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簧支架及具有其的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8695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1 0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簧支架及具有其的车架结构。其中,板簧支架包括:底板,具有车架连接部和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外壳,固定在底板上,外壳与底板围成板簧容纳腔,外壳包括前壁,前壁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与底板间隔设置,前壁具有与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同轴设置的销轴第二穿设通孔,外壳还包括: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各侧壁均与底板和前壁固定连接,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各侧壁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中部段的壁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仅避免了材料浪费且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板簧安装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板簧支架及具有其的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板簧支架固定于车架,下连板簧,并通过板簧起到支撑整车大部分重量的作用。目前用于同一载荷下的板簧支架重量偏大,加大了工程车的总重量;且工程车工作过程中板簧支架应力富余量大,造成材料的浪费及成本的偏高;原支架采用六铆钉固定于纵梁侧面及下翼面,不利于调整板簧高度。现有的板簧支架为等壁厚结构,其壁厚要满足最大的受力位置不变形的要求,而在受力较小的位置仍然采用同样的较厚的壁厚尺寸,不仅造成材料浪费,而且增加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避免材料浪费且降低制造成本的板簧支架及具有其的车架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板簧支架,包括:底板,具有车架连接部和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外壳,固定在底板上,外壳与底板围成板簧容纳腔,外壳包括前壁,前壁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与底板间隔设置,前壁具有与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同轴设置的销轴第二穿设通孔,外壳还包括: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各侧壁均与底板和前壁固定连接,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各侧壁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中部段的壁厚。进一步地,在底板至前壁的方向上,各侧壁的壁厚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位于两个侧壁之间并且与各侧壁均固定连接的后壁,各侧壁与后壁的连接位置上设置有由底板至前壁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筋。进一步地,在底板至前壁的方向上,两个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底板具有对应板簧容纳腔的对应板和位于板簧容纳腔的外侧的安装板,车架连接部形成在安装板上,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形成在对应板上。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位于两个侧壁之间并且与各侧壁均固定连接的后壁,对应板具有与板簧容纳腔相连通的减重通孔,减重通孔位于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和后壁之间。进一步地,对应板的背离板簧容纳腔的端面具有两个减重凹槽,减重通孔和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均位于两个减重凹槽之间,车架连接部包括两个螺栓穿设通孔,销轴第一穿设通孔与各螺栓穿设通孔之间均具有第二加强筋,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两个第二加强筋与两个减重凹槽的槽底—对应设置。进一步地,车架连接部包括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通孔,多个连接通孔的轴线相平行,安装板具有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凹陷区域,相邻两个连接通孔之间具有一个凹陷区域。进一步地,车架连接部包括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连接通孔,多个连接通孔的轴线相平行,多个连接通孔包括多个铆钉穿设通孔和两个螺栓穿设通孔,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周向上,多个铆钉穿设通孔位于两个螺栓穿设通孔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包括:车架;板簧支架,固定在车架上,板簧支架为上述的板簧支架,各侧壁的两个外部段中靠近底板的外部段的外侧具有安装工具避让凹槽。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的轴向上,各侧壁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中部段的壁厚,并且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外壳的应力集中位置位于外壳的端部附近,也就是说应力集中位置位于四个外部段上,降低外部段的壁厚尺寸设计的符合要求即可使板簧支架的受力符合要求,将中部段的壁厚尺寸设计的比较薄即可满足要求,又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和制造成本。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的板簧支架不仅避免了材料浪费且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板簧支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板簧支架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的板簧支架的后视示意图。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0、底板;11、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2、对应板;13、安装板;14、减重通孔;15、减重凹槽;16、螺栓穿设通孔;17、第二加强筋;18、凹陷区域;19、铆钉穿设通孔;20、外壳;20a、板簧容纳腔;21、前壁;21a、销轴第二穿设通孔;22、侧壁;23、后壁;24、第一加强筋;25、安装工具避让凹槽。【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板簧支架包括底板10和外壳20。底板10具有车架连接部和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外壳20固定在底板10上,外壳20与底板10围成板簧容纳腔20a,外壳20包括前壁21,前壁21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轴向上与底板10间隔设置,前壁21具有与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同轴设置的销轴第二穿设通孔21a,外壳20还包括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22,各侧壁22均与底板10和前壁21固定连接,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轴向上,各侧壁22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中部段的壁厚。应用本实施例的板簧支架,由于在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轴向上,各侧壁22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中部段的壁厚,并且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外壳20的应力集中位置位于外壳20的端部附近,也就是说应力集中位置位于四个外部段上,降低外部段的壁厚尺寸设计的符合要求即可使板簧支架的受力符合要求,将中部段的壁厚尺寸设计的比较薄即可满足要求,又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和制造成本。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板簧支架不仅避免了材料浪费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底板10至前壁21的方向上,各侧壁22的壁厚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采用上述结构,侧壁22的壁厚平滑过渡,更符合受力情况,使得板簧支架的结构更稳定。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0还包括位于两个侧壁22之间并且与各侧壁22均固定连接的后壁23,各侧壁22与后壁23的连接位置上设置有由底板10至前壁21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筋24。设置后壁23能够进一步提高了板簧支架的结构更稳定。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底板10至前壁21的方向上,两个第一加强筋24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采用上述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外壳20所能承受的作用力。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0具有对应板簧容纳腔20a的对应板12和位于板簧容纳腔20a的外侧的安装板13,车架连接部形成在安装板13上,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形成在对应板12上。采用上述结构,在将本实施例的板簧支架安装到车架上时,不会伸入板簧容纳腔20a内进行操作,便于安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板12具有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簧支架,包括:底板(10),具有车架连接部和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外壳(20),固定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外壳(20)与所述底板(10)围成板簧容纳腔(20a),所述外壳(20)包括前壁(21),所述前壁(21)在所述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轴向上与所述底板(10)间隔设置,所述前壁(21)具有与所述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同轴设置的销轴第二穿设通孔(21a),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0)还包括:在所述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22),各所述侧壁(22)均与所述底板(10)和所述前壁(21)固定连接,在所述销轴第一穿设通孔(11)的轴向上,各所述侧壁(22)包括两个外部段和位于所述两个外部段之间的中部段,所述两个外部段的壁厚均大于对应的所述中部段的壁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李兆峰万方军田凤霞崔春刚
申请(专利权)人: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