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3018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6:24
一种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包括第一后处理组件、第二后处理组件以及将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串联起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导流筒以及与所述导流筒相配合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混合器以及与所述混合器相连的混合管。所述混合器呈圆筒状,所述混合器包括中空的内腔体、围绕在所述内腔体的外围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翅片、对应于所述若干翅片且与所述内腔体连通的若干开槽、以及位于所述翅片的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二进口的若干开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流筒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压作用,所述混合器能够形成旋流,以利于实现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例如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主要是用来处理或进化排气中有毒及有害物质的装置。排气中的毒害物质主要包含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现有技术中已经有采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颗粒捕集器(DPF)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相组合的方案来提高尾气处理的效能。在一种方案中,所述氧化型催化转换器与颗粒捕集器被串联设置在第一壳体内;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被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然后借助连接管道将所述第一、第二壳体串联起来。然而,如何使尾气能够在所述连接管道内与雾化后的尿素溶液进行均匀混合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尾气与雾化后的尿素溶液进行均匀混合的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包括第一后处理组件、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并排布置的第二后处理组件、以及将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串联起来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颗粒捕集器、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上游的第一进口以及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下游的第一出口 ;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上游的第二进口以及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下游的第二出口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导流筒以及与所述导流筒相配合的混合管组件;所述导流筒设有位于底部的第一腔体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所述第一腔体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混合器以及与所述混合器相连的混合管,所述混合管远离所述混合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混合器呈圆筒状,所述混合器包括中空的内腔体、围绕在所述内腔体的外围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翅片、对应于所述若干翅片且与所述内腔体连通的若干开槽、以及位于所述翅片的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二进口的若干开孔;所述连接组件还设有对应于所述内腔体的喷嘴安装部,所述喷嘴安装部靠近所述若干开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开槽是由冲压所述翅片后形成的,所述开孔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内腔体的外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筒倾斜布置,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斜上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筒包括内壁、外壁以及连接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的中间壁,其中所述中间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斜下方的第一圆弧面、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斜上方的第二圆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圆弧面的两个斜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筒包括内壁、外壁以及连接所述内壁与所述外壁的中间壁,其中所述内壁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以及夹持在所述第一、第二内壁之间的隔热棉;所述外壁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第一外壁、第二外壁以及夹持在所述第一、第二外壁之间的隔热棉;所述中间壁为双层结构,其包括第一中间壁、第二中间壁以及夹持在所述第一、第二中间壁之间的隔热棉。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器与所述混合管是由同一根管子形成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外壁设有第一安装孔以及向外凸出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凸缘;所述第二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凸缘卡持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侧;所述混合器的外侧定位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混合管相互平行,所述混合管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壳体的上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组件设有插入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筒体,所述筒体呈中空的圆柱状,所述筒体面向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的一侧为无孔结构,所述筒体背向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的一侧设有若干气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在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的下游且靠近所述第二出口的位置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设有若干穿孔。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导流筒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压作用,对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出来的尾气进行减速,以利于实现均匀混合。另外,将第一腔体的体积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能够对提升扰流的效果。从喷嘴喷出来的尿素溶液在所述混合器的内腔体内被涡旋的尾气包围,从而避免了尿素直接与内壁接触,降低了结晶的风险。涡旋的尾气能够提高与雾化的尿素溶液进行混合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尾气处理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的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2中连接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图5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沿图2中A-A线的部分立体剖视图。图8是沿图1中B-B线的部分立体剖视图。图9是沿图2中C-C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2中D-D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2中E-E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100,其包括第一后处理组件1、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I并排布置的第二后处理组件2、以及将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1、2串联起来的连接组件3。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I包括第一壳体11、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1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颗粒捕集器(DPF)13、位于所述氧化型催化转换器12上游的第一进口 14以及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13下游的第一出口 15。其中,所述氧化型催化转换器12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13的上游,以在所述颗粒捕集器13再生时提供合适的温度。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21、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21内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剂22、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22上游的第二进口 23以及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22下游的第二出口 24。请参图3至图11所示,所述连接组件3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 一侧(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导流筒4以及与所述导流筒4相配合的混合管组件5。所述导流筒4设有位于底部的第一腔体41、位于顶部的第二腔体42、内壁43、外壁44以及连接所述内壁43与所述外壁44的中间壁45,其中所述第一腔体41与所述第一出口 15相连,所述第一腔体41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42的体积。另外,请参图9所示,所述中间壁45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41斜下方的第一圆弧面451、位于所述第二腔体42斜上方的第二圆弧面45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圆弧面451、452的两个斜面453。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筒4倾斜布置,所述第二腔体4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41的斜上方。所述斜面453能够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使用时,从发动机出来的尾气首先从所述第一进口 14进入,然后依次经过所述氧化型催化转换器12以及所述颗粒捕集器13,再自所述第一出口 15进入所述导流筒4中。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后发现,尾气在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I中的流动速度较快,不利于均匀混合。而通过在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I的端部设置导流筒4,从所述颗粒捕集器13出来的尾气一下子进入到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其流动速度必然会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排气后处理系统,其包括第一后处理组件、与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并排布置的第二后处理组件、以及将所述第一、第二后处理组件串联起来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后处理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颗粒捕集器、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上游的第一进口以及位于所述颗粒捕集器下游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后处理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上游的第二进口以及位于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剂下游的第二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的导流筒以及与所述导流筒相配合的混合管组件;所述导流筒设有位于底部的第一腔体以及位于顶部的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出口相连,所述第一腔体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体积;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混合器以及与所述混合器相连的混合管,所述混合管远离所述混合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口连通;所述混合器呈圆筒状,所述混合器包括中空的内腔体、围绕在所述内腔体的外围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翅片、对应于所述若干翅片且与所述内腔体连通的若干开槽、以及位于所述翅片的一侧且远离所述第二进口的若干开孔;所述连接组件还设有对应于所述内腔体的喷嘴安装部,所述喷嘴安装部靠近所述若干开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赵治国刘健童毅君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