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10977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7 11:30
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和位于定模外侧的底模,底模与定模之间设置贯通铸造型腔的浇注流道;定模与底模之间设置有拉板,定模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容纳拉板的凹腔,拉板的内侧贴合在凹腔的腔底壁上,而拉板的外侧面贴合在底模的内侧面上,浇注流道从拉板的外侧面开始穿过拉板、凹腔的腔底壁连通到铸造型腔;底模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浇注流道相连通的进料流道,至少部分进料流道贴合在拉板的外侧面上;在底模的内侧还设置有能够伸缩移动的限位钉,拉板设置在限位钉的头部。这样进料流道与浇注流道内的余料交界面位于拉板的外侧面上,拉板能够直接对位于交界面的余料施加作用力从而能够非常容易地把浇注流道和进料流道内的余料拉断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造模具,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所述铸造模具采用三板模结构,在顶出所述铸造毛坯前能够先把进料流道中的余料予以拉断并自动落料。
技术介绍
    流道中的余料是产品成型后,残留在流道腔内的溶液原材料冷凝后形成的废料。传统去除余料的方法是把产品顶出模具后通过人手操作逐一除掉余料。而此时流道中的余料温度一般比较高,如果通过人手直接接触去料是一件非常危险和费力的事,后来为了减少人手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便出现了具有自动断流道装置的模具,目前自动断流道装置一般多用于塑胶模具,按照产品的特点可以采用二板模具,或者三板模具。针对自动断流道的三板模具,在塑胶模具领域使用比较普通,例如在2012年11月17日提出申请,专利号为“201210490353.5”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细水口注塑模具安全脱料头机构”,包括定模01、型腔板4以及设置在所述型腔板4后侧的拉料块1,在所述型腔板4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型腔41,在所述型腔板4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与拉料块1“T”形状配合且滑动配合的凹槽42,所述拉料块1能够沉入到所述凹槽42内,在所述型腔板4的前端面还设置有与型腔41底部相通的细水口43、以及勾拉导杆5配合的导杆孔45。在所述型腔板4的后侧还设置有浇口板3,所述浇口板3的中心设置有浇口31,在所述浇口板3的后端面设置有与所述浇口31相连通的分流道32。这样,开模时由拉料块1 将细水口43中余料与产品拉断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专利201210490353.5披露的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分流道32和浇口31都是设置在所述浇口板3上,细水口43设置在所述型腔板4上,产品成型后,残留在所述分流道32、浇口31和细水口43内的余料将骑在所述拉料块1上,当开模时,所述拉料块1能够拉扯所述分流道32和浇口31内的余料,所述分流道32和浇口31内的余料拉扯所述细水口料头43使所述细水口料头43与产品断裂,为此断裂区域设置在所述细水口料头43与产品的交界处。也就是说所述拉料块1并不能直接对所述断裂区域施加作用力导致传递到所述断裂区域的作用力非常小,这种结构并不适用于铸造模具上用于拉断金属压制件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余料。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对自动先断流道机构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拉断铸造模具在制造产品过程中形成的余料。另外还对锁模机构进行改进,增大对所述动模与所述定模之间的锁模力。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包括动模、与所述动模匹配组合形成铸造型腔的定模以及能够锁合所述动模和定模的锁模机构;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还设置有底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模与所述定模之间设置贯通铸造型腔的浇注流道;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底模之间还设置有拉板,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拉板的凹腔,所述拉板的内侧贴合在所述凹腔的腔底壁上,而所述拉板的外侧面贴合在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所述浇注流道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开始穿过所述拉板、所述凹腔的腔底壁连通到所述铸造型腔;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浇注流道相连通的进料流道,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料流道贴合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在所述底模的内侧还设置有能够伸缩移动的限位钉,所述拉板设置在所述限位钉的头部。其中,所述外侧与所述内侧是相对的方位名称,具体说靠近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的铸造型腔的一侧为内侧,相反地,远离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的铸造型腔的一侧为外侧。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拉板的凹腔,所述拉板的内侧贴合在所述凹腔的腔底壁上,为此,所述凹腔能够收容所述拉板,从而能够缩小所述铸造模具的体积。2.由于所述浇注流道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开始穿过所述拉板、所述凹腔的腔底壁连通到所述铸造型腔,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浇注流道相连通的进料流道,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料流道贴合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为此,形成于所述进料流道内的余料将骑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而且所述进料流道内的余料与所述浇注流道内的余料的交界面也位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驱动所述拉板往外移动时,所述拉板能够直接对位于所述交界面的余料施加作用力,从而能够非常容易地把所述浇注流道和进料流道内的余料拉断分离。这样,所述拉板能够直接对所述浇注流道和进料流道内的余料的断裂区施加作用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位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的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小于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到所述铸造型腔路段的所述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这样,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处形成最小横截面积的浇注流道,也就是说,所述浇注流道内的余料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处,也就是所述所述浇注流道和所述进料流道的交界处形成薄弱区,当所述拉板往外侧拉扯时,能够非常轻易地把所述进料流道内的余料与所述浇注流道内的余料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处拉断分离。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到所述铸造型腔路段的所述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这样,越靠近铸造型腔,所述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越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定模与所述底模之间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限制它们之间的最大分离行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锁模机构包括钩臂体,所述钩臂体的尾端部铰接在动模上,而首端部呈钩状并能够锁合所述定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具上的收紧装置,所述收紧装置能够收紧所述钩臂体的首端部。这样,由于所述收紧装置对所述钩臂体所施加的收紧力是作用在所述钩臂体的首端部而离所述钩臂体的铰接点比较远,从而具有非常大的锁紧力矩,有效保证所述动模和定模之间的锁模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收紧装置包括横跨于所述动模和定模外侧的横臂体,所述横臂体的尾端固定在所述动模上,而在所述横臂体的首端部和所述钩臂体的首端部之间设置有弹簧。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横臂体的首端部和所述钩臂体的首端部之间设置有定位螺杆,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定位螺杆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模上设置有随所述底模移动的解锁臂体,所述解锁臂体的尾端部设置在所述底模上,而所述解锁臂体的首端部设置有凸台;在所述钩臂体的首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凸台配合工作的销柱。这样,当所述解锁臂体随所述底模移动合理位移后,所述凸台会顶压到所述销柱上从而驱动所述钩臂体往外翻转远离所述定模,进而解除对所述定模的锁定。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底模上设置有能够伸缩移动的冲头,所述冲头对应于所述拉板的外侧位置。这样,借助所述冲头顶推已经被拉断的余料,从而把所述余料从所述拉板上顶落,完成自动落料。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在所述定模和底模的外侧横跨设置的限位臂体,所述限位臂体的尾端部设置在所述底模上,所述限位臂体的首端部位置设置有长形通孔;在所述定模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穿套在所述长形通孔中。由于本专利技术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中。附图说明    图1  是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模具处于合模状态;图2  是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包括动模、与所述动模匹配组合形成铸造型腔的定模以及能够锁合所述动模和定模的锁模机构;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还设置有底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模与所述定模之间设置贯通铸造型腔的浇注流道;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底模之间还设置有拉板,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拉板的凹腔,所述拉板的内侧贴合在所述凹腔的腔底壁上,而所述拉板的外侧面贴合在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所述浇注流道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开始穿过所述拉板、所述凹腔的腔底壁连通到所述铸造型腔;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浇注流道相连通的进料流道,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料流道贴合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在所述底模的内侧还设置有能够伸缩移动的限位钉,所述拉板设置在所述限位钉的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包括动模、与所述动模匹配组合形成铸造型腔的定模以及能够锁合所述动模和定模的锁模机构;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还设置有底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模与所述定模之间设置贯通铸造型腔的浇注流道;在所述定模与所述底模之间还设置有拉板,在所述定模的外侧设置有能够容纳所述拉板的凹腔,所述拉板的内侧贴合在所述凹腔的腔底壁上,而所述拉板的外侧面贴合在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所述浇注流道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开始穿过所述拉板、所述凹腔的腔底壁连通到所述铸造型腔;所述底模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浇注流道相连通的进料流道,至少部分的所述进料流道贴合在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上;在所述底模的内侧还设置有能够伸缩移动的限位钉,所述拉板设置在所述限位钉的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的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小于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到所述铸造型腔路段的所述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拉板的外侧面位置到所述铸造型腔路段的所述浇注流道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与所述底模之间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限制它们之间的最大分离行程。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动先断流道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伟文陈庆勋尹之华陈永剑黄毅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奔达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