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云琨专利>正文

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658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旋转机构、减震机构,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上支撑、下支撑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可旋转定位、减震效果好,坐卧两用,特别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充分利用了驾驶室有限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车辅助设备类型,特别与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有关。
技术介绍
目前国际和国内生产的机车、车辆减震座椅,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均存在一些功能完善性、可靠性、灵活性、舒适性差等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座椅的升降机构虽然都采用了“人”字形支架结构,但升降高度均在60mm左右。其二、前后移动机构的前、后滑道定位锁都采用的单锁机构。其三、座椅的旋转不论国际或国内,都只有旋转±30°有的旋转360°中无定位或只能固定一个位置。其四、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均在20°左右,且调节不方便。其五、座椅扶手的倾仰角调节,目前国际和国内均采用扶手翻起,人离座椅才能调节,且还不是无极调节。其六、前后移动导轨和限位间隙过大,座椅明显摇晃。这些座椅躺卧,不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可旋转定位、减震效果好,灵活、可靠、舒适,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铰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是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了旋转机构、减震机构、沿座托架长度方向上有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一端与伸缩机构连接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置于伸缩机构上的脚垫,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互相配合的上支撑、下支撑的上、下部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液压悬浮式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的对应边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对应边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上述的手柄调节机构中还有与含孔底件连接的内外螺纹杆,内外螺纹杆中的外螺纹杆螺纹穿过底座上的螺纹座其端部连接有手柄。上述的下托盘、上扣件相对应面上分别有园形凹槽,凹槽内装有钢珠。上述的下托盘上的限位块中的开口定位槽为六个,分布在下托盘周边上,座椅可旋转±360°并可在±30°、±90°、±180°方向上旋转定位。上述的旋转机构与座托架间装有前、后移动机构,包括左直角支件、右直角支件,分别与左、右直角支件连接的左、右上导轨,左、右、前、后方向放置的上导轨的端头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含多个齿的左、右凸爪件分别与左、右下导轨连接为一体,左、右凸形控制件中有分别与左、右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齿,一端分别铰接在左、右上导轨上的左、右调节杆分别与左、右凸爪控制件连接为一体,分别套入左、右调节手柄上的左、右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右调节杆的尾端和连接在左右上导轨上,左右调节拉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右调节手柄、左调节杆上,下导轨通过连接件与上扣件连接。上述的左、右上导轨和左、右下导轨之间的前、后端分别有滚柱、钢球。上述的前、后移动机构和座托架间有前、后升降机构,前、后升架机构中分别有设置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支撑管,连接在中支撑管两端的左右升降大三角杆,分别固连于中支撑管的左、右端头部的且分别能在左、右直角支件上的水平滑道中滑动的含齿凸爪件、滑块,两端分别插入左、右直角支件中的边支撑管,一端固连于边支撑管的两端的左、右前升降短三角杆,固连于左、右前后升降短三角杆的另一端的弹簧固定件,内端头套入弹簧固定件而外端头扣于中支撑管上的弹簧,与凸爪件上的齿啮合的凸爪限位件,铰接于右直角支件上的前后升降手柄,套入前后升降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凸爪限位件和右直角支件上。上述的座椅上有靠背转角机构,包括固连于靠背框架上的扇形齿板,前后水平铰连于座托架上的调节手柄,与扇形齿板上的齿啮合的齿板限位件连接于调节手柄上,套在调节手柄上的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调节手柄和座托架上。上述的座椅上有扶手改变角度机构,包括通过连接件分别固定于靠背左右侧的固定板,垂直向外固连于固定板上的锁轴,尾端装于销轴上的扶手壳体,转动手柄放置于扶手壳体前端部,螺杆从扶手壳体的尾端穿入并与转动手柄上的内螺纹配合。上述的座托架两侧为空心管,伸缩机构中有分别伸入空心管中且可移动的伸缩管。上述的座托架空心管外装有与之固连的限位节,限位节内孔有限位部,伸缩管伸入限位节和空心管的一端上有与限位节内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销。上述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中有与座托架底连接部铰接的支脚,分别位于伸缩机构及支脚上的含拉簧连接钩槽的挂件,拉簧两端上的挂钩分别挂在伸缩机构,支脚上的挂件上。本专利技术与目前国际和国内使用的座椅相比较,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效果。本专利技术将整个座椅的旋转和移动间隙在各种机构限位情况下,减少到0.8mm或以下。可旋转定位。与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几种机车、车辆座椅在各种机构限位情况下,旋转或移动间隙均在1mm左右。在机车行驶过程中,机车司机乘坐该座椅工作时,感觉平稳、不摇晃,比其它几种国际国内座椅、舒适得多。经“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经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优于目前国际国内座椅,确实能为机车、车辆的司乘人员提供一个灵活、可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坐卧两用,非常方便,特别适宜单司机长交距驾驶,充分利用了机车驾驶室有限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座椅主视图。图2为座椅左视图。图3为减震机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手柄调节机构位置图。图5为图4中的E-E旋转示意图。图6为旋转机构示意图。图7为前、后移动机构俯视图。图8为图7中F向视图。图9为升降机构侧视图。图10为图9的俯视图。图11为靠背转角机构示意图。图12为扶手转角机构示意图。图13为头枕升降示意图。图14为座椅卧式状态图。图15为伸缩机构示意图。图16为可折叠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图17为靠背与脚垫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给出的是一个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的主视结构图和各构件祥图。这种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从下至上是由底座1、减震机构2、下支撑3、上支撑4、旋转机构5、前后移动机构6、升降机构7、座托架8、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座垫10、靠背11、扶手12、头枕13、脚垫14、缩伸机构15、脚垫挂靠机构16、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17组成。各主要部件的形状和方位(参见图1、图2)。底座1是一块前后放置的等腰梯形底板、近似三角形的左右两块侧板和正面立放且带凹坑的面板焊接而成、面板的背后在前后水平中心线的两侧分别焊有直角梯形状的中立板。减震机构2中的减震器是一个由弹簧钢丝做成的圆筒式减震器,它的上下两端分别有一个安装孔。下支撑3和上支撑4均为一个槽形冲压件、在槽形开口面的前后左右四个角处分别有一个安装孔。旋转机构5是由下托盘和上扣件组成,下托盘是一个带有环形凹槽的圆盘下方焊接有一个近似三角门字冲压件。上扣件为一个带有环形凹槽的长方形冲压件。前、后移动机构6和座垫前、后移动机构9均为左右放置的上、下叠合而成的槽形导轨组合而成。升降机构7是由前后左右对称放置的四个“人”字形扁钢支架和在“人”字形下面左右两边、前后放置的直角形冲压件组合而成。座托架8、是一个由钢管制成前后放置的矩形框架。框架的左右后角两侧面分别焊有安装靠背用的近似三角、矩形组合形状的耳板。座垫10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功能机车驾卧两用椅,包括底座、座托架、与座托架铰接的靠背、扶手,其特征在于在底座和座托架间设置了旋转机构、减震机构,沿座托架长度方向上有与座托架连接的伸缩机构,一端与伸缩机构连接的可折叠辅助支撑机构,置于伸缩机构上的脚垫,减震机构中有下托盘,互相配合的上支撑、下支撑的上、下部分别铰接在下托盘和底座上形成平行四杆机构,位于上、下支撑间的液压悬浮式减震器铰接于下托盘上,底座的对应边上有斜槽,手柄调节机构中的含孔底件位于底座中,承重轴穿过液压悬浮式减震器下端的孔和含孔底件上的孔及底座对应边上的斜槽而装在底座上,旋转机构中有置于下托盘上通过连接件与下托盘连接且能旋转的上扣件,连接在下托盘底部的限位块的周边分布有至少二个开口定位槽,与开口定位槽配合的定位手柄上有回位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云琨
申请(专利权)人:张云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