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流型导向翼结构及搅混格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5087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设置于搅混格架外条带的整流型导向翼结构,搅混格架内由多个内条带形成多个格栅单元,与外条带邻接的一格栅单元内具有第一搅混翼,第一搅混翼设置于一内条带上并向另一内条带弯折延伸,整流型导向翼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向翼,多个第一导向翼设置于外条带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并向搅混格架内部倾斜延伸,第一导向翼的位置与第一搅混翼对应,第一导向翼朝向搅混格架内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向搅混格架内部延伸的引流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向翼结构具有整流作用,能够避免搅混格架中冷却剂对流冲撞,从而增强燃料组件间的流量交换,保证良好的热工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整流型导向翼结构的燃料组件搅混格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堆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整流型导向翼结构及具有该整流型导向翼结构的搅混格架。
技术介绍
一定数量的燃料棒按照一定间隔排列(如:15X15或17X17等)并被固定成一束,称为反应堆燃料组件,反应堆燃料组件主要由上管座、下管座、搅混格架(也称定位格架)、控制棒导向管和燃料棒组成。其中,搅混格架用于装载燃料棒且由多个内条带及围于内条带之外的外条带组成,内条带分为横竖两种设置方式并相互交叉(一般为正交)形成具有多个格栅单元的网格状格栅结构,燃料棒容置在格栅单元中。众所周知,核反应堆内的链式反应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如碘131、铯137等,为了避免这些放射性物质泄漏,在核反应堆外设置了锆合金外壳、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混凝土安全外壳等多层防护层以防止出现爆炸等事故时外界受到严重的辐射污染。然而,这些保护层都是针对核反应堆出现事故后而采取的应急安全措施,真正能确保核反应堆安全不发生爆炸的决定性因素,是控制核反应堆内链式反应速度和温度。因此,燃料组件内起慢化剂和冷却剂作用的轻水的流量控制就事关重要,而燃料组件的搅混格架对于轻水的流通性尤为重要。如图1所示,为了增强燃料组件内部轻水的混流及轻水在相邻燃料组件之间的交换流通,一般会在内条带上设置伸入格栅单元内的搅混翼a,利用冷却剂流经搅混翼a时产生的横流和涡流来改善燃料组件内及燃料组件间冷却剂的流通性,从而提高燃料组件的热工余量。另外,由于燃料组件具有很高的横向柔性,所以燃料组件的吊装只能垂直进行,防止发生过大的侧向变形,在实际的燃料组件装卸料过程中,由于吊装时燃料组件之间只有很小的间距,燃料组件很容易与已经就位的燃料组件发生干涉,干涉可能由于燃料组件辐照变形以及燃料组件与吊装设备的制造公差引起,因此搅混格架必须要有优良的导向功能来避免上述干涉,所以在搅混格架上一般会设置导向翼b来对相邻燃料组件进行导向,使之相互通过。在现有技术中,导向翼b的设计不尽合理,为了使冷却剂能够顺利地在两个相邻的燃料组件间流动,导向翼b在外条带上呈间隔的设置,这种间隔的设置方式有利于冷却剂从两个导向翼b中间的缺口流向相邻的燃料组件,但是也正由于缺口的存在,燃料组件在吊装时容易出现组件间相互干涉的情况,导向效果不佳。如图2所示,如果将导向翼b设置为连续不间隔的形式,则相邻的导向翼b之间没有缺口供冷却剂流出,其不仅没有为燃料组件间的流量交换增加动能,更对搅混翼a牺牲压降而产生的燃料组件间的横向流产生了阻挡,从而造成了流量截断,这样就使得导向翼b伸入格栅单元内的设计变的没有意义,还容易在流量通道内造成冷却剂回流并产生对流冲撞,使得横流被弱化。同时,由于导向翼b的表面是平滑的,冷却剂冲击导向翼b之后会发生散射紊流,更加不利于对流换热。上述缺陷在叠加后将最终导致燃料组件间的传热恶化。可见,在实际使用中,导向翼b的形状不仅会影响搅混格架的导向功能,还会对燃料组件间的冷却剂流通性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整流作用的导向翼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整流作用的导向翼结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导向翼结构的搅混格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流型导向翼结构,设置于搅混格架的外条带,所述搅混格架内设有多个内条带并形成多个格栅单元,与所述外条带邻接的一所述格栅单元内具有第一搅混翼,所述第一搅混翼设置于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一所述内条带上并向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另一所述内条带弯折延伸,所述整流型导向翼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向翼,多个所述第一导向翼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外条带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并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导向翼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搅混翼对应,所述第一导向翼朝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由所述外条带朝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延伸。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所述整流型导向翼结构的所述第一导向翼上开设有所述引流槽,所述引流槽凭借凹陷的结构,能够起到汇流作用,即将从相邻燃料组件中流出的冷却剂流体引入到其所在的所述格栅单元内,增强了燃料组件间的流量交换,并且冷却剂流体经所述引流槽引导后再经由所述第一搅混翼搅混变向而能够在所述格栅单元内绕燃料棒环流,有利于散热的进行。较佳地,与设置所述第一搅混翼的所述格栅单元相邻并与所述外条带邻接的另一所述格栅单元内还具有第二搅混翼,所述第二搅混翼设置于与所述外条带平行的所述内条带上并向所述外条带弯折延伸,所述整流型导向翼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导向翼,多个所述第二导向翼与所述第一导向翼交替排列地设置于所述外条带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并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导向翼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搅混翼对应,所述第二导向翼朝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的一面突起地形成分流脊,所述分流脊由所述外条带朝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延伸。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向翼上设置所述引流槽,并在所述第二导向翼上设置所述分流脊,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的配合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导向翼、第二导向翼与搅混翼在燃料组件内为冷却剂形成完整的流体路径,有利于对燃料棒进行良好的散热。并且,所述分流脊将朝所述燃料组件内的回流分流到所述第二导向翼的两侧,减少了流向流量通道内的冷却剂流量,从而降低了流量通道内冷却剂对流的冲撞动能,使冷却剂有足够的动能经由所述第二导向翼流向相邻的燃料组件,避免了流量截断,加强了相邻燃料组件之间的流量传递。通过设置所述引流槽与分流脊,还能够降低第一导向翼及第二导向翼的表面平整度,避免冷却剂对第一导向翼及第二导向翼的直接冲击,有效弱化冷却剂的紊流。具体地,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沿垂直于所述外条带的边缘的方向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延伸。将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设置为垂直于所述外条带的方向,使其与内条带的设置方向对应,有利于在燃料组件内形成完整的流体路径。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翼向所述搅混格架内延伸的长度大于第二导向翼向所述搅混格架内延伸的长度。将所述第二导向翼设置得较短,是为了让冷却剂流体更容易经由所述第二导向翼流出并流向相邻的燃料组件。更具体地,所述引流槽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分流脊延伸的长度。具体地,所述第一导向翼与第二导向翼均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格栅单元的交界处。相应地,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搅混格架,包括外条带及多个内条带,多个所述内条带相互交叉形成多个格栅单元,所述外条带围在多个所述格栅单元的外围并与所述内条带固定,与所述外条带邻接并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单元内分别具有第一搅混翼及第二搅混翼,所述第一搅混翼设置于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一所述内条带上并向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另一所述内条带弯折延伸,所述第二搅混翼设置于与所述外条带平行的所述内条带上并向所述外条带弯折延伸,所述搅混格架还包括所述整流型导向翼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搅混格架上所述第一导向翼及第二导向翼是交替排列的设置,也就是连续地设置而没有间隔,因此在燃料组件吊装的时候不易发生组件间干涉的情况,保证导向效果。同时,第一导向翼及第二导向翼上分别设置的所述引流槽及分流脊,能够起到整流作用,加强了相邻燃料组件之间的流量传递。较佳地,所述第一搅混翼固定于所述内条带的上边缘且靠近与所述外条带平行的所述内条带,所述第二搅混翼固定于所述内条带的上边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流型导向翼结构,设置于搅混格架的外条带,所述搅混格架内设有多个内条带并形成多个格栅单元,与所述外条带邻接的一所述格栅单元内具有第一搅混翼,所述第一搅混翼设置于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一所述内条带上并向与所述外条带相接的另一所述内条带弯折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型导向翼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导向翼,多个所述第一导向翼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外条带的上边缘和/或下边缘并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导向翼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搅混翼对应,所述第一导向翼朝向所述搅混格架内部的一面凹陷地形成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由所述外条带朝所述搅混格架内部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禹文池胡海翔李伟才颜景文张玉相席炎炎王仁钧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