仿形边、7是II型板粧、8是侧隔断。【具体实施方式】如图6-10,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结构包括承重体4-1、板粧4-3、支撑横梁4-4,其中承重体4-1对称布置于支撑横梁4-4的两侧,其中板粧4-3布置在承重体4-1下端,I型板粧4的两端有拼接单元,I型板粧4与I型板粧4在拼接时,拼接单元与拼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区域4-8,该第一填充区域4-8内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所述I型板粧还包括辅助板粧4-2,该辅助板粧4-2安装在承重体4_1的下端。I型板粧还包括行走轨道4-5,该行走轨道4-5安装在承重体4_1顶部。所述支撑横梁4-4有两个,两个支撑横梁4-4之间有一安装槽4_7,安装槽4_7内可放置全端面隔断5或仿形端面隔断6。所述全端面隔断5,包括矩形体5-2、隔断5-1,其中隔断5_1安装在矩形体5_2的下部,所述全端面隔断5与I型板粧4在交接处各有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与连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填充区域5-3,所述第二填充区域5-3内可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所述仿形端面隔断6包括隔断6-1和矩形体6-2,隔断6_1的下部有仿形边6_3,所述仿形边6-3紧贴在隧道的两侧和顶部,该仿形端面隔断6与I型板粧4在交接处各有连接单元,该连接单元与连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填充区域5-3,所述第二填充区域5-3内可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用于移动式围堰明挖法对浅水和陆地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包括如下步骤: O围成堰体; 用于隧道施工所围成的堰体包括施工体1、拆除体2和建造体3,所述施工体I是隧道施工处的堰体,由侧隔断8、A全端面隔断5a (如图23、图24所示)和A仿形端面隔断6a(如图25所示)围成,所述拆除体2是拆除过程中的堰体,由施工体I左边的侧隔断8、A仿形端面隔断6a和B仿形端面隔断6b围成,所述建造体3是建造过程中的堰体,由施工体I右边的侧隔断8、A全端面隔断5a和B全端面隔断5b围成;所述施工体1、拆除体2和建造体3的两侧面是侧隔断8,所述施工体I与拆除体2之间是A仿形端面隔断6a,所述施工体I与建造体3之间是A全端面隔断5a,施工体I包括施工体后段1-1和施工体前段1_2,施工体后段1-1和施工体前段1-2之间是II型板粧7,所述侧隔断8由数个I型板粧4 (如图6、图7所示)和/或II型板粧7 (如图14、图15所示)拼接组成,所述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的数量根据实际施工的需要进行设置; 2)挖去施工体I内的泥土,建造隧道。本步骤优选方法是:挖去施工体I内的泥土,将在预制场浇筑好的隧道模块在已建成的隧道内运送到位,进行搭建隧道。3)拆除拆除体2: 为描述方便,假设建造体3不动,初始状态如图5.1所示;拔出拆除体2左端的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如图5.2所示;所述隧道建造到施工体前段1-2处后,将拆除体2左端的B仿形端面隔断6b拔出,如图5.3所示;并将B仿形端面隔断6b放入施工体后段1-1和施工体前段1-2之间的II型板粧7内,此时,施工体后段1-1变成新的拆除体2,如图5.4所示; 4)建造新建造体3: 为描述方便,假设拆除体2不动,初始状态如图5.4所示;在建造体3的前端压入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如图5.5所示;拔出建造体3与施工体前段1-2之间的II型板粧7内的A全端面隔断5a,此时,建造体3变成施工体前段1-2,原施工体前段1_2变成施工体后段1-1,如图5.6所示;将A全端面隔断5a和II型板粧7压入已压入I型板粧4的右端,形成新的建造体3,此时,A全端面隔断5a成为B全端面隔断5b,若新建造体3有水,则应排出建造体3内的水,如图5.1所示;完成建造体3的建造。5)重复所述步骤2)至步骤4),直至完成隧道施工。步骤3)中,拔出的I型板粧4可供建造所述建造体3使用,拔出的B仿形端面隔断6b可供形成新的拆除体2使用,拔出的II型板粧7可供建造所述建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隧道施工用I型板桩,其特征是包括承重体(4‑1)、板桩(4‑3)、支撑横梁(4‑4),其中承重体(4‑1)对称布置于支撑横梁(4‑4)的两侧,其中板桩(4‑3)布置在承重体(4‑1)下端,I型板桩(4)的两端有拼接单元,I型板桩(4)与I型板桩(4)在拼接时,拼接单元与拼接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填充区域(4‑8),该第一填充区域(4‑8)内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燏斌
申请(专利权)人:王燏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