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97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在车体后部的侧壁保持备用轮胎对应于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可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同时可将移动量设定为较大,提高对后方冲击时的冲击的吸收。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在车身内板(26)和车身外板之间夹设侧车架(34),从该侧车架朝向下方(箭头a1的方向)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35),在该支架的顶端部(36)固定杆(37),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中伸出,使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38)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箭头a2的方向)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箭头a3的方向)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其使备用轮胎沿车辆后部的车体侧壁竖立并加以保持。
技术介绍
使备用轮胎在车辆后部呈竖置状态配设的收纳部为众所知(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1359号(第8页、图4、图5))。以下,按照附图说明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图10(a)、(b)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结构的图,(b)为沿(a)的b-b线的截面图。以往的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为,在形成于车体101的后部的后备箱102上,备用轮胎103凭借凸缘104而垂直竖置,车体101(具有后挡泥板105)的侧板106上安装凸缘104,凸缘104上安装载荷传输件107,当从后方对后端板108发生冲击时,由于来自后方的冲击载荷A,载荷传输件107使备用轮胎103如箭头C所示旋转,这样可以确保后侧件109的压溃变形量。但是,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的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中,当受到后方冲击时,备用轮胎103如箭头C所示旋转时,由于轮胎受到侧板106的干扰,备用轮胎103的旋转易于受到限制,结果,后侧件109的压溃变形量变小,希望有对冲击的吸收更好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这样一种车辆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即,虽在车辆后部的侧壁上保持备用轮胎,当受后方冲击时应此冲击直接备用轮胎移动的同时,可将其移动量设定得较大,提高受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吸收。技术方案1中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车体后部的侧壁包括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在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之间夹设侧车架,从该侧车架朝向上方或下方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在该支架的顶端部固定杆,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车身内板伸出,使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技术方案2中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具有脆弱部。技术方案3中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通过点焊在至少一个部位被固定在车身内板上。技术方案1中的专利技术,从侧车架朝向上方或下方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在该支架的顶端部固定杆,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车身内板伸出,使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因此,虽在车辆后部的侧壁上保持备用轮胎,但仍具有如下优点当受后方冲击时,由此冲击可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另外,将备用轮胎的移动量设定成较大的同时,可提高受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吸收效果。技术方案2中的专利技术,由于支架在高度方向的中途具有脆弱部,当对顶端部施加载荷,以脆弱部为起点发生塑性变形,结果,可以以脆弱部为大致旋转中心使支架旋转。因此,有以下优点,即,当受后方冲击时,因此冲击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的同时,也可提高受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吸收效果。技术方案2中的专利技术,由于支架通过点焊至少一个部位固定在车身内板上,利用实施点焊而得到的支架与车身内板间的焊接部,通过令车身内板的焊接部的附近发生龟裂或破坏,有以下优点,即,当受后方冲击时,由此冲击直接使备用轮胎移动的同时,也可提高受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吸收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车辆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车辆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的主视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1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2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1作用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2作用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3作用图。图9是说明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具有的顶端部的其他方式的图。图10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基本构成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的阅读方向以图中标记的阅读方向为准。“前”、“后”、“左”、“右”、“上”、“下”遵循从驾驶者(目视前方的状态)看到的方向。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车辆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的立体图。备用轮胎收纳部11是通过在车辆12的后部13的侧壁14上竖立安装备用轮胎15而将其直接收纳在行李舱中的方式,备用轮胎15放在支撑部件17及车轮罩18上,以车轮压紧机构19固定。21为备用轮胎,22为适用于备用轮胎21的车轮,23为侧壁14的内衬,24为行李舱16的地板,25表示形成车辆12的后部13的车体后部。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车辆的备用轮胎收纳部的正面图,是拆卸内衬23(参照图1)和地板24(参照图1)后表示的图。车体后部25的侧壁14,是由车身内板64和车身外板27构成的,在车身内板26上形成车轮罩18。备用轮胎收纳部11具体构成包括支撑部件17、设于车轮罩18上的定位部31和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具有在车身内板26和车身外板27之间所设的侧车架34、固定在侧车架34和车身内板26上的支架35、安装在支架35上且可相对其装卸的车轮压紧机构19。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截面图,表示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的截面。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的结构具体为,在车身内板26和车身外板27之间夹设侧车架34,从该侧车架34朝向下方(箭头a1的方向)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35,在该支架35的顶端部36上固定杆37,并且使该杆37贯穿车身内板26并从车身内板26伸出距离Lr,使该伸出的杆37的前部38保持备用轮胎15。39表示车身内板26的外表面。并且,上述是将支架35朝向下方延伸设置,同样可以将支架35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在比杆37的位置靠下方处配置支架并朝上延伸设置。车轮压紧机构19由配合部件41和杆37构成,所述配合部件41配合在车轮22的中央,所述杆37通过配合部件41拧入支架35的顶端部36。距离Lr是安装备用轮胎15后产生的值,是从车身内板26到配合部件41的压紧部件53的距离。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的第1立体图,表示自行李舱16侧看到的状态。备用轮胎保持构造32为如下构造,即,车身内板26的外表面39与侧车架34之间加入支架35的第1固定部42,上述3张板材重叠,重叠的3张板材之间以焊接接合,同时,支架35的第2固定部43以及包含于第2固定部43的顶端部36以焊接固定于车身内板26的外表面39上。配合部件41为以下构造,即,圆锥状的突部44位于中央,并以比车轮22的中央孔稍小的直径形成,突缘45与突部44连接,并形成为使其能够压紧车轮22,此外,以比杆37稍大的直径于突部44上开设杆孔46。这样,配合部件41中,突部44的直径设定为比车轮22的中央孔稍小的值,当从后方发生冲击时的冲击便可靠地传递给杆37,在能够提高后方冲击时的冲击吸收的同时,可以可靠地确保车轮22的移动量。车身内板26具有第1开口部48和第2开口部51,所述第1开口部48开设在支架35的顶端部36所处的备用轮胎保持部47上,所述第2开口部51形成于第1开口部48的前部。并且,第1开口部48和第2开口部51的形状、间隔距离和数量为一示例,另外,也可以在第1开口部48与第2开口部51之间设置成形部(例如凹凸)。安装支架35的部位的形状为任意,例如,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部的备用轮胎保持构造,其特征在于,车体后部的侧壁包括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在车身内板和车身外板之间夹设侧车架,从该侧车架朝向上方或下方延伸设置悬臂状支架,在该支架的顶端部固定杆,并且使该杆贯穿上述车身内板并从车身内板伸出,使 该伸出的上述杆的前部保持备用轮胎,当从后方发生冲击,而在上述备用轮胎上作用向前的载荷时,上述支架进行摆动并发生塑性变形,杆随之将上述车身内板破坏掉来吸收冲击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岛一骑村井龙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