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尾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508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尾灯36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59面对尾罩的后面21上的窗孔15,在透镜面59的全周范围内与窗孔15之间确保均一的间隙,能改善外观同时防止尾灯36由于振动而与窗孔15的周边部碰触。在不面对窗孔15的部分57c设置配合凹部63,在尾罩21的与该凹部63相对向的位置上设置配合凸部64,使该凸部64通过弹性体65与凹部63配合,借此透镜57与尾罩的后面21相对定位。尾灯36前部两侧的螺栓50通过橡胶套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等车辆上的尾灯装置。一般,为了缓和作用在尾灯上的振动加速度,车辆的尾灯是通过缓冲橡胶等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并以罩构件覆盖其周围。如此将尾灯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时,虽然其振动加速度得到缓和,但是代替它的是振幅有加大的倾向,振幅大时,尾灯与上述罩构件碰触,并且由此产生大的加速度,因此,在尾灯与罩构件之间必须具有规定的间隙。特别是在摩托车上,尾灯在上下方向容易产生振动,因此上下方向的间隙变得重要。在日本专利特开平5—105140号公报中公布了如下的摩托车的尾灯装置为了如上述那样安装的尾灯在重量等方面的降低,并且为了避免尾灯与罩的上下间隙变得不均一,通过缓冲橡胶将尾灯的前端安装在车身后部所安装的托架的纵壁上,在纵壁后侧的上下所设置的上下壁与尾灯的上下面之间夹以缓冲橡胶,将上下各尾罩紧固在托架的上下壁上,使侧罩后部的上下边缘嵌合连结在上下各尾罩的侧面上。在上述的尾灯装置上,能使尾罩与尾灯之间的上下间隙保持均一,但是要使左右间隙也保持均一就需要更多的弹性构件,致使零件数量与组装工时增加。就是说,如附图说明图1(a)所示,如果尾灯01是具有上下的水平边a、a以及与此垂直的两侧边b、b的形状时,则只要将上下的间隙a、a设定成规定值,就能防止由于尾灯01的上下振动而使尾灯01与罩02碰触。量是如图1(b)所示那样,在两侧边b、b相对于上下的水平边a、a倾斜的情况下,就不一定是那样。其原因是,当罩02相对于尾灯01左右方向错位,如图2放大后示出的那样,罩02侧方的开口边缘C向尾灯01的侧边b,接近到虚线C′所示的位置时,在尾灯01上下方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在其上边a与罩02的上方开口边缘d碰触之前,侧边b即与开口边缘C碰触,因此,较大的加速度(力)作用于尾灯01上。就是说,尾灯O1的上下方向最小间隙a减小到β。另外,上述尾灯装置,其托架的构造复杂而且零件数量多,组装工时与成本增加。再有,灯泡的更换也困难。就是说,由于在前方车身侧托架种类较多,要想由前方更换灯泡时,它们会造成妨碍,要想由后方更换时,不卸下侧罩就不能卸下透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这样的以往的尾灯装置,提供克服上述各项缺点的尾灯装置。为此,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尾灯装置中,在覆盖车身后部的尾罩所包围的空间内将尾灯浮动地装设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面对设置于上述尾罩的后面上的窗孔,在不面对上述窗孔的位置上,设置使上述尾灯的透镜与上述尾罩通过弹性体互相进行配合的配合部。采用本专利技术时,由于是通过配合部使尾灯的透镜与尾罩配合,两者不仅是上下方向,在左右方向也能相对地定位,因此在透镜的全周范围内能确保均一的间隙,使外观改善,同时还排除了如上述那样由于尾罩相对于尾灯在左右方向错位而导致与尾为的上下振动相对应的间隙受限制的缺点。由于在上述配合部上夹装有弹性体,将尾灯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而带来的防振效果不会因该配合部而丧失,而且通过该配合减小了窗孔与透镜的相对振幅,因此,能使上述间隙减小,可获得更加良好的外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尾灯装置不需要上述以往的尾灯装置上的那样复杂构成的托架等,因此形状与构成简单,能降低成本,并且灯泡更换也变得容易。上述配合部由互相嵌合的凸部与凹部构成,通过将上述弹性体装在该凸部的前端,能使尾灯装置的构成更加简化,并且使组装操作更加容易。再有,如果利用装卸自如的单独的构件分开形成上述尾罩的后面时,则通过卸下该构件,能极其容易地由后方更换灯泡。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图1是表示车辆尾灯部分的后面形状的两例的略图;图2是说明由于尾灯与尾罩左右方向错位产生的问题的略图;图3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概略侧面图;图4是尾罩的上面图;图5是尾罩的侧面图;图6是后面板的侧面图;图7是从车身侧看到的后面板的正面图;图8是表示尾罩内部构造的侧面图;图9是后挡泥板的侧面图;图10是后挡泥板的上面图;图11是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图12是安装在后挡泥板上的后部信号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尾灯对于后挡泥板的安装构造的分解图。图14是尾灯的后面图;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图16是表示透镜与后面板的配合部的剖视图。实施例图3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尾灯装置的摩托车总体的概略侧面图。1是前轮,利用车把2通过前叉3进行操纵。头管4以枢轴方式支承前叉3,主架5由头管4向后方延伸到斜下方,后叉6的前端是以枢轴安装在该主架5的后方下端部,在向后方延伸的后叉6的后端上以轴支承着后轮7。车身的前部是以前罩8覆盖在其内部,发动机9由主架5支承和装载。车座架10从主架5的中间部向后方延伸,支持着2人乘用的车座11。在车座11的前方装载着燃料箱12。后拉杆13由主架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到斜上方,与车座架10的后部连结,由车座架10与后拉杆13构成后部的车架。在后轮7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车身的后端部是由尾罩14覆盖。在由该尾罩14所包围的内部空间内设置后述的尾灯,其透镜面面对着设置在尾罩14的后面上的窗孔15。另外,后挡泥板16由车身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覆盖着后轮7的后上方部。后部信号装置17设置在后挡泥板16的上部两侧。18是抓杆。如图4、5所示,尾罩14的构成包括覆盖上方的中心罩19;覆盖车身左右两侧的侧罩20的后方部分;覆盖由中心罩19与侧罩20所形成的后方开口部的后面板21。中心罩19是利用螺钉22将其前部左右两侧安装在车架上。侧罩20是将其后方上缘部沿着中心罩19的侧缘配合在中心罩19上,同时沿车身侧部向前方延伸,在前端与上述燃料箱12(图3)的后部下侧配合,并且在中间部,用螺栓固紧在车架上。在侧罩20的构成尾罩14的后方部分的稍许靠前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后挡泥板16相配合的配合凸起部23,侧罩20通过该配合凸起部23与后挡泥板16配合。图5中还表示出车座11,用于锁固该车座11的车座锁主体24配置在左右侧盖20的内部并在上述配合凸起部23的前方。该车座锁主体24是设置在由前方延伸过来的左右车架之间并安装在该车架上,与突出设置在车座11下面的钩11a相配合并且有将其锁住的锁机构。利用钥匙使面对侧盖20的外侧的钥匙筒25转动,通过其臂部25a将杆24a顶起时,则上述锁机构动作,使钩11a解脱。在后面板21的上方中央部与下方两侧部分别设置螺钉孔26(参看图6、7)。并且与这些螺钉孔26相对应,在中心罩19的后缘中央部分两个侧罩20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支板27,在这些支板27上预先安装有用薄铁板形成的夹片螺母27a。使穿在螺钉孔26内的螺钉28旋合在上述夹片螺母27a上,借此将后面板21固定在中心罩19与侧罩20上,形成尾罩14的后面。再有,左右两个窗孔15、15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的后面板21上。图8表示尾罩14的内部构造。在尾罩14内,左右1对车身构件即上述车座架10由前方延伸出来,在这1对车座架10的后端部上面分别固定着撑板29,左右撑板29是由横板30连结成一体。上述中心罩19是用螺钉22紧固在该模板30上。上述抓杆18(图3)是将其两脚部分别固定在左右撑板29上,并在尾罩14的上方左右延伸。在左右车座架10的后端下面也分别设置撑板31,后挡泥板16的上端后部是用螺栓32固定在这两个撑板31上。后挡泥板16,还在其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用螺栓34紧固在连结左右车座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尾灯装置,在覆盖车身后部的尾罩所包围的空间内,将尾灯浮动地装设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面对设置于上述尾罩的后面上的窗孔;其特征在于:在不面对上述窗孔的位置上,设置使上述尾灯的透镜与上述尾罩通过弹性体互相进行配合的配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一片山睦二小平茂三木之内辉元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