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3973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3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属于换向器加工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装配模具结构复杂、装配效率低、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包括中套板,中套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中套板的装配孔,中套板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装配孔对应且同轴的沉头孔,沉头孔与装配孔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平台,中套板上设置有与装配孔内径相同的定位导套,定位导套一端径向凹陷形成有插接部与第二定位平台,插接部位于沉头孔内且插接部贴于沉头孔内侧壁上,插接部抵在第一定位平台上,第二定位平台贴于中套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省去过渡板等配件,省去换向器从过渡板到中套板的流程,结构和工艺更加简单,换向器装配效率较高,模具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
本技术属于换向器加工
,涉及一种装配模具,尤其是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
技术介绍
换向器是直流电机的主要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电刷与换向器表面的接触,在转动的绕组和静止的电路部件之间进行电流换向,将电枢绕组的交变电势转变为电刷间的直流电势,或将外部直流电压转变为交变电压加到电枢绕组上。 换向器大体由导电部分、绝缘部分和支承紧固部分组成,导电部分为换向片,换向片和绝缘部分间隔排列,围城一个圆柱形,并共同由支承紧固部分支撑,经过片装、压制等多次烘压成为一个整体。 换向器在传统的器压流程中,一般通过单腔模、三腔模或四腔模进行压制,压制的操作过程如下:将换向片逐个敲入样圈中,再将样圈压入到过度板,再从过度板中将换向片压入到中套板内,再开始压制保温,这种传统的压制过程虽然能基本满足换向器的压制,但是压制过程仍存在以下一些技术问题,1、先将换向片初预装,再将样圈依次由过渡板中压入中套板内,整个装配过程繁琐,耗时较长,装配效率较低;2、过渡板和中套板配合时重量很重,工作人员在装配过程中的劳动强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过渡板相关配件较多,费用高,整套过渡板的使用成本较高,无形增加了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装配模具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压制效率高、成本较低的换向器装配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压制效率高、成本较低的用于换向器装配模具。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包括中套板,所述中套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中套板且用于容纳换向器的装配孔,所述中套板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装配孔对应且同轴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装配孔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平台,所述中套板上设置有与装配孔内径相同的定位导套,所述定位导套一端径向凹陷形成有插接部与第二定位平台,所述插接部位于沉头孔内且插接部贴于沉头孔内侧壁上,所述插接部抵在第一定位平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平台贴于中套板上。 在上述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中,所述中套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与装配孔相应且能安装定位块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两端分别与装配孔和中套板边缘相连。 在上述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中,所述中套板周缘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中套板且用于容纳定位柱的定位孔。 在上述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中,所述中套板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烘压气管,所述中套板内设置有多个与装配孔相应且相隔开的烘压腔道,所述烘压腔道位于装配孔周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装配模具在改进后,其由中套板与定位导套组成,省去过渡板等配件,省去装配过程中换向器到过渡板,再从过渡板到中套板的流程,结构和工艺更加简单,换向器装配、压制和成型时间更短,换向器加工效率较高。 2、省去过渡板后,整套装配模具的重量大大减轻,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能耗,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装配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 3、省去过渡板后,整个结构得到优化,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控制了生产成本的投入,为生产节省了开支。 4、本装配模具中,定位导套体积、重量均较小,便于移动,定位导套与中套板插接连接,方便拆装,定位导套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换向器毛胚能轻易进入到装配孔中,同时对换向器毛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换向器毛胚损坏或产生形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装配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中套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定位导套的立体图。 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中套板的平面图。 图5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中套板的平面剖视图。 100、中套板;110、装配孔;111、沉头孔;112、第一定位平台;120、定位槽;130、定位孔;140、烘压气管;150、烘压腔道;151、主腔道;200、定位导套;210、插接部;220、第二定位平台;A、换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包括中套板100与定位导套200,该中套板100为方形体,该定位导套200为圆形管状。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在中套板100上开设有四个贯穿中套板100且用于容纳换向器的装配孔110,四个装配孔110的中心连线组成一个正方形,当然,该装配孔110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可多于四个,也可以少于四个,在中套板100的端面上开设有四个与装配孔110对应且同轴的沉头孔111,在每个沉头孔111与相应装配孔110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平台112,该沉头孔111内侧壁与第一定位平台112垂直,如图3所示,在定位导套200 —端径向凹陷形成有插接部210以及与插接部210垂直的第二定位平台220,插接部210与沉头孔111垂直插接,增加了二者之间的稳固性,所述插接部210位于沉头孔111内且插接部210贴于沉头孔111内侧壁上,所述插接部210抵在第一定位平台112上,在定位导套200自重下,所述第二定位平台220贴于中套板100端面上,第二定位平台220增加了定位导套200与中套板100连接时的稳定性,防止定位导套200晃动,四个定位导套200同时安装在中套板100上时,任意相邻两定位导套200相贴,如此,在相邻定位导套200的阻挡作用下,每个定位导套200在该两个方向上是稳定的,增加了定位导套200的相对稳定性。 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整个结构由中套板100与定位导套200组成,定位导套200与中套板100插接连接,方便拆装,定位导套200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使得换向器毛胚能轻易进入到装配孔110中,同时对换向器毛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换向器毛胚损坏或产生形变。 整个结构省去过渡板等配件,省去装配过程中换向器到过渡板,再从过渡板到中套板100的流程,结构和工艺更加简单,换向器装配、压制和成型时间更短,换向器加工效率较高。 省去过渡板后,整套装配模具的重量大大减轻,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能耗,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装配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 另外,整个结构得到优化,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控制了生产成本的投入,为生产节省了一定开支。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定位导套200的稳定性,在中套板100的端面上设置有八个与装配孔110相应且能安装定位块(未示出)的定位槽120,所述定位槽120的两端分别与装配孔110和中套板100边缘相连,一个装配孔110配备两个相互垂直的定位槽120,装配时,在定位槽120内可安装相应的定位块,定位块的端部抵在定位导套200的外表面上,定位槽120的设置,可使每个定位导套200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上得到相应的定位,在定位块的作用下,四个定位导套200始终依次相贴,增加了四个定位导套200的稳定性,防止其晃动。 进一步的,在中套板100的四个角上分别开设有一个贯穿中套板100且用于容纳定位柱(未示出)的定位孔130,通过该定位孔130,可将中套板100安装于定位柱上,使中套板100可垂直移动,当换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包括中套板,所述中套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中套板且用于容纳换向器的装配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套板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装配孔对应且同轴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装配孔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平台,所述中套板上设置有与装配孔内径相同的定位导套,所述定位导套一端径向凹陷形成有插接部与第二定位平台,所述插接部位于沉头孔内且插接部贴于沉头孔内侧壁上,所述插接部抵在第一定位平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平台贴于中套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向器装配模具,包括中套板,所述中套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中套板且用于容纳换向器的装配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套板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与装配孔对应且同轴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装配孔之间形成有第一定位平台,所述中套板上设置有与装配孔内径相同的定位导套,所述定位导套一端径向凹陷形成有插接部与第二定位平台,所述插接部位于沉头孔内且插接部贴于沉头孔内侧壁上,所述插接部抵在第一定位平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平台贴于中套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岳祥孙瑞娣杨运动郁军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瑞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