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82124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2 01:18
一种电感结构,其包括一鼓型铁芯、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与一第四线圈,其中:该鼓型铁芯具有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该第一法兰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该第二法兰依序设有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与第七电极;该第一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三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三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及第七电极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即可确保后绕的线圈其头端与鼓型铁芯的端电极之间的压焊强度,避免后续绕线时,线圈与端电极之间容易因张力而脱落分离的缺失,进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达到大幅提高产品良率与可靠度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感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的线圈结构,依其用途差异,通常会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来储能的电感、可抑制高频杂讯的扼流圈(choke)以及作为变压器的绕组(winding)等等,请参阅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其由一鼓型铁芯10、一第一线圈21、一第二线圈22、第三线圈23以及一第四线圈24所构成,其中,该鼓型铁芯10包括位于中间的柱状部11与连接于柱状部11两端的第一法兰12及第二法兰13,该第一法兰12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121、第二电极122与第三电极123,该第二法兰13以相同的方向顺序依序设有第四电极131、第五电极132与第六电极133,该第一线圈21的起始端211与末端212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121与第五电极132,该第二线圈22的起始端221与末端222分别连接该第二电极122与第六电极133,该第三线圈23的起始端231与末端232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121与第四电极131,该第四线圈24的起始端241与末端242分别连接该第三电极123与第六电极133,此外,请再配合参阅图2所示,此种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在绕线时,先以第一线圈21及第二线圈22等两条线圈为一组绕设在该鼓型铁芯10的柱状部11上,形成位于内层的线圈,然后,再以第三线圈23及第四线圈24等两条线圈为一组绕设在该第一线圈21与第二线圈22的外围,形成位于外层的线圈。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前述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其第一线圈21的起始端211与第三线圈23的起始端231均连接到该第一电极121,且第三线圈23系于第一线圈21绕设完毕后才开始绕设,因而,当第三线圈23的起
始端231与第一电极121两者欲进行热压焊接结合时,此时,由于第一电极121上已压焊好的第一线圈21的起始端211仍具有一定厚度,故会对热压设备的压焊力道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导致第三线圈23的起始端231与第一电极121之间的结合强度不足,如此一来,请再配合参阅图3所示,当绕线设备转动该鼓型铁芯10进行绕线时,其对线圈形成的张力易使第三线圈23的起始端231与第一电极121分离,造成脱焊,进而降低制程或产品的良率,是故,如何针对上述缺失加以改进,即为本案申请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线圈结构,其不同组线圈的绕线起始端共同连接到鼓型铁芯的同一个端电极,造成后绕的线圈其起始端与端电极之间的焊接强度不足,甚至导致线圈脱离端电极,降低产品良率与可靠度,因此本技术目的在于发展一种可避免或减少线圈脱离端电极的电感结构。为达成以上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结构,其包括:一鼓型铁芯、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与一第四线圈,其中:该鼓型铁芯具有一位于中间的柱状部以及连接于该柱状部两端的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该第一法兰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该第二法兰依序设有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与第七电极;该第一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三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三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及第七电极相连接,该第四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相连接;其中,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两条线圈是成组并排绕设于该鼓型铁芯的柱状部上,并具有第一绕线圈数,该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两条线圈则成组并排绕设于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外围,并具有第二绕线圈数。其中该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与第七电极的设置方向顺序与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的设置方向顺序相同。其中该第一绕线圈数与第二绕线圈数相同。其中该第一绕线圈数与第二绕线圈数不同。借此,本技术即可确保后绕的线圈其头端与鼓型铁芯的端电极之间的压焊强度,避免后续绕线时,线圈与端电极之间容易因张力而脱落分离的缺失,进而使本技术可达到大幅提高产品良率与可靠度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线圈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线圈结构其位于内层的线圈的绕线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线圈结构易使后绕的线圈脱离端电极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其位于内层的线圈完成绕线后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其位于外层的线圈完成绕线后的俯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0 鼓型铁芯 11 柱状部12 第一法兰 121 第一电极122 第二电极 123 第三电极13 第二法兰 131 第四电极132 第五电极 133 第六电极21 第一线圈 211 起始端212 末端 22 第二线圈221 起始端 222 末端23 第三线圈 231 起始端232 末端 24 第四线圈241 起始端 242 末端〔本创技术〕3 鼓型铁芯 31 柱状部32 第一法兰 321 第一电极322 第二电极 323 第三电极324 第四电极 33 第二法兰331 第五电极 332 第六电极333 第七电极 4 第一线圈41 起始端 42 末端5 第二线圈 51 起始端52 末端 6 第三线圈61 起始端 62 末端7 第四线圈 71 起始端72 末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结构,其包括一鼓型铁芯3、一第一线圈4、一第二线圈5、一第三线圈6与一第四线圈7,其中:该鼓型铁芯3具有一位于中间的柱状部31以及连接于该柱状部31两端的第一法兰32与第二法兰33,该第一法兰32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第三电极323与第四电极324,该第二法兰33以相同的方向顺序依序设有第五电极331、第六电极332与第七电极333;该第一线圈4的起始端41及末端42分别与第二电极322及第六电极332相连接,该第二线圈5的起始端51及末端52分别与第三电极323及第六电极332相连接,该第三线圈6的起始端61及末端62分别与第一电极
321及第七电极333相连接,该第四线圈7的起始端71及末端72分别与第四电极324及第五电极331相连接;其中,请再配合参阅图5、图6所示,该第一线圈4与第二线圈5等两条线圈成组并排绕设于该鼓型铁芯3的柱状部31上,并具有第一绕线圈数,该第三线圈6与第四线圈7等两条线圈则成组并排绕设于该第一线圈4与第二线圈5的外围,并具有第二绕线圈数,也即,本技术的电感在进行绕线时,是由第一线圈4与第二线圈5先行绕设,完毕后,再由第三线圈6与第四线圈7进行绕设,借此,请再配合参阅图7所示,该第一线圈4与第二线圈5即形成位于内层的线圈,该第三线圈6与第四线圈7则形成位于外层的线圈,如此,本技术的四个线圈与鼓型铁芯3将可分别构成一独立的电感器,也即,本技术可以单一元件的结构制作出多达四个的电感,对于提高电路的元件密度及应用效益将可具有显著效果,此外,可以一提的是,依照产品的实际规格需求或差异(例如感值大小),该第一绕线圈数与第二绕线圈数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依需要自行加以调整变化;请再参阅图5与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电感中,虽然第一线圈4与第二线圈5有共同连接到鼓型铁芯3的同一个端电极(即第六电极332),然而,借助让第三线圈6的起始端61及第四线圈7的起始端71分别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鼓型铁芯、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与一第四线圈,其中:该鼓型铁芯具有一位于中间的柱状部以及连接于该柱状部两端的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该第一法兰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该第二法兰依序设有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与第七电极;该第一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三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三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及第七电极相连接,该第四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相连接;其中,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两条线圈是成组并排绕设于该鼓型铁芯的柱状部上,并具有第一绕线圈数,该第三线圈与第四线圈两条线圈则成组并排绕设于该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外围,并具有第二绕线圈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鼓型铁芯、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三线圈与一第四线圈,其中:该鼓型铁芯具有一位于中间的柱状部以及连接于该柱状部两端的第一法兰与第二法兰,该第一法兰上依序设有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该第二法兰依序设有第五电极、第六电极与第七电极;该第一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二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二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三电极及第六电极相连接,该第三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一电极及第七电极相连接,该第四线圈的起始端及末端分别与第四电极及第五电极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谚杨祥忠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台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