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立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376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立柱的上部件具有大体U形形状的截面,并且包括至少在下部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在保持U形形状截面的同时,该上部件包括在下端的连接板。该下部件在比其上端更靠下的下其部处包括与连接板相对的安装板,并且该下部件包括在沿着车辆纵向的该安装板两端部的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在该连接板和安装板彼此邻接的状态下,该连接板和安装板被彼此焊接在一起,并且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或者该第一、第二侧壁和附着于该第一和第二侧壁的壁部件彼此连接在一起,并且该上部件和下部件彼此刚性地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车辆的立柱结构,其由压铸铝合金制造。技术背景在减少车辆的重量中,考虑到利用铝合金来形成构成车辆车身的部件。此外,当用铝合金制造车身时,考虑到使用压铸铝合金(diecast aluminum alloy),其用于要求强度的诸如C形立柱(后立柱)的特定 部件。另一方面,以上部连接于车顶侧杆(side roof rail),而下部延伸 到和后悬架横梁或侧梁(side still) —样靠下的方式,该C形立柱位于 车辆的后轮轴附近并且形成为竖直地长的和复杂的形状。由于此,在 形成压铸铝合金的C形立柱中,考虑到该C形立柱在其基本竖直中心, 例如,在对应于后轮室附近的位置处,被分成上部件和下部件,这样 划分的上部件和下部件用压铸铝合金形成,随后,该上部件和下部件 被彼此一体地连接在一起(例如,参照JP-A-2003-261072)。但是,由于在这种结构中,C形立柱被分成上部件和下部件,并 且仅仅通过沿着以上述方式分离该C形立柱的分开线焊接,将所述上 部件和下部件连接在一起,因此仍然留下问题,即该连接部分变成直 线的,并且不能得到足够的强度,特别是不能得到相对于车辆的横向 的刚度或者相对于扭矩的刚度。此外,不容易对准该连接部分,并且 当分别在上部件和下部件上形成的安装部分被彼此邻接而连接在一起 时,出现问题,即在制造相关的部件时产生的形状的变化不能被吸收。此外,在将C形立柱连接于车顶侧杆,并将该车顶侧杆连接于车顶弯梁时,同时为了将C形立柱和车顶弯梁固定在车顶侧杆,该C形 立柱的端部和该车顶弯梁的端部形成为扁平的,在该扁平部分处,容 易出现弯曲,并且为了确保所需要的刚度,需要增加板厚度,这导致 劳动时间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立柱,该立柱提供高刚度,而且, 即使通过连接上部件和下部件形成该车辆立柱,在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时,也便于该上部件与下部件对准。为了实现该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结构,包括立柱,该立柱为车辆的车身的一部分,该立柱包括由压铸铝合金 制造的上部件和下部件,其中该上部件具有大体U形形状的截面,并且包括至少在其下部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并且在保持u形形状的截面的同时,该上部件还包括在其下端的连接板,该下部件在比其上端更靠下的其下部处,包括与连接板相对的安 装板,并且该下部件包括在沿着车辆的纵向的该安装板两端部处的第 二侧壁,该第二侧壁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并且在该连接板和安装板彼此邻接的状态下,该连接板和安装板被彼 此焊接在一起,并且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或者该第一、第二侧壁 和附着于该第一和第二侧壁的壁部件彼此连接在一起,并且该上部件 和下部件彼此刚性地固定。该立柱可以包括C形立柱,其中上部件的上端连接于车顶侧杆。 该下部件的下部可以连接于侧梁。该上端可以具有凹槽。具有带角度的环形截面的车顶弯梁的端部 可以配合于该凹槽。该车顶弯梁的端部可以固定于该凹槽中。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的立柱结构的实施例的视图。 图2是示出C形立柱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C形立柱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C形立柱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C形立柱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C形立柱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C形立柱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C形立柱的竖直剖视图。图9是示出C形立柱的剖视图。图IO是示出C形立柱的上部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将C形立柱作为例子,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 辆立柱结构的实施例。图1示出包括C形立柱的汽车(车辆)的车身 骨架结构的一部分。应当指出,在下面的描述中,前部(前'侧)、后 部(后侧)和从左到右的宽度或横向是根据汽车的行驶方向来定义的, 并且朝着汽车横向中心指向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内方向(里面),而从 汽车的中心朝着横向延伸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外方向(外面)。此外,重力作用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下的方向(下侧),而与重力作用的方向 相反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上的方向(上侧)。在附图中,箭头X、 Y和Z 表示三个相互成直角的方向,箭头X表示车身的前面,箭头Y表示沿 着横向看时车身的左手侧,而箭头Z表示车身的向上方向。此外,在 下面的描述中,将不全部描述横向对称结构,而只是描述多个构成部 件或描述所需要的部件。C形立柱IO是设置在车辆后轮附近的结构件,并且在其上部连接 于车顶侧杆14,而在其下部连接于后侧梁15和侧梁16。该C形立柱 10成对地设置在车辆左手侧和右手侧,并且在该左和右C形立柱之间,车顶弯梁17安装在上部,同时后横梁19设置在下部。如图2所示,该C形立柱10由上部件18和下部件20构成。该上 部件18是从该C形立柱10的上端向下延伸到该C形立柱10的高度的 大体中心附近的部件,而该下部件20是从该C形立柱10的高度的大 体中心附近延伸到该C形立柱10的下端的部件。该上部件18和下部 件20的任何一个均通过例如拉模铸造(die-cast)而形成。该上部件18在上部具有T形形状的安装部分22,并且柱状支撑 部分24从该安装部分22向下延伸,近侧安装部分26设置在该支撑部 分24的下部。该安装部分22具有以钩在车顶侧杆14的上表面的这种 方式而基本水平地延伸的上板25,并且配合该车顶弯梁17的截面的凹 槽27形成在该上板25的中心。该支撑部分24大体形成为直线,并且 具有U形形状截面的伸出部分28以沿着该支撑部分24的纵向延伸的 这种方式横向中心地形成在该支撑部分24上。所述近侧安装部分26被形成为从该支撑部分24连续向下扩展成 三角形的形状,而且因而以向外伸出的这种方式(车辆的外面。这对 于下面的描述是正确的)大大地弯曲。当从该图的F1所表示的位置观 察沿着基本水平的平面所截取的,或确切地说,沿着垂直于该上部件 18的纵向的平面所截取的截面时,该近端安装部分26基本上形成为具 有左和右侧壁30的U形形状的截面,如图6所示。此外,从支撑部分 24延续的肋32以沿着纵向延伸的这种方式中心地设置在该近端安装部 分26中。图3示出具有上部件18的C形立柱,该上部件18被示为从 其后侧观察或从与图2相反的方向观察,在图2中,该上部件被示作 从其前面观察。如图3所示,凸缘33以位于在侧壁30两侧上的方式,被进一步 设置在近侧安装部分26上,而肋31以基本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该近侧安装部分26的内侧,连接板34形成在该近侧安装部分26的下端,以便连接于该下部件20。该下部件20是基本上对应于车辆的后轮室的前半部分的部件,并 且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该下部件20的上部的顶板36、连接于该顶板 36的内边缘的侧板38、从该顶板36的前端部分向下延伸的倾斜部件 40,以及从该倾斜部件40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侧延伸部件42。用于安装后悬架的近侧部件43设置在该顶板36的后面,并且如 图2所示,平行于顶板36延伸的安装板44以从该侧板38延伸的方式 设置在该顶板36的下面。而且,侧壁45以用通过该安装板44的端部 向下延伸的方式,分别竖直地设置在顶板36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顶 板36和安装板44的外边缘以基本上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的方式形成。 而且,安装板44的外边缘以与该连接板34的边缘邻接的方式形成。凸缘41以沿着倾斜部件40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该倾斜部件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立柱结构,包括:立柱,该立柱为车辆的车身的一部分,该立柱包括由压铸铝合金制造的上部件和下部件,其中该上部件具有大体U形形状的截面,并且包括至少在其下部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并且在保持U形形状的截面的同时,该上部件还包括在其下端的连接板,该下部件在比其上端更靠下的其下部处,包括与连接板相对的安装板,并且该下部件包括在沿着车辆的纵向的该安装板两端部处的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基本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并且在该连接板和安装板彼此邻接的状态下,该连接板和安装板被彼此焊接在一起,并且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或者该第一、第二侧壁和附着于该第一和第二侧壁的壁部件彼此连接在一起,并且该上部件和下部件彼此刚性地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拓生中川速水柳濑纯一清野裕之伊藤秀树藤井康司柳本哲史小野寺真人天野文谷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阿雷斯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