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1031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22:15
一种电感构造,包含有一芯柱体、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二线圈,该芯柱体一端设有一第一法兰,该芯柱体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法兰,该芯柱体上设有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法兰与该第二绕线部之间,该第二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法兰之间,该第一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第三电极,该第二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四电极、一第五电极和一第六电极,该第一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一导线组成及该第二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二导线所组成,利用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缠绕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的不同形式,进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达到减少等效并联电容值(Cp)而提升高频滤波能力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电感器,尤指一种能减少等效并联电容值(Cp)而提升高频滤波能力的响应的。
技术介绍
电感器(Inductor)为被动电子元件的一种,在电子产品中时常运用,其在电子电路里面具抗拒电流变化,从而以过滤电流杂讯、稳定电路中的电流值、降低电磁干扰(EMI)、功率转换等功能,但是目前电感器如为单一绕组的设置以对应现代化电子产品以达不到需求标准而不敷使用,从而演变出多绕组以及多绕组绕线方式的不同形式的电感器。对此,故揭露了一种「电感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其包含一芯柱体10、一第一线圈11、一第二线圈12,该芯柱体10两侧依序分别设有一第一电极101、一第二电极102、一第三电极103、一第四电极104、一第五电极105及一第六电极106,又该第一线圈11绕设于该芯柱体10上且是由至少两条导线所构成,且该第二线圈12绕设于该芯柱体10上且位于该第一线圈11外层而由至少两条导线所构成,该第一线圈11的同一侧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二电极102及该第三电极103,又该第一线圈11的同另一侧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106及该第五电极105,而该第二线圈12的同一侧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一电极101及该第三电极103,又该第二线圈12的同另一侧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106及该第四电极104,该第一线圈11绕设10匝,又该第二线圈12亦绕设10匝,以形成电感器的结构。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前述「电感结构」,此一技术方案虽可形成多接脚多用途的电感器,但是该第一线圈11与该第二线圈12以互相并联的方式绕设于该芯柱体10上而彼此接触,而接触面积大容易形成大的并联电容,故图2显示当「电感结构」运作于频率100KHz时,其并联等效电容值Cp为15.32pF,且并联等效电容值Cp愈小愈好,借以提升高频滤波响应。是故,如何针对上述而降低等效并联电容值,即为本案申请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的「电感结构」,仅利用两组各两条的线圈相互并联以绕设于芯柱体,容易造成等效并联电容值提高而降低高频滤波能力,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能减少等效并联电容值(Cp)而提升尚频滤波能力的响应的。为了达成以上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其包含:一芯柱体,于该芯柱体一端设有一第一法兰,且该芯柱体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法兰,而该芯柱体上设有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法兰与该第二绕线部之间,该第二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法兰之间,且该第一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第三电极,而该第二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四电极、一第五电极和一第六电极;一第一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一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绕线部上,又该第一线圈设有一第一绕线端、一第二绕线端、一第三绕线端与一第四绕线端,该第一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二电极,又该第二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三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四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五电极;以及一第二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二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二绕线部上而形成设有一第二线圈第一层、一第二线圈第二层与一第二线圈第三层,又该第二线圈第二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一层上,该第二线圈第三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二层上,又该第二线圈设有一第五绕线端、一第六绕线端、一第七绕线端与一第八绕线端,该第五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一电极,又该第六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七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八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四电极。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其包含:一芯柱体,于该芯柱体一端设有一第一法兰,且该芯柱体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法兰,而该芯柱体上设有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法兰与该第二绕线部之间,该第二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法兰之间,且该第一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第三电极,而该第二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四电极、一第五电极和一第六电极;一第一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一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一绕线部上而形成设有一第一线圈第一层、一第一线圈第二层与一第一线圈第三层,又该第一线圈第二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一线圈第一层上,该第一线圈第三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一线圈第二层上,又该第一线圈设有一第一绕线端、一第二绕线端、一第三绕线端与一第四绕线端,该第一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二电极,又该第二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三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四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五电极;以及一第二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二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二绕线部上而形成设有一第二线圈第一层、一第二线圈第二层与一第二线圈第三层,又该第二线圈第二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一层上,该第二线圈第三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二层上,又该第二线圈设有一第五绕线端、一第六绕线端、一第七绕线端与一第八绕线端,该第五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一电极,又该第六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七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八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四电极。借助本技术采用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一绕线部及该第二绕线部上的不同结构组合形式,进而使本技术可达到减少等效并联电容值(Cp)而提升尚频滤波能力的响应功效。【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侧视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等效并联电容值及其频率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线圈与绕线部侧视图(一)。图5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线圈与绕线部侧视图(二)。图6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等效并联电容值及其频率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线圈与绕线部侧视图(一)。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线圈与绕线部侧视图(二)。图10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整体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现有技术〕10 芯柱体101第一电极102第二电极103第三电极104第四电极105第五电极106第六电极11第一线圈12 第二线圈〔本技术〕20 芯柱体201第一法兰2011第一电极2012第二电极2013第三电极202第二法兰2021第四电极2022第五电极2023第六电极203第一绕线部204第二绕线部21第一线圈211第一导线2111第一绕线端2112第二绕线端2113第三绕线端2114第四绕线端2115第一线圈第三层2116第一线圈第二层2117第一线圈第一层22 第二线圈221第二导线2211第五绕线端2212第六绕线端2213第七绕线端2214第八绕线端2215第二线圈第三层2216第二线圈第二层2217第二线圈第一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技术的内容,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敬请参阅。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结构,其包含:一芯柱体20、一第一线圈21以及一第二线圈22。该芯柱体20 —端设有一第一法兰201,且该芯柱体20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法兰202,而该芯柱体20上设有一第一绕线部203与一第二绕线部204,该第一绕线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感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芯柱体,于该芯柱体一端设有一第一法兰,且该芯柱体另一端设有一第二法兰,而该芯柱体上设有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法兰与该第二绕线部之间,该第二绕线部相邻于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法兰之间,且该第一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和一第三电极,而该第二法兰的外围一侧面上设有依序排列的一第四电极、一第五电极和一第六电极;一第一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一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一绕线部与该第二绕线部上,又该第一线圈设有一第一绕线端、一第二绕线端、一第三绕线端与一第四绕线端,该第一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二电极,又该第二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三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四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五电极;以及一第二线圈,由至少两条第二导线所组成且均匀缠绕于该芯柱体的该第二绕线部上而形成设有一第二线圈第一层、一第二线圈第二层与一第二线圈第三层,又该第二线圈第二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一层上,该第二线圈第三层回绕堆叠于该第二线圈第二层上,又该第二线圈设有一第五绕线端、一第六绕线端、一第七绕线端与一第八绕线端,该第五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一电极,又该第六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三电极,该第七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六电极,又该第八绕线端电连接于该第四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谚杨祥忠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台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