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震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1657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身一部分上并包括柱体和柱保持结构的转向柱,该柱保持结构包括安装部,并在车辆碰撞时乘员二次碰撞情况下可从所述部分分离以允许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离所述部分,所述部分设有保持部;及作为板件的冲击能吸收件,包括由弯曲部和从其各相对端延伸的两臂部组成的基本U形部,一个臂部包括端接于接合部中的端部,冲击能吸收件安装于安装部使得两臂部沿着与转向柱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使安装部沿板厚方向由两臂部夹在之间;冲击能吸收件在所述接合状态下在转向柱沿前进方向相对于所述部分移动期间由安装部的前端部变形,使得弯曲部的位置逐渐改变从而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在车辆上的吸震转向装置,它包括作为主要部件的 转向柱(转向管柱)并设置有在车辆碰撞时用于吸收车辆乘员(操作者或 驾驶员)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的冲击能吸收件。
技术介绍
该类型的转向装置被配置成在车辆乘员或搡作者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 下,该转向柱,例如利用连接在转向柱上的方向盘,可从车辆车身上分离 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向前方向)轴向移动,同时产生阻碍该转向柱移动 的力(即沖击能吸收载荷)。也就是说,设置冲击能吸收件来吸收由二次碰 撞产生的沖击能。更具体地说,当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时,冲击能 吸收件例如发生变形,以便产生引起沖击能吸收件变形的力作为沖击能吸 收载荷。JP-U-6-796卯和JP - Y2 - 6-45415 />开上述类型的转向装置的示 例。上述出版物中公开的车辆转向装置的两个示例使用称为能量吸收板 (沖击吸收板)的长金属板或长金属条作为冲击能吸收件。该能量吸收板 置于转向柱和车辆车身的一部分之间。更具体地说,JP-U-6-79690公开的 转向装置(下文中称为"笫一传统装置")设置有用于保持作为转向柱的主 要部分的柱体的柱保持结构(在该出版物中称为"柱支架")。该能量吸收 板具有基本为U形的能量吸收弯曲部形式的简单地容纳于形成在柱体和柱 保持结构之间的空间中的中间部。此外,该能量吸收板具有一个以焊接或 其它方式固定在柱体外周向表面上部的端部。另一方面,在JP-Y2-6-45415 (下文中称为"第二传统装置")公开的转向装置中,能量吸收板的一个端部固定在车辆车身的一部分上。
技术实现思路
在第 一传统装置中,能量吸收板需要牢固地以焊接或其它方式固定到 转向柱更准确地说是柱体的外周向表面的上部。该需要降低装配转向装置 的简易性。在第二传统装置中,能量吸收板需要在转向柱固定到车辆车身 上时紧固在车辆车身上。该需要增加相对于车辆车身装配转向装置的程序 的复杂性。虽然上述第一和第二传统装置具有那些缺点,但其它各种传统 转向装置也具有具体缺点。在这方面,需要克服传统转向装置的缺点的改 进方案以提供一种设置有冲击能吸收件的改进的转向装置。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传统装置结构进行改进的转向装 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可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的吸震转向 装置,它包括转向柱,该转向柱固定在车辆车身的一部分上,以使得车辆 碰撞时在车辆乘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该转向柱可从车辆车身分离并可 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且其中转向柱和车辆车身的上述部分中的一个包括 安装部,而转向柱和所述部分中的另一个包括保持部。吸震转向装置还包 括要安装在安装部上的沖击能吸收件,该沖击能吸收件包括可与 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并且冲击能吸收件可在转向柱沿车辆前进 方向移动同时接合部与保持部保持接合时变形,从而沖击能吸收 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本专利技术的吸震转向装置中,冲击能吸收件仅安装在 转向柱和车辆车身的相关部分中的一个上,以便转向装置可相对于车辆车 身很容易地装配。此外,冲击能吸收件不需要以焊接或其它方式固定在转 向柱和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一个上,以便冲击能吸收件可简单而经济地保持在适当位置中。此外,冲击能吸收件也不需要紧固到转向柱和车辆 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另一个上,以便转向柱可相对于车辆车身很容易地装 配。因而,该吸震转向装置在结构上改进传统装置的对应部分。应注意,上述吸震转向装置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本形式,本专利技术可以"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其它各种形式实施,这些形式分别具有各自的具体 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轴向横剖面侧浮见图2为图l所示吸震转向装置的平面图3为示出图l所示车身侧支架、分离式(断开式)支架、导向件、 能量吸j]緣及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轴向横剖面局部放大侧视图4为示出图3所示车身侧支架、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吸收板 及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平面图5为示出图1所示车身侧支架、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吸^im 及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局部剖开的局部放大正视图6为示出图3至图5所示车身侧支架、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 吸4饿及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后视图7为图1至图6所示导向件的方文大侧^见图8为图7所示导向件的平面图9为图7所示导向件的后视图10为示出图3所示导向件和能量吸i]緣之间关系的局部放大正视图11为示出图1至图IO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吸震转向装置的变型的轴 向才黄剖面局部侧浮见图12为示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轴向横剖 面局部侧浮见图13为图12所示三面夹的放大立体图14为示出图12所示第二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变型的轴向横剖面 局部侧^L图1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局部立体图16为图1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一变型的局部侧视图17A为图16所示导向件和保持带(紧固带)的放大立体图,而图 17B为图16所示分离式支架的局部立体图18为示出第三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二变型的局部立体图,其中 图16和17所示的导向件和紧固带彼此形成为一体;图19为示出图15所示第三实施例吸震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三变型的轴 向才黄剖面局部侧视图20为示出图15所示第三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四变型的轴向横 剖面局部侧视图2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局部立体简图2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23为示出图22所示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吸收板及其它部件 之间关系的轴向横剖面局部放大侧浮见图24为示出图23所示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吸纟^f反及其它部件 之间关系的平面图25为示出图24所示分离式支架的连通孔、导向件、能量吸收板及 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轴向横剖面局部放大正视图26为示出图22至图24所示第五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一变型的 对应于图23的轴向横剖面局部放大侧视图27为示出图26所示导向件的一对接合颚(接合颚爪)和一对接合 凸出部之间关系的轴向横剖面局部端视图28为示出第五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二变型的局部分解平面图, 其中导向件的一对接合凸出部与一对上部保持块形成为一体;图29为图28所示导向件的后视图30为示出图22至图24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三变型 的局部平面图3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构造的吸震转向装置的轴向横剖面侧 视图32为图31所示吸震转向装置的平面图33为示出图31所示车身侧支架、分离式支架、导向件、能量吸收 板及其它部件之间关系的局部剖开的局部放大后视图34为沿图33的线M-M的轴向^f黄剖面侧视图图35为图31至图34所示能量吸4緣的立体图36为示出图31至图35所示第六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一变型所 用的能量吸收板的局部立体图37为示出图31至图35所示第六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二变型所 用的车身侧支架的局部立体图38为示出图31至图35所示第六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三变型所 用的车身侧支架和能量吸4^1的局部立体图39为示出图31至图35所示第六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四变型所 用的能量吸收;f反的局部立体图40为示出图31至图35所示第六实施例吸震转向装置的第五变型所 用的车身侧支架和能量吸收板的局部立体图41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它包括:转向柱(5;301),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辆车身的一部分(31)上,并包括柱体(25;305)和柱保持结构(41;241;334),该柱保持结构用于保持所述柱体并被固定在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上,使得在车辆碰撞时在车辆乘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所述柱保持结构可从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上分离以允许所述转向柱沿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移动离开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所述柱保持结构包括安装部(45;611),而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设置有保持部(31a;131a;231a;342a;664);及要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71;171;271;273;274;275;372;610;710),该冲击能吸收件包括可与所述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71b;171b;271b;273Ab、273Bb;274b;372b;610b;710b),并且所述冲击能吸收件可在所述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同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保持部保持接合时变形,从而所述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所述吸震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冲击能吸收件是板,并包括由弯曲部(71a1)和从该弯曲部各相对端延伸的两臂部(71a2、71a3)组成的基本U形部分(71a),并且所述两臂部中的一个臂部(71a2)包括端接于所述接合部中的端部,所述冲击能吸收件被配置成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使得所述两臂部沿着与所述转向柱相对于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移动的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使得所述安装部沿所述冲击能吸收件的板的厚度方向由所述两臂部夹在之间;所述冲击能吸收件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保持部保持接合的状态下在所述转向柱沿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相对于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移动期间由所述安装部的前端部变形,使得所述冲击能吸收件中的所述弯曲部的位置逐渐改变,从而在所述冲击能吸收件的变形过程中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谦二星野茂吉野公则近藤英男中野淳一伊达宏昭中西仁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