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的座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134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车的座位,用保持部件经过由长孔与销子组合而成的连结装置而保持靠背部芯材。当靠背部芯材完全躺倒时,销子位于长孔的端部,使靠背部芯材向其下方一侧移动,与控制部件可转动地连结的头部防护部芯材则由于靠背部芯材的移动而强制性地立起。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靠背部处于较直立状态时,头部防护部与靠背部实质上处于同一平面,在靠背部完全躺倒时,头部防护部即从靠背部的上方端部立起。(*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婴儿车的座位,特别涉及一种在靠背部完全躺倒时即成为小床状的座位。婴儿车的座位大多是椅子式的,具有座部和靠背部。这种座位的靠背部大多可变更倾斜角度。至于这种靠背部的倾斜角度变更范围,最理想的设计是使靠背部可躺倒至使座位成小床状。根据婴儿车的有关安全标准,可变成小床状的座位有义务加装头部防护部。头部防护部设置在乘坐婴儿车的婴幼儿头顶对面,可防止婴幼儿的头部从小床状座位越过、甚至从头部滑落。上述的头部防护部只有在座位变成小床状时才是必要的。因而,为了使婴幼儿乘坐舒适,当靠背部处于较直立的状态时,婴幼儿的头顶上方最好没有头部防护部存在。因而,最好是在靠背部处于较直立的状态时,头部防护部与靠背部实质上处于同一平面,而只有当靠背部躺倒成小床状时,头部防护部才立于婴幼儿的头顶对面。在例如本申请人的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告1983—33149号公报(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1982—95255号公报)中就记载了可满足上述要求的婴儿车的座位。采用这类传统技术时,为了控制头部防护部的姿态,要使用刚性的联接杆,该联接杆的变位量受凸轮装置的控制,该凸轮装置具有导孔与容纳于其中并可在其中移动的导销的组合。然而,上述具有导孔与导销之组合的凸轮装置的尺寸要求较高,譬如,如果导孔的加工精度或凸轮装置的组装精度不良,则联接杆不能按要求变位,结果,头部防护部可能无法按要求动作。另外,上述座位所具备的座部、靠背部和头部防护部分别用具有较高刚性的材料构成的板状座部芯材、靠背部芯材及头部防护部芯材来维持各自的形状。而且这些座部芯材、靠背部材及头部防护部芯材都用可挠性蒙皮覆盖。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婴儿车不能进行宽度方向的折叠,而若是能够进行宽度方向折叠的婴儿车,则为了进行这种宽度方向的折叠,上述座部芯材、靠背部芯材及头部防护部芯材要分别用被平行于婴儿车侧面至少1根分割线分割而成的多块座板、靠背板和头部防护板构成。上述座部芯材、靠背部芯材和头部防护部芯材的分割构造虽然对于婴儿车在宽度方向的折叠是必要的,但也会导致以下不便。即,在婴儿车的打开状态下,当婴幼儿乘坐在座位上时,由于婴幼儿的体重,会使座部芯材、靠背部芯材及头部防护部芯材沿分割线而弯折,使座位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下陷。特别是靠背部,当其处于完全躺倒状态时,与其较为直立的状态相比,婴幼儿更多的体重是施加于靠背部。结果,在靠背部完全躺倒时,上述的下陷问题就格外明显。为了在产生上述下陷问题时尽可能减少对婴幼儿的影响,一个有效方法是将座部芯材和靠背部芯材用至少2根与该婴儿车平行的分割线分割成3块座板和3块靠背板。这是因为中央的座板和中央的靠背板位于婴幼儿身体宽度方向的中央,故至少可在婴幼儿身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抑制下陷发生。另外,为了解决下陷问题,又提出在上述的3块座板中的相邻座板相互间以及3块靠背板中的相邻靠背板相互间分别采用积极的铰链接合。当3块座板中的相邻座板相互间以及3块靠背板中的相邻靠背板相互间分别进行铰链接合时,最好是随着婴儿车在宽度方向的折叠动作,座部芯材及靠背部芯材分别向上方和前方弯折,而不是向下方弯折。这是因为,由于禁止了座部芯材和靠背部芯材分别向下方和后方的弯折,可以抑制上述下陷的发生。当将可在宽度方向折叠的婴儿车进行折叠时,通常也进行婴儿车的前后方向折叠。在这种场合,座部芯材和靠背部芯材进行使座部芯材的上面与靠背部芯材的前面互相接近的转动。然而,在座部芯材和靠背部芯材随着婴儿车的这种折叠动作而向上方和前方弯折的同时,当座部芯材和靠背部芯材进行使座部芯材与靠背部芯材互相接近的转动时,座部芯材与靠背部芯材会互相干扰,有时会妨碍婴儿车折叠动作的顺利进行。鉴于上述实情,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可靠地使头部防护部动作的婴儿车的座位。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轻上述靠背部下陷问题的婴儿车的座位。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改良、使为维持座位形状而设的座部芯材与靠背部芯材不会妨碍婴儿车折叠动作的婴儿车的座位。本专利技术婴儿车的座位的技术方案是,倾斜固定装置具有可以以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且可以多种角度进行固定的靠背部保持部件,且其转动中心位于与靠背部转动中心不同的固定位置。上述靠背保持部件经过由向靠背部延伸方向延伸的长孔和可移动地容纳于长孔内的销子组合而成的连结装置而与靠背部连结,同时靠背部可向其延伸方向移动。在靠背部处于较为直立的状态下改变倾斜角度时,由于销子在长孔内移动,靠背保持部件的动作不传递给靠背部,而在靠背部处于完全躺倒的状态下,由于销子位于长孔的端部,靠背保持部件的动作便传递给靠背部,由此而使靠背部向其下方一侧移动。另外,控制装置具有可以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控制部件,且其转动中心位于比靠背保持部件转动中心更靠后方的固定位置。上述控制部件可转动地与头部防护部连结,头部防护部与控制部件间的连结点位于比头部防护部与靠背部间的连结点更靠近靠背部一侧的背面一侧。如上所述,靠背部可向其延伸方向移动。另外,头部防护部与控制部件间的连结点位于比头部防护部与靠背部间的连结点更靠近靠背部一侧的背面一侧。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把头部防护部与控制部件间的连结点置于固定位置,而使靠背部向其下方端部一侧移动,则头部防护部即转动着从靠背部的上方端部立起。靠背部这样相对头部防护部与控制部件间的连结点而向下方端部一侧移动,就是要使靠背部处于完全躺倒的状态。即,这时,由于销子位于长孔的端部,靠背保持部件的动作传递给靠背部,使靠背部向其下方端部一侧移动。而且,这时由于头部防护部和控制部件间的连结点实质上保持在固定位置,故如前所述,头部防护部转动着从靠背部的上方端部立起。另外,当靠背部在比较直立的状态下改变倾斜角度时,靠背保持部件的倾斜角度也随之改变,在靠背部和靠背保持部件间的连结位置即发生错位。而该错位由于销子在长孔内的移动而被吸收,且如上所述,靠背保持部件的动作不传递给靠背部。这样,一旦靠背保持部件的动作不传递给靠背部,也就不会对头部防护部施加动作,因而,头部防护部继续保持与靠背部实质上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婴儿车的座位,当在靠背部处于比较直立的状态下改变倾斜角度时,头部防护部继续保持实与靠背部实质上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而在靠背部完全躺倒时,头部防护部被强制地从靠背部的上方端部一侧立起。因而,头部防护部只在必须发挥其本来作用的场合才发挥其作用,故当靠背部处于比较直立的状态时,头部防护部不会覆盖在婴幼儿的头顶上方,从而不会给婴幼儿带来不适感,而且,在变成小床状时,头部防护部立于婴幼儿的头顶对面,从而可提高安全性。另外,如上所述,对头部防护部提供理想动作的装置没有采用对加工精度或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的凸轮装置,故容易设计、且加工或装配的误差允许范围较大。本专利技术婴儿车的座位的又一技术方案是,多块靠背板相互之间及多块头部防护板相互之间分别在背面用铰链接合。而各块靠背板与各头部防护板之间分别在正面用铰链接合。在本专利技术中,多块靠背板和多块头部防护板不是分别在靠背部和头部防护部简单排列,而是相互间用铰链接合。结果,当各块靠背板和各块头部防护板相对相邻的靠背板或头部防护板转动时,即对相邻板块的动作形成限制。因此,当靠背部完全躺倒、头部防护部从靠背部的上方端部立起时,头部防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的座位,其特征在于,具有座部(3)、可从所述座部(3)的后方端部立起且可变更倾斜角度的靠背部(4)、可转动地与所述靠背部(4)的上方端部连结的头部防护部(5),当所述靠背部(4)处于较为直立的状态时,所述靠背部(4)与 所述头部防护部(5)实质上处于同一平面,而当所述靠背部(4)处于完全躺倒状态时,所述头部防护部(5)则从所述靠背部(4)的上方端部立起,所述座部(3)、所述靠背部(4)及所述头部防护部(5)分别用刚性较高的材料构成的板状座部芯材(8)、 靠背部芯材(9)及头部防护部芯材(10)维持各自的形状,为了使该婴儿车能在宽度方向折叠,所述座部芯材(8)、所述靠背部芯材(9)及所述头部防护部芯材(10)分别具有用与该婴儿车的侧面平行的至少1根分割线分割而成的多块座板(12)、(13 )、(14)、多块靠背板(15)、(16)、(17)及多块头部防护板(18)、(19)、(2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西伊知朗葛西健造
申请(专利权)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