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晶薄膜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42208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1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覆晶薄膜单元,属于液晶技术领域。所述覆晶薄膜单元包括:软质介电层;位于所述软质介电层上的多个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相连,且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设置有级联走线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级联信号。每个驱动电路模块的信号通道数量可以为整个覆晶薄膜单元信号通道需求数量的一半,如此可以将信号通道分散在多个驱动电路模块上,大大提升了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覆晶薄膜单元,属于液晶
。所述覆晶薄膜单元包括:软质介电层;位于所述软质介电层上的多个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相连,且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设置有级联走线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级联信号。每个驱动电路模块的信号通道数量可以为整个覆晶薄膜单元信号通道需求数量的一半,如此可以将信号通道分散在多个驱动电路模块上,大大提升了散热效率。【专利说明】覆晶薄膜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覆晶薄膜单元。
技术介绍
覆晶薄膜(COF,英文全称为Chip On Flex或Chip On Film)广泛地应用于液晶显示
。其主要指将集成电路固定于柔性线路板上的晶粒软膜构装技术,运用软质附加电路板作封装芯片载体,从而将芯片与软性基板电路接合。 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覆晶薄膜单元。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一个覆晶薄膜单元中设置一个驱动电路模块。然而这种情况不利于散热降温。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覆晶薄膜单元包括一个软质介电层1,以及位于软质介电层I上的驱动电路模块2。针对该驱动电路模块2,相应地有输入信号3和输出信号4。由于该覆晶薄膜单元的全部的信号通道都位于一个驱动电路模块2中,散热非常困难,降温难度大,不利于覆晶薄膜单元的保持与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覆晶薄膜单元散热降温困难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覆晶薄膜单元,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覆晶薄膜单元,包括:软质介电层;位于所述软质介电层上的多个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相连,且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设置有级联走线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级联信号。 每个驱动电路模块的信号通道数量可以为整个覆晶薄膜单元信号通道需求数量的一半,如此可以将信号通道分散在多个驱动电路模块上,大大提升了散热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的数量为一个。当然这并非限定性的。 优选地,全部的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均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相连,以将输入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中,同时所述输入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的级联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如此可实现每个驱动电路模块都可以接收到完成功能所需的全部输入信号,并分别输出输出信号。 优选地,所述输入信号和所述级联信号均包括电源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 优选地,所述输入信号包括电源信号、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优选地,用于所述输入信号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引脚仅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相连,而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均和用于所述输入信号中的电源信号的引脚相连,所述输入信号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的级联信号传递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如此地,首先可以实现每个驱动电路模块都可以接收到完成功能所需的全部输入信号,并分别输出输出信号;另外,将输入信号中的电源信号单独提出来分别输送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中,可以使得两个驱动电路模块的温度保持一致。 优选地,所述级联信号包括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这是因为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已经分别接收了输入信号中的电源信号,不需要再通过级联走线传递电源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的数量为一个。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均构造为芯片的形式,且所述芯片通过设于其朝向所述软质介电层一侧的表面上的凸块与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相连。 优选地,所述级联走线位于所述软质介电层上。 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由于在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巧妙地设置了级联信号,大大降低了引脚的数量,从而每个引脚的宽度可以更宽,使得引脚更加牢固,在提升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引脚断裂的风险,有效保证了所生产的覆晶薄膜单元的品质。同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改进,尤其还解决了不同的驱动电路模块温度不均的问题,保证了整个覆晶薄膜单元内的温度均匀性。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中的覆晶薄膜单元; 图2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的第一实施例; 图3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的第二实施例;以及 图4显示了设计的对比例,用以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的优点。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2显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10。通过图2可明显看出,覆晶薄膜单元10首先包括软质介电层11。软质介电层11为柔性载体,其材质例如可为聚酰亚胺。 在软质介电层1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图中未示出),软质介电层11可用来作为这些引脚的载膜,以利于卷带式传输。 在软质介电层11上还设置有两个驱动电路模块,分别为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这可以根据工艺和软质介电层11的尺寸来决定。每个驱动电路模块的信号通道数量可以为整个覆晶薄膜单元10信号通道需求数量的一半,如此可以将信号通道分散在多个驱动电路模块上,大大提升了散热效率。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一块软质介电层上仅设置一个驱动电路模块的设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覆晶薄膜单元10中设置有两个驱动电路模块,其中每个驱动电路模块的信号通道数量可为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电路模块的一半(信号传输功能相同的情况下)。如此既能够满足信号输出的需求,同时将驱动电路分别布置在两个模块中,并在中间设置间隙,提高了整个覆晶薄膜单元10的散热效率,与现有技术中的设计方式相比提升了散热效果。 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与所有的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图中未示出)相连,且在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之间设置有级联走线15,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级联信号。级联走线15可以位于软质介电层11上。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不与引脚相连。 在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仅设置了一个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和一个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当然,这仅仅为示例性的,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通过分散布置的驱动电路模块来增加整个覆晶薄膜单元的散热效率的技术效果。驱动电路模块的数量并非限定性的。只要技术条件适合,且软质介电层11的尺寸适合,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12.2均可以为多个,级联走线15也可以有不同的构造。 在图2所示的覆晶薄膜单元10中,全部的用于输入信号13的引脚均与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输入信号13输入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12.1中,同时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覆晶薄膜单元

【技术保护点】
覆晶薄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软质介电层;位于所述软质介电层上的多个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用于输入信号的引脚相连,且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模块之间设置有级联走线以在二者之间建立级联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扶伟陈宥烨陈胤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